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热解过程气体停留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廷钰 肖云汉 王洋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7-310,共4页
在自制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进行了气体停留时间对煤热解过程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焦油产率在气体停留时间为 18.2 s时最高 ,以后随气体停留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是由于两个相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2 4.4s时煤气中高热值的烃类产量较... 在自制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进行了气体停留时间对煤热解过程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焦油产率在气体停留时间为 18.2 s时最高 ,以后随气体停留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是由于两个相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2 4.4s时煤气中高热值的烃类产量较闹 ,低热值 CO与 H2 总产量较低 ,所以此时煤气热值较高。气体停留时间增加 ,半焦中残留挥发分减少、H/ C下降。通过适当调节载气流量 ,控制气体停留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过程 气体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改性活性炭上氧/氮官能团对脱汞性能的促进作用(英文) 被引量:17
2
作者 佟莉 徐文青 +3 位作者 亓昊 周璇 刘瑞辉 朱廷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518,共7页
采用硝酸氧化手段对活性炭进行了表面处理,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测试了其脱除单质汞的性能.研究表明,在模拟烟气中硝酸改性活性炭能有效脱除单质汞.采用元素分析、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Raman... 采用硝酸氧化手段对活性炭进行了表面处理,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测试了其脱除单质汞的性能.研究表明,在模拟烟气中硝酸改性活性炭能有效脱除单质汞.采用元素分析、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Raman)光谱、Boehm滴定、程序升温脱附(TP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研究了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对其脱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氧化处理能同时增加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的含量.与改性活性炭的物理性质相比,其化学性质对脱汞性能的影响更大,单质汞主要被改性活性炭氧化为Hg O而去除.在脱汞反应中,羰基、酯基和酸酐等含氧官能团可能是活性吸附位点,反应后这些官能团被还原为羟基或者醚基;而吡咯等含氮官能团可能是活性催化位点.此外,基于上述表征结果提出了硝酸改性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脱汞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质汞 活性炭 硝酸 氧官能团 氮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负载Mn-C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NO催化氧化性能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文青 赵俊 +3 位作者 王海蕊 朱廷钰 李鹏 荆鹏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5-390,共6页
氮氧化物(NO_x)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NO不溶于水难以去除,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将NO氧化为易溶于水可被脱硫装置去除的NO_2,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小同Mn掺杂量的Mn-Co/TiO_2复合金属... 氮氧化物(NO_x)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NO不溶于水难以去除,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将NO氧化为易溶于水可被脱硫装置去除的NO_2,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小同Mn掺杂量的Mn-Co/TiO_2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NO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Mn的掺杂对Co/TiO_2催化剂催化NO氧化的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掺杂量为6%时,Mn(0.3)-C0(0.7)/TiO_2催化剂NO的转化效率最高,300℃达到88%.采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O_2程序升温脱附(O_2-TPD)和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in-situ DRFTlR)光谱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当掺杂量为6%时,Mn一方面促进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分散,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另一方面提高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促进氧的低温脱附,此外还促进了反应中间产物桥式NO_(3^-)向NO_2的反应,从而提高了Co/TiO_2催化剂的NO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催化氧化 二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活性焦用于脱除烟道气中的SO_2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守玉 朱廷钰 +3 位作者 杨之媛 吕红 黄戒介 王洋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8-43,共6页
考察了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三种活性焦的吸附与脱附情况 ,对其 SO2 吸附能力进行了评价 ,并讨论了活性焦的物理性质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及化学性质 (每平方米比表面积的碱性位含量 )对其脱硫性能 (SO2 吸附量及吸附速率 )的影... 考察了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三种活性焦的吸附与脱附情况 ,对其 SO2 吸附能力进行了评价 ,并讨论了活性焦的物理性质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及化学性质 (每平方米比表面积的碱性位含量 )对其脱硫性能 (SO2 吸附量及吸附速率 )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性焦的微孔是 SO2 吸附转化的主要场所 ,合适的孔结构及丰富的表面碱性位可以较大地提高活性焦的脱硫能力。在 O2 与 H2 O(g)存在下 ,吸附了 SO2 的活性焦的脱附情况不仅与脱附温度有关 ,还受活性焦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 ,活性焦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决定了其对 SO2 的吸附量 ,还决定了吸附在活性焦内 SO2 以不同形式物理吸附 SO2 、H2 S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焦 脱硫 烟道气 SO2 煤炭 比表面积 孔径 碱性位 吸附量 二氧化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煤气羰基硫催化水解过程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斌 林玉婷 +2 位作者 李玉然 王健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238,共6页
目前对高炉煤气脱硫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高炉煤气脱硫的难点是羰基硫(COS)的脱除,针对高炉煤气温度波动频繁、压力大、组分复杂等排放特征,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催化水解COS,考察了温度、氯离子、粉尘和氧... 目前对高炉煤气脱硫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高炉煤气脱硫的难点是羰基硫(COS)的脱除,针对高炉煤气温度波动频繁、压力大、组分复杂等排放特征,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催化水解COS,考察了温度、氯离子、粉尘和氧气对羰基硫水解转化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对COS水解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对COS催化水解的效率影响最为显著,温度由50℃升高到150℃时,水解效率由49%增加到90%,较高温度有利于COS水解反应的发生;Cl^(-)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20.1%,孔容积降低40.0%,Cl^(-)使催化剂失活包括2方面,一是减少了水解催化剂表面碱性中心,二是堵塞催化剂孔道、覆盖部分活性位点,Cl^(-)的失活作用最显著;高炉煤气中纳米级粉尘会堵塞催化剂孔道,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43.5%,孔容积降低60.0%,随着粉尘的累积,水解效率明显下降;O_(2)体积分数为0.5%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水解效率由85%降至82%,没有明显下降,但当O_(2)体积分数提高到1%时,水解效率由85%降至66%,O_(2)体积分数升高后硫沉积的抑制作用明显。水解催化剂的抗氯、抗粉尘、抗氧是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工业上可采取在水解前预脱除多组分,以减少高炉煤气杂质对COS水解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脱硫 羰基硫水解 氧化铝催化剂 硫化氢脱除 催化剂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烧结烟气循环系统设备-烟气分配器数值模拟 被引量:8
6
作者 任伟 高璟 +1 位作者 徐文青 朱廷钰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56-61,共6页
在烧结烟气循环系统运行过程中,烟气分配器中各支管流量分配不均会导致进入各烟气密封罩内烟气流量分配不均,进而影响各密封罩内负压平衡,导致烟气外溢,造成安全事故.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对烧结烟气循环系统设备-烟气分配器的流场进行了... 在烧结烟气循环系统运行过程中,烟气分配器中各支管流量分配不均会导致进入各烟气密封罩内烟气流量分配不均,进而影响各密封罩内负压平衡,导致烟气外溢,造成安全事故.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对烧结烟气循环系统设备-烟气分配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主管管径变化会对烟气分配器各支管流量分配产生影响;沿烟气流动方向,由于支管的分流作用,流速逐渐减小,压力逐渐增大,各支管流量依次增大;变径结构会改善主管的流速与压力分布,从而使各支管流量达到均配,多级变径结构中流量比标准偏差STD最小,各支管流量分配更均匀,但变径结构会增加管路的进出口压降,增加系统阻力,变径越多,压降越大,阻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循环 烟气分配器 数值模拟 流量比标准偏差S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素流分析炼焦生产CO_2排放及减排措施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文青 曹万杰 +2 位作者 万斌 叶猛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2期10-13,共4页
为了降低钢铁企业炼焦生产CO2排放量,应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炼焦生产CO2排放计算模型,以某钢铁联合企业的实际炼焦生产为基础,进行含碳材料取样和检测,定量分析炼焦生产中各碳源和碳汇对CO2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该钢铁企业65孔和36孔焦... 为了降低钢铁企业炼焦生产CO2排放量,应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炼焦生产CO2排放计算模型,以某钢铁联合企业的实际炼焦生产为基础,进行含碳材料取样和检测,定量分析炼焦生产中各碳源和碳汇对CO2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该钢铁企业65孔和36孔焦炉,吨焦炭生产所需炼焦煤分别涉及986.76和984.87 kg碳元素的转化,其中,80.40%和80.65%的碳元素转移至焦炭,即碳元素有效利用率为80.40%和80.65%,剩余19.60%和19.35%的碳元素转移到其他产物中。炼焦生产潜在存在大量CO2排放;增大炭化室容量可减少炼焦生产CO2排放,采用焦炉煤气回收、粗苯和煤焦油回收、干熄焦和煤调湿技术可降低炼焦生产CO2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 CO2排放 CO2减排 碳素流分析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炉烟气活性炭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工业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斌 李玉然 +4 位作者 刘连继 陈鹏 郭俊祥 林玉婷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182-188,共7页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可同时脱除SO2、NOx、H2S等多种污染物,不消耗水,无二次污染,在国内已应用于钢铁烧结烟气、焦化焦炉烟气等,但其效率有待提高。焦化行业焦炉烟气低硫高氮、多污染物共存...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可同时脱除SO2、NOx、H2S等多种污染物,不消耗水,无二次污染,在国内已应用于钢铁烧结烟气、焦化焦炉烟气等,但其效率有待提高。焦化行业焦炉烟气低硫高氮、多污染物共存的排放特征,对活性炭法的脱硝效率及多污染物脱除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探究提高焦炉烟气净化效率的因素,建设了焦炉烟气活性炭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工业化试验平台,处理烟气量33000 Nm^3/h。通过调控活性炭移动速率和喷氨量,优化了焦炉烟气净化效率,分析了移动过程对活性炭物理性能的影响、再生后活性炭性质的变化和活性炭的碳消耗。结果表明,活性炭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脱硫效率超过99%,脱硝效率达到80%,各排放指标满足特别排放限值(NOx浓度≤150 mg/Nm^3、SO2浓度≤30 mg/Nm^3、颗粒物浓度≤15 mg/Nm^3)要求。移动过程使活性炭的耐压强度下降33%~55%,尤其是直径较小的活性炭,耐磨强度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这两项参数的下降会导致活性炭损耗量增加。再生后元素S的回收率达90%,吸附后(再生前)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相比新鲜活性炭下降了约20%。活性炭物理碳磨损取主要决于活性炭的移动速率,化学碳消耗来自官能团的分解,活性炭的年损耗量约为初装量的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脱硫脱硝 焦炉烟气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行业高效能除尘器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进 林翎 +7 位作者 郭俊 郦建国 李娟 林宏 曾小芳 朱廷钰 郭旸旸 闫晓淼 《中国标准化》 2016年第4期85-91,共7页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我国将积极推进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装备的评价及相关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本文论述了针对重点行业编制高效能除尘器设备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标的意义和作用、标准的研制思路和原则;介绍了重点行业高效能除...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我国将积极推进高效能大气污染物控制装备的评价及相关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本文论述了针对重点行业编制高效能除尘器设备评价技术要求系列国标的意义和作用、标准的研制思路和原则;介绍了重点行业高效能除尘器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要求,测试、计算和评价方法等核心技术内容,力求通过系列国标的实施,引领和促进我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高效能除尘器设备的生产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能 除尘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与无水压裂介质CO_2源汇匹配研究
10
作者 邵明攀 徐文青 +1 位作者 郭旸旸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2016年第6期116-122,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_2排放国,CO_2的大量排放致使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利用CO_2开采页岩气,不仅可以减少我国的CO_2排放量,还可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为研究我国CO_2排放源与页岩气藏的分布与现状,通过查阅年鉴和文献,计算了火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_2排放国,CO_2的大量排放致使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利用CO_2开采页岩气,不仅可以减少我国的CO_2排放量,还可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为研究我国CO_2排放源与页岩气藏的分布与现状,通过查阅年鉴和文献,计算了火电、钢铁和水泥等行业的CO_2排放量以及在全国的分布,并对比页岩气藏的分布,简析了两者的地域分布匹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页岩气藏分布周围火电行业CO_2排放量占全国火电行业总排放量的70%,钢铁行业CO_2排放量占全国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75%,水泥行业CO_2排放量占全国水泥行业总排放量的65%以上。在页岩气藏分布地区CO_2排放源分布比较集中,保证了无水压裂介质CO_2来源。我国页岩气藏与工业CO_2排放源的分布地域匹配良好,采用CO_2作为压裂介质开采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无水压裂技术 CO2 排放 CO2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