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家文 武斌 +3 位作者 陈葵 罗凌丽 周武 李水龙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1-345,350,共6页
通过层析实验 ,比较了几种阴离子交换剂在不同温度、p H值、离子强度、进样流速、进样浓度下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吸附与脱附性能 ,研究了它们对人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的分离能力 ,并考察了柱层析过程中吸附载体对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和杂蛋... 通过层析实验 ,比较了几种阴离子交换剂在不同温度、p H值、离子强度、进样流速、进样浓度下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吸附与脱附性能 ,研究了它们对人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的分离能力 ,并考察了柱层析过程中吸附载体对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和杂蛋白的分离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 :牌号为DEAE Sepharose FF的载体不仅对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具有良好的分离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纯化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离子交换层析 阴离子交换剂 穿透曲线 分离度 基因工程 分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亲和超滤载体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家文 曹学君 +2 位作者 武斌 戴干策 邬行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3-566,共4页
用Dextran T2000,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并氧化产生部分羧基,偶联对氨基苯甲脒制得水溶性亲和载体巨配基。配基密度为71.4μm ol/g。截留分子量为10 万的超滤膜对所制亲和载体的截留率大于99.5% ,但尿激酶能... 用Dextran T2000,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并氧化产生部分羧基,偶联对氨基苯甲脒制得水溶性亲和载体巨配基。配基密度为71.4μm ol/g。截留分子量为10 万的超滤膜对所制亲和载体的截留率大于99.5% ,但尿激酶能自由通过。将比活为500IU/A280的尿激酶粗品经亲和超滤得到纯化的尿激酶,比活达66 300IU/A280,纯度提高133 倍,回收率达8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超滤 葡聚糖 尿激酶 亲和载体 水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亲和层析分离中吸附和洗脱过程的速率模型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家文 武斌 陈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采用非平衡层析速率模型,对尿激酶的亲和层析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利用亲和层析,可以将粗品原料净化为高纯度尿激酶产品;层析所用的亲和载体是采用对氨基苯甲脒作为配基,将琼脂糖凝胶进行活化制得的。通过间歇实验,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 采用非平衡层析速率模型,对尿激酶的亲和层析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利用亲和层析,可以将粗品原料净化为高纯度尿激酶产品;层析所用的亲和载体是采用对氨基苯甲脒作为配基,将琼脂糖凝胶进行活化制得的。通过间歇实验,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借助于VERSE-LC模拟软件,采用速率模型作为基本方程,对亲和层析的实验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速率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固定床中的亲和层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率模型 亲和层析 穿透曲线 尿激酶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洗脱过程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在液液接触塔中的前混返流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家文 周晓葵 +2 位作者 王大为 陈葵 章寿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06-312,共7页
为了描述液液接触塔中流体,特别是分散相的非理想流动,考虑了塔中分散相液滴直径分布及其本身的返混,提出了文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计算所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实测曲线相符;该模型与液滴传质理论结合,可以较准确地预... 为了描述液液接触塔中流体,特别是分散相的非理想流动,考虑了塔中分散相液滴直径分布及其本身的返混,提出了文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计算所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实测曲线相符;该模型与液滴传质理论结合,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塔的传质单元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接触器 萃取塔 轴向混合 液滴尺寸分布 数学模型
全文增补中
密胺甲醛树脂包覆改性聚磷酸铵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健生 纪利俊 +2 位作者 陈葵 武斌 朱家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3-167,173,共6页
将聚磷酸铵(APP)热活化后与三聚氰胺(MEL)进行反应得到接枝MEL的APP(MAPP),进一步用甲醛交联制得密胺-甲醛树脂包覆改性的APP(MFAPP)。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APP的表面被成功地包覆上了密胺-甲醛树脂,改性APP的... 将聚磷酸铵(APP)热活化后与三聚氰胺(MEL)进行反应得到接枝MEL的APP(MAPP),进一步用甲醛交联制得密胺-甲醛树脂包覆改性的APP(MFAPP)。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APP的表面被成功地包覆上了密胺-甲醛树脂,改性APP的起始分解温度从190℃升高到了245℃;研究MEL用量对MFAPP水溶性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表明,改性后APP的水溶性大幅下降,阻燃性能得到提高。当MEL的质量为APP的8%时,MFAPP的溶解度达到最低,此时70PP/30MFAPP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70PP/20MFAPP/10PER的LOI值达到了35.0%;进一步研究改性对APP与聚丙烯(PP)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P/MFAPP拉伸性能优于PP/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密胺甲醛树脂 水溶性 极限氧指数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与温度对大孔树脂吸附红霉素A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孙瑛 朱家文 +1 位作者 陈葵 徐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间歇实验,研究了温度与离子强度(NaCl)对大孔树脂吸附红霉素A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P825大孔树脂对红霉素A的平衡吸附量最大,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升高温度和提高离子强度有利于红霉素A的吸附。同时,计算了红霉素A在SP825上... 通过间歇实验,研究了温度与离子强度(NaCl)对大孔树脂吸附红霉素A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P825大孔树脂对红霉素A的平衡吸附量最大,符合Langmiur等温吸附方程。升高温度和提高离子强度有利于红霉素A的吸附。同时,计算了红霉素A在SP825上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吸附焓变与吸附熵变,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的物理吸附。此外,采用液膜与粒内扩散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数据,并计算得到了液膜扩散系数kf和孔内扩散系数Dp。结合这些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初步解释了离子强度与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A 吸附 动力学模型 离子强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胺有机溶液吸收和解吸CO_2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卢敏 武斌 +1 位作者 朱家文 杨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18,124,共3页
采用Danckwerts搅拌反应器对二乙醇胺(DEA)有机溶液吸收CO2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吸收过程中溶液发生分相的现象,二乙醇胺生成胺盐后从溶液中析出。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吸收速率以及不同溶液组成下的吸收速率和吸收容量,并对析... 采用Danckwerts搅拌反应器对二乙醇胺(DEA)有机溶液吸收CO2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吸收过程中溶液发生分相的现象,二乙醇胺生成胺盐后从溶液中析出。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吸收速率以及不同溶液组成下的吸收速率和吸收容量,并对析出的重相进行解吸,其解吸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加快。目前醇胺有机溶液吸收CO2的研究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吸收二乙醇胺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固定床上氯苯气体的吸附过程 被引量:3
8
作者 纪利俊 应卫勇 +2 位作者 朱家文 武斌 陈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21-1024,共4页
研究了氯苯气体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过程。对不同温度下氯苯在活性炭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过热蒸气对活性炭吸附的氯苯进行了脱附回收。采用线性平衡吸附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了活性炭吸附氯苯的总传质系... 研究了氯苯气体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过程。对不同温度下氯苯在活性炭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过热蒸气对活性炭吸附的氯苯进行了脱附回收。采用线性平衡吸附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了活性炭吸附氯苯的总传质系数和吸附带长度。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升高时,总传质系数减小,吸附带长度增大。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穿透曲线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 固定床 活性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磷酸制牙膏级磷酸氢钙中的脱氟工艺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葵 朱家文 +1 位作者 武斌 纪利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8-341,共4页
针对由中低品位磷矿石制得的湿法磷酸 ,提出采用预脱氟和灰乳中和深度脱氟相结合的工艺路线 ,使净化后的湿法磷酸达到作为生产牙膏级磷酸氢钙原料酸的指标要求。实验表明 ,钾盐的脱氟效果与磷酸的浓度有一定关系 ,同时活性氧化硅有助于... 针对由中低品位磷矿石制得的湿法磷酸 ,提出采用预脱氟和灰乳中和深度脱氟相结合的工艺路线 ,使净化后的湿法磷酸达到作为生产牙膏级磷酸氢钙原料酸的指标要求。实验表明 ,钾盐的脱氟效果与磷酸的浓度有一定关系 ,同时活性氧化硅有助于氟的进一步脱除 ;在进一步的净化过程中 ,用石灰乳中和至一定的 p H值 ,绝大部分的氟及其它杂质沉淀析出脱除 ,净化酸达到了牙膏级磷酸氢钙的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牙膏级磷酸氢钙 脱氟 净化 除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的动态溶析结晶过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葵 朱家文 +1 位作者 纪利俊 武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97-901,共5页
以红霉素乳酸盐为原料,研究了红霉素溶析结晶的温度、反溶剂的含量及导入方式、溶析结晶的速度、结晶时间等因素对红霉素晶体的晶型、效价和收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红霉素制备的变温、变搅拌强度的动态控制结晶方法。结果表明:... 以红霉素乳酸盐为原料,研究了红霉素溶析结晶的温度、反溶剂的含量及导入方式、溶析结晶的速度、结晶时间等因素对红霉素晶体的晶型、效价和收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红霉素制备的变温、变搅拌强度的动态控制结晶方法。结果表明:较高温度下,控制反溶剂的导入速率,在一定的过饱和度范围内起晶,然后逐渐降温养晶;期间随着起晶、晶体生长和养晶陈化不同结晶阶段的转换采用不同的搅拌强度,以控制整个结晶过程的稳定性。该方法制备的红霉素晶体为规则的长方体,体积明显增大,粒度分布集中,生物效价也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结晶 操作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式涡轮转盘塔的操作区域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晓祥 朱家文 +1 位作者 周晓葵 苏元复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89-294,共6页
考察了开式涡轮转盘塔(OTRDC)中的分散相滞留率和液泛特性。采用五种不同的液-液体系,在两种不同直径的塔中进行了实验。给出了估算分散相滞留率的关联式及无传质时临界转速的判据,进而大体上确认了OTRDC的操作区域。
关键词 液液萃取 滞留率 转盘塔 开式涡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霉素B氧化生成利福霉素O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涂志英 武斌 朱家文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6-369,348,共5页
对利福霉素B氧化生成利福霉素O的反应体系和操作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NaNO2为适宜的氧化剂,反应介质为甲醇和pH4.62醋酸盐缓冲液的混合体系,适宜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1h。在适宜反应条件下,产物收率达到80%,而纯度达... 对利福霉素B氧化生成利福霉素O的反应体系和操作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NaNO2为适宜的氧化剂,反应介质为甲醇和pH4.62醋酸盐缓冲液的混合体系,适宜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1h。在适宜反应条件下,产物收率达到80%,而纯度达到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霉素B 利福霉素O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重饱和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纪利俊 江雄旺 +3 位作者 朱家文 岳群 武斌 陈葵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3-135,141,共4页
以氯碱厂隔膜法产生的蒸发结晶盐和离子膜法副产淡盐水为原料,在溶盐塔内进行盐溶解制饱和盐水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适合的实验条件下,制得的盐水中NaCl浓度达到305-320g/L,不舍固体悬浮物。实验发现,盐水流速、盐浆加入方... 以氯碱厂隔膜法产生的蒸发结晶盐和离子膜法副产淡盐水为原料,在溶盐塔内进行盐溶解制饱和盐水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适合的实验条件下,制得的盐水中NaCl浓度达到305-320g/L,不舍固体悬浮物。实验发现,盐水流速、盐浆加入方式对溶盐过程有显著影响;盐浆浓度对溶盐效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钠 溶解 饱和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液脱溶剂Y型气流式喷嘴的雾化性能
14
作者 纪利俊 应卫勇 +2 位作者 朱家文 武斌 陈葵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88-1391,1395,共5页
研究了Y型气流式喷嘴对氯化聚氯化烯(CPVC)氯化液的雾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粒径的累积体积服从R osin-R amm ler分布;当氯化液质量流量一定时,滴径随蒸汽质量流量的1.346次方单调减小;蒸汽质量流量一定时,滴径随液体质量流量的0.371次... 研究了Y型气流式喷嘴对氯化聚氯化烯(CPVC)氯化液的雾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粒径的累积体积服从R osin-R amm ler分布;当氯化液质量流量一定时,滴径随蒸汽质量流量的1.346次方单调减小;蒸汽质量流量一定时,滴径随液体质量流量的0.371次方单调增加。通过对雾化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三参数经验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2.8%,平均相对误差为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气流式 雾化 氯化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异丙烯酯异构化反应产物
15
作者 刘望才 朱家文 +1 位作者 梁丽 陈葵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5-1005,1007,共2页
乙酰丙酮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医药中间体。它一般由乙酸异丙烯酯异构化反应的产物经过分离提纯后得到。科研、生产及质量控制都需要准确了解该反应产物的含量。有关乙酰丙酮具有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但乙酸异丙烯酯异构化反应产物中各组分... 乙酰丙酮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医药中间体。它一般由乙酸异丙烯酯异构化反应的产物经过分离提纯后得到。科研、生产及质量控制都需要准确了解该反应产物的含量。有关乙酰丙酮具有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但乙酸异丙烯酯异构化反应产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则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本工作以正丁醇为内标物,提出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异丙烯酯异构化的反应产物,以满足工艺研究和产品质量鉴定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乙酸异丙烯酯 异构化反应 反应产物 测定 乙酰丙酮 医药中间体 分离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氢氯化反应冷凝液中二氯丙醇的萃取分离研究
16
作者 岳群 蒋鹏 +1 位作者 朱家文 袁向前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0年第2期113-115,共3页
考察了不同萃取剂液液萃取分离甘油氢氯化反应气相产品冷凝液中二氯丙醇的效果,优选正辛醇为萃取剂,对其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很小;在室温、萃取剂与冷凝液体积比为0.83、萃取级数为3级的优化萃取条件下... 考察了不同萃取剂液液萃取分离甘油氢氯化反应气相产品冷凝液中二氯丙醇的效果,优选正辛醇为萃取剂,对其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很小;在室温、萃取剂与冷凝液体积比为0.83、萃取级数为3级的优化萃取条件下,二氯丙醇的萃取率达到9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辛醇 二氯丙醇 甘油 氢氯化反应 冷凝液 液液萃取 萃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描述LDL及VLDL吸附过程的数学模型
17
作者 金浩 朱家文 +1 位作者 翁连进 江体乾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RSA-RS理论建立了新的吸附速率方程并应用到间歇吸附与连续吸附的数学模型中。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表明所建方程适用于描述类似于LDL及VLDL这类蛋白质大分子的吸附过程。
关键词 吸附 脂蛋白 数学模型 LDL VLDL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氢氯化制备二氯丙醇的反应特性
18
作者 岳群 朱家文 袁向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7-620,共4页
以成本低廉的有机酸为催化剂,以甘油、氯化氢为原料,在温和的条件下,对制备二氯丙醇的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对甘油氢氯化反应的影响... 以成本低廉的有机酸为催化剂,以甘油、氯化氢为原料,在温和的条件下,对制备二氯丙醇的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对甘油氢氯化反应的影响,并同时进行了浓度和温度效应的分析,提出了最优操作温度曲线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二氯丙醇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在丙酮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19
作者 刘书妤 朱家文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3,17,共3页
采用HPLC法测定红霉素药物浓度,研究红霉素在pH为7、8、9和10的条件下降解以及在15、25、35、45和55℃的条件下降解。不同pH缓冲溶液中,红霉素含量下降速度依次为pH 10>9>8>7,红霉素在pH 8和pH 9缓冲溶液中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 采用HPLC法测定红霉素药物浓度,研究红霉素在pH为7、8、9和10的条件下降解以及在15、25、35、45和55℃的条件下降解。不同pH缓冲溶液中,红霉素含量下降速度依次为pH 10>9>8>7,红霉素在pH 8和pH 9缓冲溶液中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34h-1和0.0685h-1。不同温度条件下,红霉素含量下降速度依次为55>45>35>25>15℃,红霉素在15、25和35℃条件下,pH 10的缓冲溶液中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2454h-1、0.3407h-1和0.4369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降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交联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文斌 纪利俊 +3 位作者 陈葵 武斌 吴艳阳 朱家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5-629,共5页
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交联反应常用于微胶囊包覆和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工艺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反应体系中聚乙烯醇的浓度,研究了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交联反应特性,确定了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反应计量比。结果表明,交联反应可视为不可逆反... 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交联反应常用于微胶囊包覆和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工艺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反应体系中聚乙烯醇的浓度,研究了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交联反应特性,确定了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反应计量比。结果表明,交联反应可视为不可逆反应,聚乙烯醇与戊二醛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1:525。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方程,确定了交联反应对聚乙烯醇为零级反应,对戊二醛为0.7级反应,拟合得到了反应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醛反应 戊二醛 聚乙烯醇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