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LC膜在磨损、表面改性及力电耦合作用下损伤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守星 朱世根 +1 位作者 季诚昌 丁建宁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6-469,共4页
为评价超薄类金刚石(DLC)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多模式功能,从磨损、表面改性、力电失效3个方面对DLC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法向力作用在不同厚度薄膜的磨损深度不同;对DLC膜的形貌和电学特性... 为评价超薄类金刚石(DLC)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多模式功能,从磨损、表面改性、力电失效3个方面对DLC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法向力作用在不同厚度薄膜的磨损深度不同;对DLC膜的形貌和电学特性进行比较发现,磨损区域导电性比未磨损区域强;在厚度为64.09 nm薄膜施加正向25 V电场作用下,当针尖作用在表面的压力超过一定临界压力(375 nN)之后,薄膜发生击穿,形成凹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M DLC 表面改性 力电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FM导电探针在n-Si(111)表面进行纳米加工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守星 丁建宁 +3 位作者 范真 李长生 蔡兰 杨继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205,共4页
本文介绍了在AFM针尖与氢钝化硅表面之间施加电场作用对硅表面进行修饰的纳米加工方法 ,重点讨论了加工机理。实验考虑了样品的表面状态 ,周围大气状况 ,所加电压的极性、大小和加压方式等影响纳米加工的因素。对机理的研究表明 ,针尖... 本文介绍了在AFM针尖与氢钝化硅表面之间施加电场作用对硅表面进行修饰的纳米加工方法 ,重点讨论了加工机理。实验考虑了样品的表面状态 ,周围大气状况 ,所加电压的极性、大小和加压方式等影响纳米加工的因素。对机理的研究表明 ,针尖和样品之间发生的是场致电子发射而非热电子发射 ,电流热效应增强粒子的扩散能力 ,提高了电化学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AFM 导电探针 纳米加工 表面修饰 纳米技术 场致电子发射 粒子扩散 阳极氧化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及纳米硬质合金中碳含量的变化及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梅琳 朱世根 朱守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5-68,共4页
对于硬质合金而言,碳含量对合金的组织性能有重要影响。介绍了制备超细及纳米硬质合金时影响碳含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粉末的制备工艺、烧结工艺、钴含量以及抑制剂和成形剂等。综述了碳含量变化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其中碳含量过高会出现石墨... 对于硬质合金而言,碳含量对合金的组织性能有重要影响。介绍了制备超细及纳米硬质合金时影响碳含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粉末的制备工艺、烧结工艺、钴含量以及抑制剂和成形剂等。综述了碳含量变化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其中碳含量过高会出现石墨相,过低会出现脱碳相,碳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碳含量 钴含量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SbTe膜的探针存储机制的研究
4
作者 范真 丁建宁 +3 位作者 朱守星 解国新 凌智勇 杨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4,共3页
针对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探针相变存储研究中存储介质和存储方法2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比较了用直流磁控溅射部分不同工艺参数所制备的GeSb2Te4薄膜的表面性能,同时对探针诱导相变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观察的结果表明... 针对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探针相变存储研究中存储介质和存储方法2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比较了用直流磁控溅射部分不同工艺参数所制备的GeSb2Te4薄膜的表面性能,同时对探针诱导相变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观察的结果表明,利用AFM导电探针对相变化材料GeSb2Te4膜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可以通过形貌和相结构的变化来获得存储的信息点,并且通过施加一定时间的反向电压可以实现信息点的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M 信息存储 GeSbTe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fac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on DLC Film with Conductiv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守星 丁建宁 +3 位作者 范真 李长生 蔡兰 杨继昌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42-2345,共4页
Diamond-like carbon (DLC) film composed of microscopically insulation but microscopically a mixture of conducting (sp2) and insulating (sp3) phases was discussed on the local modification with a conductive atomic forc... Diamond-like carbon (DLC) film composed of microscopically insulation but microscopically a mixture of conducting (sp2) and insulating (sp3) phases was discussed on the local modification with a conductiv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C-APM). Especially, a topographic change was observed when a direct current (DC) bias-voltage was applied to the DLC fil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 nanoscale pit on DLC surface was formed when applying a positive 25 V on DLC film. According to the interacting force between CoCr-coated microelectronic scanning probe (MESP) tip and DLC surface, as well as the Sondheimer oscillation theory, the 'scalewing effect' of the pit was explained.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on DLC film suggested that the depth of pit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of load applied to surface when the cantilever-deflected signal was less than a certain threshold vol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diamond-like carbon surface modificatio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