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珍稀野生食用菌新记录种——台湾块菌
1
作者 朱学泰 张国晴 冶晓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目的】对采自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块菌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进行物种鉴定。【方法】对块菌标本进行宏观和显微形态的研究;对其ITS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解析其系统发育位置。【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标本(zhu43... 【目的】对采自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块菌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进行物种鉴定。【方法】对块菌标本进行宏观和显微形态的研究;对其ITS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解析其系统发育位置。【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标本(zhu4361-1、zhu4361-2、zhu4361-3、zhu4361-4)以100%的支持率与台湾块菌的相关序列聚于一支,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最终确定所采集块菌标本均为台湾块菌(Tuber formosanum H.T.Hu&Y.Wang.),凭证标本保存于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结论】采自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块菌标本为台湾块菌,是甘肃省的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块菌 新记录种 珍稀食用菌 形态特征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链霉菌分离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磊 牛世全 +5 位作者 景彩虹 达文燕 朱学泰 韩建山 程晓 张爱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改良后的盐碱地分离链霉菌用于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研究,并对拮抗菌进行鉴定。分离得到10株不同菌落形态的链霉菌,其中有2菌株对油菜菌核病有拮抗作用,编号Ⅳ22-3-3和Ⅳ22-3-12。与油菜菌核病进行对峙培养结果发现,Ⅳ22-...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改良后的盐碱地分离链霉菌用于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研究,并对拮抗菌进行鉴定。分离得到10株不同菌落形态的链霉菌,其中有2菌株对油菜菌核病有拮抗作用,编号Ⅳ22-3-3和Ⅳ22-3-12。与油菜菌核病进行对峙培养结果发现,Ⅳ22-3-3和Ⅳ22-3-12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和0.9cm;离体叶菌丝接种试验表明,Ⅳ22-3-3和Ⅳ22-3-12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63.5%和49.1%;Ⅳ22-3-12能在油菜菌核上定殖并寄生分解菌核,同对照相比菌核萌发率下降18.2%;通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鉴定表明,Ⅳ22-3-3为产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drogenans),Ⅳ22-3-12为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核盘菌 菌核 盐碱地 链霉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胞外多糖沙棘根瘤内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爱梅 于杰 +3 位作者 韩雪英 孔维宝 牛世全 朱学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81-88,93,共9页
目的:从6株产胞外多糖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中,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方法:利用苯酚-硫酸法联合DNS法测定菌株胞外多糖产量,筛选高产胞外多糖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 目的:从6株产胞外多糖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中,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方法:利用苯酚-硫酸法联合DNS法测定菌株胞外多糖产量,筛选高产胞外多糖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高产胞外多糖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产多糖的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并利用正交实验法进一步优化培养基中蔗糖、KNO3、KH2PO4的最适添加量。结果: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菌株TT207,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经条件优化,确定其高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为蔗糖50 g/L,KNO3 10 g/L,KH2PO4 8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48 h,培养温度34℃,初始pH6.5,接种量4%,装液量70 mL/250 mL,摇床转速140 r/min。利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菌株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6.04倍。结论:高产胞外多糖菌株枯草芽孢杆菌TT207在最优发酵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达到12.39 mg/mL,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胞外多糖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根瘤 内生细菌 胞外多糖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初步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鲍双玲 张亚莉 +1 位作者 朱学泰 马正学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48,41,共5页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系统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的发生危害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经形态学鉴定,引起该地区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斑痣盘菌科Rhystimataceae 2属4种,即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系统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的发生危害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经形态学鉴定,引起该地区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斑痣盘菌科Rhystimataceae 2属4种,即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num、松针散斑壳菌L.pinastri、光亮散斑壳菌L.nitens、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其中松针散斑壳菌分布广泛,感染率高,针叶林感病率34.7%,苗木感病率32.6%;主要寄主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和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几种常用药剂防治,45%代森铵200~300倍液防治率为86%,防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落针病 病原菌 调查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