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油替代路用石油沥青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宁利 朱壮壮 栗培龙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文章采用4类生物质油和6种常用石油沥青为原料制备生物沥青,基于三大指标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和红外光谱(FTIR)试验,分析不同生物质油在不同掺量下得到的生物沥青短期老化前后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变化... 文章采用4类生物质油和6种常用石油沥青为原料制备生物沥青,基于三大指标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和红外光谱(FTIR)试验,分析不同生物质油在不同掺量下得到的生物沥青短期老化前后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变化以及对石油沥青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的影响,探究生物质油对6种石油沥青的适用性、合理替代范围以及生物沥青改性机理。研究表明:4类生物质油中,松木类和稻壳类生物质油替代路用石油沥青的适用性较好;随着生物质油掺量的增加,生物沥青针入度增大、软化点和延度降低,短期老化后,针入度和延度降低,软化点升高;随着松木类和稻壳类生物质油的替换,生物沥青高温性能较石油沥青有所降低,但降低程度较小,高温性能仍与石油沥青相近;生物沥青低温性能较石油沥青优劣程度不同,但两种生物质油的替换均能提高伦特70#沥青的低温性能,且两类生物质油与石油沥青共混过程主要为物理变化。松木类生物质油和稻壳类生物质油对6种石油沥青的推荐替代掺量均为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三大指标试验 DSR BBR FTIR 生物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类生物沥青微观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宁利 朱壮壮 +1 位作者 冯丽平 栗培龙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77,共7页
为了探究稻壳类生物质油替代石油沥青的微观作用机理,以稻壳类生物质油和6种石油沥青为原材料,制备稻壳类生物沥青。采用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指标评价稻壳类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FTIR)和高温凝胶色谱实验(GPC)... 为了探究稻壳类生物质油替代石油沥青的微观作用机理,以稻壳类生物质油和6种石油沥青为原材料,制备稻壳类生物沥青。采用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指标评价稻壳类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FTIR)和高温凝胶色谱实验(GPC)探究稻壳类生物沥青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稻壳类生物质油会使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增大,同时使软化点略有降低;稻壳类生物质油与6种石油沥青的官能团相似,且生物沥青制备时未产生新的官能团;随着稻壳类生物质油的掺加,6种生物沥青中的小分子和中分子含量增加,大分子的含量变化不大,稻壳类生物质油小分子和中分子含量较多,生物沥青的数均分子量M_(n)和重均分子量M_(w)均降低。稻壳类生物质油的加入,使石油沥青的低温性能提高,流动性增大,高温性能稍有降低但并不会降低石油沥青的高温等级,稻壳类生物质油可以作为石油沥青的替代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生物质油 微观机理 FTIR G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宝日希勒排土场边坡侵蚀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徐朝容 黄赳 +3 位作者 王鹏 朱壮壮 邢龙飞 张周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79,共8页
降雨对宝日希勒露天矿排土场产生侵蚀破坏作用,部分排土场边坡产生滑坡,形成侵蚀沟。根据宝日希勒排土场实际情况,利用ABAQUS软件对排土场顶层边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排土场边坡土壤侵蚀的情况。结果表明:(1)在任何降雨强... 降雨对宝日希勒露天矿排土场产生侵蚀破坏作用,部分排土场边坡产生滑坡,形成侵蚀沟。根据宝日希勒排土场实际情况,利用ABAQUS软件对排土场顶层边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对排土场边坡土壤侵蚀的情况。结果表明:(1)在任何降雨强度下,从降雨初期雨水在排土场边坡就开始入渗,入渗能力下降时便开始形成表层流,表层流对排土场的侵蚀最先发生的位置均位于坡面中部和上部;(2)表层流对坡面侵蚀的时间长度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加,坡面侵蚀程度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加重;(3)暴雨天气时,不同降雨强度对边坡产生破坏的时间不同,随着降雨强度增加,边坡越早受到侵蚀破坏。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降雨对排土场土壤的侵蚀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侵蚀 表层流 数值模拟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核心力量训练对羽毛球后场球技术训练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董豪 朱壮壮 +1 位作者 徐良台 杨丛学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第11期139-141,共3页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核心力量训练对于羽毛球后场球技术训练的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发现随着竞技体育越来越受欢迎,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应用地也越来越广泛,在许多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逐渐引入了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成为一热...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核心力量训练对于羽毛球后场球技术训练的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发现随着竞技体育越来越受欢迎,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应用地也越来越广泛,在许多运动项目的训练中逐渐引入了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成为一热点词。羽毛球运动作为一种隔网对抗性项目,训练时对于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身体核心部位的核心力量,对于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击球时,可以观察到运动员在击球过程中整个上身都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在后场需要许多脚步动作时,运动员仍然能够保持重心的稳定,击出高质量的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技术训练特别是在后场球技术训练中可以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在后场击球时的稳定性、协调性,并且可以降低能量的消耗,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力量 羽毛球后场球技术 运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