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地非农化视角下地票交易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凤凯 张凤荣 李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农户和区县政府层面上空间激励低效的问题。研究结论:(1)在农户层面,地票增值收益的返还,忽视了宅基地资源价值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宅基地退出的空间低效和耕地保护效果的大打折扣;(2)区县政府层面,地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指标漂移过程中发展权的损失使其缺乏持续供给地票的积极性。(3)供给侧激励的改善需结合地票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宅基地区位、功能差异,把握地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形成空间上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地票供给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地票制度 农地非农化 激励机制 空间效应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被引量:167
2
作者 奉婷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灿 曲衍波 朱凤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0-210,F0003,共12页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农田划定内在要求,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依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北京平谷区现有5 916块耕地地块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调控和缩减退出4大类型,通过分析各类型耕地综合质量特征,整理得到平谷区基本农田划定时空配置方案。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耕地资源综合质量状况,为县域范围耕地资源功能分区与差别化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基本农田 耕地质量 综合评价 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67
3
作者 张佰林 张凤荣 +2 位作者 高阳 李灿 朱凤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6-224,共9页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生产功能。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表征属性分异。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量化公式,测算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势度,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势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及其表征属性的分异特征,可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治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异 区位熵 长治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实证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泰峰 张凤荣 +4 位作者 李灿 朱凤凯 曲衍波 李乐 刘建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0-249,F0003,共11页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模型,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无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占大多数,具有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并且这部分农村居民点多远离主干道;山区具有中、高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略多于平原、浅山区,而低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明显多于平原、浅山区;门头沟区规划整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包含有大量农用地,其中建设用地比例只占63.19%~71.54%,但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将整个农村居民点都作为建设用地调绘;因而,一些不考虑植被覆盖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夸大了整理潜力,放大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果。该文为进一步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理 植被指数模型 农村居民点 分层抽样 门头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益趋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阳 张凤荣 +3 位作者 郝晋珉 张佰林 朱凤凯 曲衍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97-304,共8页
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意愿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该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山西省武乡县115个抽样村进行逐级筛选,并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型、人为地质灾害型、城镇改造型、自然衰退型和内部发展型5... 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意愿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该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山西省武乡县115个抽样村进行逐级筛选,并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型、人为地质灾害型、城镇改造型、自然衰退型和内部发展型5种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村民集体整治意愿博弈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趋向入手选取指标,量化分析地方政府与村民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为整治工作地合理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整治偏远山区的小规模农村居民点,而对于城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不够强烈;自然衰退型和城镇改造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整治意愿均不够强烈,而内部发展型和人为地质灾害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比较支持整治工作。该研究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前期分析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整治 分区 农村居民点 意愿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分析的农村墓地集约利用与建设模式探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凤荣 朱凤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1-154,176,共5页
通过对农村实地调研与影像判读,从墓地生态功能、集约利用及调查制度等角度,讨论分析了农村不同墓地形式的特征和问题,结果显示:(1)土坟丘可以生长植被,具有生态功能;而固化坟丘仅有殡葬功能;(2)大公墓比散落坟丘或家族式小墓地用地集约... 通过对农村实地调研与影像判读,从墓地生态功能、集约利用及调查制度等角度,讨论分析了农村不同墓地形式的特征和问题,结果显示:(1)土坟丘可以生长植被,具有生态功能;而固化坟丘仅有殡葬功能;(2)大公墓比散落坟丘或家族式小墓地用地集约,但大公墓中"豪宅式"的自选墓地并非集约;(3)分散孤土坟或小规模的土坟地在以遥感方法进行的土地利用调查制图中,很容易被误判制图为周围的农用地;而固化墓地因光谱反射强烈,容易与周围的农用地区分。同时,认为应该积极寻找符合资源节约且生态友好的农村墓地建设模式。稳妥推进公墓建设,严格单个墓穴用地标准,并尽可能实行封土不固化的墓地建设模式,以发挥墓地的生态与殡葬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地 建设模式 功能 制图 土地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