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侏罗系大安寨二亚段页岩油富集有利岩性组合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子驿 陈冬霞 +4 位作者 雷文智 朱传真 卢龙飞 建辉 张晨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0-1252,共13页
我国湖相页岩层系地层中岩性组合复杂,且不同岩性组合中的页岩油含量差异较大,明确有利的岩性组合将有助于探寻页岩油富集区。以川中侏罗系大安寨二亚段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组分分析和岩心观察指明了页岩层系中主要发育介壳灰... 我国湖相页岩层系地层中岩性组合复杂,且不同岩性组合中的页岩油含量差异较大,明确有利的岩性组合将有助于探寻页岩油富集区。以川中侏罗系大安寨二亚段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组分分析和岩心观察指明了页岩层系中主要发育介壳灰岩、夹介壳层页岩、含介壳页岩和纯页岩,各岩性中发育的孔缝类型多样,其中含介壳页岩和纯页岩中顺层微裂缝更加发育。为了进一步揭示页岩层系中发育的孔缝系统,开展了一维核磁实验来确定岩石中亲油孔缝和亲水孔缝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孔缝配置)。其中介壳灰岩和夹介壳层页岩的孔缝配置值>60%,指示油气在其中的运移将受到限制;受顺层微裂缝发育的影响,含介壳页岩和纯页岩的孔缝配置值<60%,说明其中的孔缝系统能成为较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受烃源供给能力和油气运移阻力的影响,在ω(TOC)>1.0%的岩石中,相较于孔缝配置值<60%,孔缝配置值>60%的岩石具有更多残留油量且可动性较好(S1在0.86~2.19 mg/g范围,均值为1.42 mg/g;OSI值在65.96~123.21 mg/g,均值为91.98 mg/g)。最终结合研究区有机质富集特征,阐明了研究区大安寨二亚段页岩油富集有利岩性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含量 孔缝配置 页岩油富集 有利岩性组合 大安寨二亚段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新生代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其机制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玉祥 赵承锦 +3 位作者 朱传真 吴玉琛 李佳 李秀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通过对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中心迁移规律,阐明了其动力学机制,并对沉积中心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圈定沉积中心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中心迁移规律,阐明了其动力学机制,并对沉积中心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圈定沉积中心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惠民凹陷新生代存在东、西两个动态变化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除Es4期外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基本吻合,Es4期沉积中心已迁移到临邑西南,而沉降中心仍在滋镇西;Es4—Es3期是沉降中心迁移的重要转折期,主要发生南北向迁移,Ek—Es4和Es3—Ed时期以东西向迁移为主;西区沉积中心的迁移轨迹呈"S"形,东区为逆时针迁移。控凹断裂主要在Ek和Es4期活跃,Es3—Ed期则是控洼断层占据主导。无论是控凹断裂还是控洼断裂均受NNW向伸展构造以及兰聊、郯庐断裂右行走滑作用控制,这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速度和角度变化引起的地幔对流及印度板块的远源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机制 沉积中心 沉降中心 断裂活动 新生代 惠民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林玉祥 朱传真 +3 位作者 赵承锦 吴玉琛 李佳 李秀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9-568,共10页
以明确华北地台中奥陶世沉积格局分布及演化特征为目的,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统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并以三级层序为单位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岩相古地理编图。从层序地层的等时性出发,研究了本区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以明确华北地台中奥陶世沉积格局分布及演化特征为目的,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统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并以三级层序为单位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岩相古地理编图。从层序地层的等时性出发,研究了本区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世以持续海侵为主,层序地层的发展受海侵规模、时间及短暂海退的影响,中部地层发育最为齐全。古地理格局总体上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早期至晚期演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明显的发展性。古地理环境受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综合作用的影响,随着海侵扩大,云坪沉积减少,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占据绝对优势。各期沉积相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继承性明显,南北两侧的隆升格局造成南北分化显著,沉积相带南北对称,开阔台地常为南北两侧的局限台地所夹持,反映了构造隆升背景下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变化的敏感性。沉积过程的多旋回性和岩性组合的韵律性使得中奥陶统形成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中新生界保存条件较好的渤海湾盆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层序地层 中奥陶世 华北地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林玉祥 赵承锦 +4 位作者 舒永 郑慧铭 朱传真 吴玉琛 李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1-9,共9页
通过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分析,探讨东营凹陷新生代不同时期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对沉降中心迁移机制提出合理解释。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可划分为控凹断裂主控期、控凹... 通过区域地质、地层厚度、沉积特征以及断裂活动强度等分析,探讨东营凹陷新生代不同时期构造活动特征与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对沉降中心迁移机制提出合理解释。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可划分为控凹断裂主控期、控凹控洼断裂共控期和拗陷期3个沉降阶段,在利津、牛庄和博兴一带存在3个呈"逆时针"旋转的沉降中心。沉降中心主要受活动速率较大的断裂控制,其迁移与盆地伸展背景下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但沉积中心的迁移除了受控于沉降中心外,还与沉积环境有关。在地壳表层,东营凹陷沉积-沉降中心的动态迁移受断裂走滑与伸展断陷的共同控制。在中国东部"三个板块、两种俯冲"构造动力学背景下,板块俯冲是地幔对流平衡破坏的触发因素,板块俯冲速度与角度的差异导致岩石圈不同部位的底侵,从而引发地表不同位置不同强度的断陷与走滑,在盆地内部表现为沉降中心的动态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中心 沉积中心 迁移机制 伸展走滑 地幔对流 新生代沉积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林玉祥 朱传真 +1 位作者 赵承锦 吴玉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90,共9页
由于前人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系统研究较少,其沉积格局及演化规律尚不明朗。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华北地区上三叠统整体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卡尼阶和诺利—瑞替阶共2个等时地层单元,并以优势相法分别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 由于前人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系统研究较少,其沉积格局及演化规律尚不明朗。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华北地区上三叠统整体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卡尼阶和诺利—瑞替阶共2个等时地层单元,并以优势相法分别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晚三叠世华北地区整体上东高西低,地层东薄西厚,以陆相沉积为主。主要沉积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前者为开阔的内陆坳陷湖盆,岩相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沉积中心偏南,上三叠统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后者由一系列小型湖盆组成,沉积中心位于西北部,以济源地区上三叠统最为发育,其他地区仅为零星分布,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上三叠统油气资源匮乏。通过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明确了盆地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要存在自生自储、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等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盐定三角洲、环县三角洲、甜水堡三角洲和环县—甘泉地区以及济源盆地为其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油气勘探方向 上三叠统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系储层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慧 杨海星 +3 位作者 赵承锦 吴玉琛 朱传真 林玉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2,共7页
基于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层气藏与顶板致密砂岩气藏之间存在共生性与不对称性迁移的现象,提出了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的概念。以煤系储层微观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测试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方法,对静态... 基于沁水盆地郑庄—樊庄区块煤层气藏与顶板致密砂岩气藏之间存在共生性与不对称性迁移的现象,提出了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的概念。以煤系储层微观输导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测试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方法,对静态微观输导体系的特征和动态输导机制研究后发现,研究区煤岩静态微观输导体系由过渡孔—微孔为主导的孔隙型输导要素与高密度、高角度的裂隙型输导要素构成;构造抬升引起的降压是煤层气微观输导的动力。古近纪末期至现今,由于构造抬升引起压力变化使得煤岩吸附气解吸,每吨煤解析出14.29 m^3的甲烷。古近纪末期(距今约30 Ma),甲烷分子在煤岩孔径范围内发生Fick型扩散;现今在孔径为5~15 nm的煤岩中发生过渡型扩散,在孔径为15~100 nm的煤岩内发生Fick型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成藏微观输导体系 构造抬升输导动力气体 扩散模式动态输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演化与油气远源成藏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小伟 朱传真 +1 位作者 林玉祥 舒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7-47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 准噶尔盆地温压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远源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系统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盆地温压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油气远源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隆起区具有高地温、高地温梯度和高大地热流的特征,坳陷区则相反;坳陷区普遍发育超压,并向盆地边缘呈不规则环状降低,盆地南部及腹部坳陷区发育强超压,盆地东部次之,西北缘以弱超压为主。垂向上盆地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温压系统。海西期盆地沉降速率较快,P-T3期温压系统超压积聚;至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凸起边缘切穿盖层的断裂活动频繁,地层温压场调整,油气突破盖层运移与聚集,是该区远源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马拉雅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相对封闭性温压系统的发育使油气保存条件优越。平面上远源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莫北―莫索湾地区、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等低温压场区,是准噶尔盆地远源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系统 温度场 压力场 油气远源成藏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玉祥 朱传真 张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4-269,共6页
应用影响因素校正及趋势拟合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及化探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黒英1井—米斯布拉克—卡路康下一线、沙拉依塔木—黑英山乡一线及满族塔木附近化探指标值较高,也是化探异常... 应用影响因素校正及趋势拟合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米斯布拉克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及化探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黒英1井—米斯布拉克—卡路康下一线、沙拉依塔木—黑英山乡一线及满族塔木附近化探指标值较高,也是化探异常主要分布区。根据单指标异常级别、组合及配置关系,识别出16个综合异常。根据综合异常所处的构造位置、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又划分出了5个有利—最有利和有远景的综合异常区,其中,中部环状综合异常区为最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米斯布拉克地区 油气化探 异常特征 异常区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艺帆 刚文哲 +2 位作者 朱传真 姜文亚 廖文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7,共17页
以桂源岩热解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痊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运用生桂潜力法建立生排痊模式,分析生排痊史及排痊强度,揭示歧口凹陷沙三段痊源岩热演化与生排痊作用对油气运聚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 以桂源岩热解分析数据为基础,结合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明确研究区痊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运用生桂潜力法建立生排痊模式,分析生排痊史及排痊强度,揭示歧口凹陷沙三段痊源岩热演化与生排痊作用对油气运聚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痊源岩普遍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在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53%和0.83%时分别进入生坯和排痊门限,其排痊率达250mg/g,排痊效率达65%。晚始新世末一早渐新世开始短暂生痊,因构造抬升运动而中止,在中渐新世开始排坯,至中渐新世末达到生排桂高峰期,之后于晚渐新世末再次因构造运动生排疑中止,整个生排坯过程与桂源岩热演化阶段基本一致。排坯中心沿歧北次凹一歧口主凹周缘分布,排妊强度达90x10^(6)t/km^(2),具有强排妊特征。广泛式的生排分布特征为歧口凹陷邻近隆起和斜坡部位提供了丰富的油气来源和运移动力,油气同时具有近源成藏及远距离侧向运移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热演化 生排烃特征 排烃强度 沙三段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