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课程背景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角色定位与能力要求 被引量:7
1
作者 朱仲敏 《中小学教师培训》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35,共3页
本文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面临的新形势,对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培训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发展的指导者... 本文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面临的新形势,对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培训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发展的指导者、基层学校的服务者,并指出培训者的主要能力包括: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能力;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培训项目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培训的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训者 角色定位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代走向 被引量:6
2
作者 朱仲敏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年第8期13-15,共3页
本文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成果,探讨了现代教师培训的三大走向:第一,加强校本研修,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第二,推行网络培训,让技术促进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第三,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 本文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成果,探讨了现代教师培训的三大走向:第一,加强校本研修,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第二,推行网络培训,让技术促进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第三,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研修 网络培训 自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仲敏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3年第10期58-60,共3页
课外活动是学生完整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富有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第一,从"调... 课外活动是学生完整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富有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第一,从"调研学生的需求、确定适切的主题、设计科学的方案"等基本环节入手,满足学生对课外活动的个性化需求。第二,采取"实行任务驱动、加强同伴合作、释放创新潜能"等重要举措,促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体验与创造。第三,把握"收获思想感悟、增强情感认同、促进知行转化"等关键要素,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外活动 自主发展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更多的青少年蓬勃发展
4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0年第24期1-1,共1页
美国心理学家科里·凯斯在20世纪初提出了完整心理健康理论,他认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拥有心理健康,完整心理健康指既没有心理疾病,同时还呈现"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笔者认为,相对于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而言,完整... 美国心理学家科里·凯斯在20世纪初提出了完整心理健康理论,他认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拥有心理健康,完整心理健康指既没有心理疾病,同时还呈现"蓬勃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笔者认为,相对于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而言,完整心理健康应该是积极、全面、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以往对心理健康的评估多以消极心理健康指标为主,比如焦虑、抑郁等,这种评估揭示的是个体心理有多不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疾病 个体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状态 青少年 蓬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19年第24期29-32,共4页
情绪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以往的青少年情绪辅导研究中,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研究较多,如心理辅导教师如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而对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的研究较少。青少年情... 情绪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以往的青少年情绪辅导研究中,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研究较多,如心理辅导教师如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而对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的研究较少。青少年情绪辅导的最终目的之一应该是提升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本文重点对青少年自我情绪调节的模型及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我情绪调节 模型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及提升对策 被引量:7
6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2年第8期25-30,共6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指担任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这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在梳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师个人、专业支持机构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指担任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这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在梳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师个人、专业支持机构两个层面阐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师 胜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与心育融合的依据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3年第12期1-1,共1页
德育与心育融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但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不是割裂的,德育只有有机融入其他各类教育活动中,才能彰显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征与生命力。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长期实践... 德育与心育融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但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不是割裂的,德育只有有机融入其他各类教育活动中,才能彰显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征与生命力。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长期实践中,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心育 德育 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儿童心理辅导的三个特性--《儿童心理辅导: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读后感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2年第96期77-79,共3页
内容概述:本书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研究员所著的另一部著作《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的姊妹篇。儿童期比之青少年期,孩子更加天真烂漫、可塑性强,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关键时期。本书旨在帮助广... 内容概述:本书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研究员所著的另一部著作《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的姊妹篇。儿童期比之青少年期,孩子更加天真烂漫、可塑性强,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关键时期。本书旨在帮助广大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提高对儿童心理辅导的能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本书涵盖儿童心理辅导概述、探索自我的生长、情绪发展与辅导、学习心理辅导、适应行为辅导、和谐人际交往、积极心理培育、生命关怀、生活辅导、三种适用于儿童辅导技术运用(认知行为、表达性艺术、家庭治疗)等内容。除了理论阐述,本书含有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辅导策略,通俗易懂,可读性、可操作强,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品质 小学班主任 生活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读后感 生命关怀 辅导策略 家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学生的情绪韧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19年第32期1-1,共1页
韧性(resilience),也被译成心理弹性,有众多的定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认同韧性不是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而是人类适应系统的正常功能,其核心是指压力或逆境下的积极适应。近年来,研究者认为接受韧性的具体领域定义(如社会、学业、情绪等... 韧性(resilience),也被译成心理弹性,有众多的定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认同韧性不是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而是人类适应系统的正常功能,其核心是指压力或逆境下的积极适应。近年来,研究者认为接受韧性的具体领域定义(如社会、学业、情绪等领域)更有用,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更富针对性的见解,情绪韧性(emotional resilience)的研究应运而生。著名情绪神经科学家戴维森认为,情绪韧性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情绪 韧性 学生 特殊能力 心理弹性 人的发展 情绪体验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分析和应对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76期25-29,共5页
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弹性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情绪弹性理论应用于青少年消极情绪的辅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聚焦青少年抑郁问题的理解与应对... 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弹性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情绪弹性理论应用于青少年消极情绪的辅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聚焦青少年抑郁问题的理解与应对,主要从不同抑郁状况的区分、理论指导下的青少年抑郁问题应对两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 理解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消极情绪的恢复与调节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59期98-101,共4页
一、情绪恢复的测量与实验范式情绪弹性是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情绪弹性强的人,就如好的金属那样弯而不断,所谓“弯”指经历消极情绪,受到负面影响,所谓“不断”指能恢复、复原... 一、情绪恢复的测量与实验范式情绪弹性是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情绪弹性强的人,就如好的金属那样弯而不断,所谓“弯”指经历消极情绪,受到负面影响,所谓“不断”指能恢复、复原。从消极情绪体验中恢复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消极情绪 恢复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筑牢中小学生生命防线
12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85期1-1,共1页
中小学生自杀是一个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冲动性、隐蔽性,难以杜绝。但是,从呵护未成年人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中小学生自杀预防工作。中小学生自杀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引... 中小学生自杀是一个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冲动性、隐蔽性,难以杜绝。但是,从呵护未成年人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中小学生自杀预防工作。中小学生自杀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引发中小学生自杀的常见诱因,如因孩子学业或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引发的亲子冲突、多方累加的学业压力、精神疾病、网络上不良信息或游戏的诱导等,科研机构、学校、社会等要协同发力,构建中小学生自杀预防的协同机制,合力筑牢生命防线。一是构建科研协同攻关机制,为精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的智库和参谋作用,组织心理学、精神卫生学、教育学、社会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队伍,推动中小学生自杀预防研究的跨学科协同攻关,探讨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技术,并对效果显著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在遵守伦理的前提下,对自杀成功的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原因,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机构 社会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 组织心理学 电子产品 精神疾病 协同攻关 亲子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焦虑现状及应对措施
13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93期27-30,共4页
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弹性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情绪弹性理论应用于青少年消极情绪的辅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焦虑的现状、类型以... 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弹性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情绪弹性理论应用于青少年消极情绪的辅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焦虑的现状、类型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焦虑 自我调节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情绪弹性培育的政策背景与理论视角
14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33期23-25,共3页
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在20世纪初,以霍尔为代表的青少年研究专家认为青少年的情绪起伏不定,情绪反应强烈、变化快,如同自然现象中的暴风骤雨一样,因此,青少年期被称为“暴风骤雨期”或“狂飙期”。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 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在20世纪初,以霍尔为代表的青少年研究专家认为青少年的情绪起伏不定,情绪反应强烈、变化快,如同自然现象中的暴风骤雨一样,因此,青少年期被称为“暴风骤雨期”或“狂飙期”。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以斯坦伯格为代表的青少年研究专家认为,媒体关于青少年的报道以负面为主,对青少年的已有文化定型观念难以消除,所以青少年期被误认为是天生的发展困难时期。斯坦伯格提倡要对青少年进行更全面的理解,不主张将“暴风骤雨期”作为所有青少年的标签,要破除一些不正确的关于青少年的普遍假设,如:青少年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家庭冲突比生命周期的任何其他阶段更常见;青少年更容易因交友不慎而变坏;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期会恶化等,要看到青少年成长中的积极面。相比儿童期和成人期,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情绪发展有其特点:第一,相比儿童期,青少年面对的压力源更加复杂,需要应对更多的社会环境变化与挑战,压力体验增加。这些挑战包括:进入中学阶段要应对更大的学业与考试压力,面临更多的同伴互动和社交等。第二,情绪反应性增强,但认知控制能力与之不匹配。负责认知控制的脑区(如前额叶皮层)在青少年时期仍处于发展阶段,对情绪相关神经网络(如边缘系统)的控制有限,加之激素激增,青少年对情绪刺激敏感,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和情绪控制不良。特别是在有情绪刺激的情境下,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急剧减弱,但社会敏感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情绪弹性 政策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
15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2年第64期40-43,54,共5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段之间的教育衔接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政策与实践议题,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是其中的议题之一。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做到心理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段之间的教育衔接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政策与实践议题,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是其中的议题之一。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做到心理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载体的建设思路包括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载体,将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数字化档案作为技术载体,将中学与大学的紧密合作作为机制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衔接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积极情绪的培育
16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50期22-25,共4页
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其中,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积极情绪培育的价值及路径。一、积极情绪的概念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价值当个... 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其中,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重要维度,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积极情绪培育的价值及路径。一、积极情绪的概念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价值当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被满足后所产生的那种伴有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状态就是积极情绪,如喜悦、感激、宁静、有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1]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而悲伤却很容易铭记于心,可见,人们对消极情绪会更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积极情绪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弹性理论及其实践启示
17
作者 朱仲敏 《江苏教育》 2021年第16期21-23,共3页
一、情绪弹性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文明的韧性》,旨在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国内... 一、情绪弹性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文明的韧性》,旨在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国内研究心理弹性的学者席居哲认为,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的本质就是摧而不垮、愈挫弥坚。1888年,著名哲学家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提道:“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会使我变得更强大”,这句名言就蕴含了心理弹性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弹性 来源 实践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弹性研究的基本共识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
18
作者 朱仲敏 方建华 《江苏教育》 2020年第88期50-52,共3页
在关于逆境、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以往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弹性研究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心理弹性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 在关于逆境、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以往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弹性研究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心理弹性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需要从个体的角度转变为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这些研究共识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是:积极主动地应对所有青少年发展中的风险,加强青少年发展的各种促进因素的开发以及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延伸至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弹性 青少年发展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情绪适应问题的关系:回避应对策略和社交敏感性的作用
19
作者 张思敏 董亓易如 +3 位作者 陈飞 阿尔升•海达别克 丁雪辰 朱仲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3,共8页
为探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和情绪适应问题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上海地区4~6年级共575名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和社交焦虑;(2)回避应对策略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 为探讨儿童社交自我知觉和情绪适应问题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对上海地区4~6年级共575名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社交自我知觉可以负向预测抑郁和社交焦虑;(2)回避应对策略在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敏感性调节了社交自我知觉通过回避应对策略影响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前半路径,社交自我知觉对回避应对策略的预测作用仅在高社交敏感性儿童身上显著。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低社交自我知觉个体的情绪适应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还在引导个体心理干预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自我知觉 抑郁 社交焦虑 回避应对策略 社交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