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TAT6/PPAR-γ通路探讨升陷化纤方及其拆方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对肺纤维化的影响
1
作者 杨虹 周世欣 +4 位作者 李红梅 武妍琳 刘喜平 朱中博 张旭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目的观察升陷化纤方及其拆方抗肺纤维化的协同效应,探讨其机制是否与调控STAT6/PPAR-γ通路促进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有关。方法从70只SD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大鼠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 目的观察升陷化纤方及其拆方抗肺纤维化的协同效应,探讨其机制是否与调控STAT6/PPAR-γ通路促进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有关。方法从70只SD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大鼠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全方组、升陷组、通络组、补肾组,每组10只,全方组、升陷组、通络组、补肾组分别予相应药液12.60、7.65、3.60、2.25g/kg灌胃,阳性药组予吡非尼酮混悬液0.12g/kg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28d。检测大鼠肺功能,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肺组织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CD206、精氨酸酶-1(Arg-1)表达,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SOCS)1、SOCS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6、p-STAT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呼气峰流速(PEF)、吸气峰流速(PIF)、呼出50%潮气量时呼气流速(EF50)明显降低,血清IL-6、TGF-β1含量明显升高,Masson染色可见肺组织大量胶原纤维沉积,Ashcroft评分明显升高,CD206、Arg-1、STAT6、p-STAT6、PPAR-γ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SOCS1、SOCS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CD68、iNOS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PEF、PIF、EF50明显升高,血清IL-6、TGF-β1含量明显降低,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不同程度减少,Ashcroft评分明显降低,CD206、Arg-1、STAT6、p-STAT6、PPAR-γ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CD68、iNOS、SOCS1、SOCS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均以全方组变化最明显,升陷组次之(P<0.01,P<0.05)。结论升陷化纤方及其拆方均有抗肺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调控STAT6/PPAR-γ通路,促进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有关。全方组效果最佳,升陷组在方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组间配伍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升陷化纤方 巨噬细胞极化 STAT6/PPAR-γ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合大肠”理论探讨肺纤维化中医病机
2
作者 董亚伟 朱中博 +6 位作者 杨帆 马泉 李红梅 张艳美 何兰兰 张旭辉 刘喜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9-23,共5页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高且尚无较好治疗方法。本文以“肺合大肠”的中医认识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以“肺合...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殖转型、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高且尚无较好治疗方法。本文以“肺合大肠”的中医认识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以“肺合大肠”的现代医学认识即“肠-肺轴”理论为关键点,结合二者探讨相关机制,初步阐述中医药调控“肠-肺轴”治疗肺纤维化的内涵,为临床通过“肠-肺轴”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合大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肠-肺轴 肺纤维化 肠道微生物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孰有道:《武经七书》与中国古代大战略
3
作者 朱中博 《孙子研究》 2024年第3期7-23,共17页
《武经七书》以大量笔墨探讨国家治理与盛衰之道,彰显兵家探寻和平与安全、发展与繁荣之道的多维视野,是研究中国战略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文本。七部兵书均重视强弱转换的辩证法,强调文武本末关系,认为大战略的最高境界是清静守微,完美... 《武经七书》以大量笔墨探讨国家治理与盛衰之道,彰显兵家探寻和平与安全、发展与繁荣之道的多维视野,是研究中国战略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文本。七部兵书均重视强弱转换的辩证法,强调文武本末关系,认为大战略的最高境界是清静守微,完美的大战略取决于“主孰有道”,是“兵胜于朝廷”,是“不治而治”“不战而胜”的大战略。中国古代王朝的大战略行为史,特别是两汉及唐的大战略实践反映出,七书所承载的战略文化理想,超越了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等权力政治羁绊,树立了崇高的战略境界标杆,体现出追求更高境界的中国战略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经七书》 战略文化 古代中国大战略实践 和平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生熟地于乳腺癌中医治疗应用区别 被引量:6
4
作者 朱中博 赵刚 +2 位作者 杨硕 钱建升 窦建卫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84-86,共3页
生熟地均应用于中医治疗乳腺癌当中,但二者仅以炮制不同而功效相差较大。本文以相关本草经典论述为依据,结合临床成方中生熟地的应用及现代网络药理学,发现生地黄于乳腺癌肝郁化火证可凉血解毒,熟地黄于乳腺癌寒凝痰结证可温阳化痰,且... 生熟地均应用于中医治疗乳腺癌当中,但二者仅以炮制不同而功效相差较大。本文以相关本草经典论述为依据,结合临床成方中生熟地的应用及现代网络药理学,发现生地黄于乳腺癌肝郁化火证可凉血解毒,熟地黄于乳腺癌寒凝痰结证可温阳化痰,且二者作用于乳腺癌通路靶点具有差异性。结合临床用方,笔者认为,"阳证"乳岩重用"阴药"生地黄以清热毒,如"乳疡无忧方"。"阴证"乳岩重用"阳药"熟地黄以温肾补血祛痰,如"阳和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地黄 熟地黄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木之性临证思辨乳腺癌 被引量:1
5
作者 窦建卫 郭栴子 +2 位作者 朱中博 杨硕 黄芊 《江西中医药》 2021年第1期12-14,共3页
乳岩的治疗重在治肝,使肝之正常生理功能得复,在乳腺癌病因治疗中至为关键。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经临床验证,确有裨益。根据《内经》中治肝三法,辨证结合辨病,选择适当的治法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不同阶段,既能协调五脏,又能切准病机,把握病情。
关键词 乳腺癌 治肝 辨证调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调控Shh信号通路对BMSCs外泌体诱导的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崔国宁 刘喜平 +5 位作者 李沛清 王庆苗 戴丽蓉 王宇 朱中博 董俊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77-82,共6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诱导的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将BMSCs外泌体与BGC-823细胞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半夏泻心汤高...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诱导的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将BMSCs外泌体与BGC-823细胞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半夏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荧光染料Dil标记BMSCs外泌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GC-823细胞对BMSCs外泌体的摄取,计算平均光密度(MOD);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T-qPCR检测Shh、Ptch1、Smo、Gli1及C-myc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可见大量红色荧光标记,MOD值显著增加(P<0.05);模型组20~50 h细胞指数(CI)显著增加(P<0.05),G1、G2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Shh、Smo、Ptch1、Gli1及C-myc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红色荧光标记减弱,其中半夏泻心汤高、中剂量组MOD值明显减少(P<0.05),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20~50 h CI显著减少(P<0.05),G1、G2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Shh、Smo、Ptch1、Gli1及C-myc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可抑制BMSCs外泌体诱导的BGC-823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hh、Smo、Ptch1、Gli1及C-myc mRNA表达,抑制Shh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人胃癌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SHH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拆方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映红 戴丽蓉 +5 位作者 陈启明 刘喜平 岳娟 施丽娟 朱中博 李沛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6-62,共7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拆方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70只SPF级雄性Balb/c幼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幼鼠予混合抗生素灌胃诱导肠道菌群紊乱,连续灌胃14 d,将造模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拆方对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70只SPF级雄性Balb/c幼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幼鼠予混合抗生素灌胃诱导肠道菌群紊乱,连续灌胃14 d,将造模幼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及甘补组,每组10只。阳性对照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溶液0.68 g/kg灌胃,全方组、辛开组、苦降组及甘补组分别予9.1、3.19、1.82、4.1 g/kg半夏泻心汤全方及相应拆方组药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末次灌胃后收集幼鼠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腹腔注射脂多糖(10 mg/kg)诱导炎症反应,ELISA检测粪便清蛋白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肠道菌群结构明显改变,结肠绒毛结构发育落后、隐窝不明显、腺体萎缩,粪便清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1),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和不同拆方组肠道菌群结构改善,有益菌丰度增加,有害菌丰度减少,结肠组织形态改善,粪便清蛋白含量降低,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升高,总体以全方组较为显著(P<0.05,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拆方能调节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幼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结肠黏膜屏障,其整体效应以半夏泻心汤全方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肠道菌群 抗生素 肠道黏膜屏障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细胞外泌体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FN1、LAMC1表达及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细胞黏附、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富勇 刘喜平 +5 位作者 陈启明 戴丽蓉 王庆苗 施丽娟 朱中博 何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纤维连接蛋白1(FN1)和层粘连蛋白γ1(LAMC1)表达及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细胞黏附、侵袭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提取人...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纤维连接蛋白1(FN1)和层粘连蛋白γ1(LAMC1)表达及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细胞黏附、侵袭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提取人胃癌细胞NCI-N87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人腹膜间皮细胞HMrSV5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和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3个复孔,以NCI-N87细胞外泌体诱导HMrSV5细胞,并分别用10%含药血清培养,ELISA检测HMrSV5细胞上清液FN1和LAMC1含量,PCR检测HMrSV5细胞FN1和LAMC1mRNA表达,荧光酶标仪检测NCI-N87细胞与HMrSV5细胞黏附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NCI-N87细胞向HMrSV5细胞侵袭情况。结果透射电镜观察NCI-N87细胞外泌体呈椭圆或碟状囊泡结构,粒径介于40~80 nm,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63高表达,钙网蛋白低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MrSV5细胞上清液FN1和LAMC1含量明显增加,HMrSV5细胞FN1和LAMC1 mRNA表达明显升高,NCI-N87细胞和HMrSV5细胞黏附率明显升高,NCI-N87细胞向HMrSV5细胞侵袭数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干预72 h后,HMrSV5细胞上清液FN1和LAMC1含量减少,HMrSV5细胞FN1和LAMC1 mRNA表达降低,NCI-N87细胞和HMrSV5细胞黏附率降低,NCI-N87细胞向HMrSV5细胞侵袭数量减少,其中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可降低胃癌细胞NCI-N87外泌体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HMrSV5 FN1和LAMC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胃癌细胞与腹膜间皮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可能是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胃癌细胞 腹膜间皮细胞 外泌体 黏附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对菌群失调幼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姚雪含 刘喜平 朱中博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2-77,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对菌群失调幼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讨艾灸对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SPF级雄性Balb/c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艾灸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混合抗生素灌胃诱... 目的观察艾灸对菌群失调幼鼠结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讨艾灸对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SPF级雄性Balb/c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艾灸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混合抗生素灌胃诱导菌群失调。造模14 d后干预,模型组每日固定束缚15 min;阳性药组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68 g/kg灌胃;艾灸组艾灸“神阙”“中脘”“关元”“天枢”,15 min/次,1次/d;联合组在艾灸同时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连续干预14 d后,采集幼鼠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腹腔注射脂多糖诱导肠道炎症反应,HE染色观察幼鼠结肠黏膜完整性,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ACE及多样性指数Shannon显著降低(P<0.01),多样性指数Simpson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阳性药组和联合组幼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显著升高(P<0.01),多样性指数Simpson显著降低(P<0.01)。HE染色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结肠黏膜损伤严重;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幼鼠结肠黏膜损伤减轻,联合组幼鼠结肠黏膜损伤减轻最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幼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阳性药组和联合组幼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艾灸组及阳性药组比较,联合组幼鼠结肠组织Occludin、Z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艾灸可保护菌群失调幼鼠结肠黏膜,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稳定及保护结肠黏膜屏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抗生素 肠道菌群失调 结肠黏膜屏障 16S rDNA测序 幼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道坤教授治疗乳腺癌化疗后失眠经验撷英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栴子 朱中博 +4 位作者 杨硕 王斑 吴新凤 李康乐 窦建卫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6期38-40,共3页
王道坤主任医师以张仲景“调和肝脾”学术思想为理论基础,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他认为肝郁脾虚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内因,临床治疗当以调和肝脾、化瘀消积法为要,并举验案加以说明。
关键词 乳腺癌化疗后 肝郁脾虚 疏肝和胃汤 医案 王道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有效部位提取技术与筛选方法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志轩 崔树婷 +2 位作者 朱中博 彭超 吴红彦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32-136,共5页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如何富集中药有效部位,增强临床药理作用及疗效是中药研究的关键,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对中药有效部位研究现状,中药提取、纯化、分离技术,有效部位追踪筛选方法做一综述,并探讨...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如何富集中药有效部位,增强临床药理作用及疗效是中药研究的关键,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对中药有效部位研究现状,中药提取、纯化、分离技术,有效部位追踪筛选方法做一综述,并探讨不同提取技术及有效部位追踪筛选方法的优缺点,为中药有效部位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技术 筛选方法 中药 有效部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潮汐效应浅析乳腺癌术后论治
12
作者 郭栴子 朱中博 +2 位作者 杨硕 李康乐 窦建卫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20-22,共3页
乳腺癌术后的恢复常难以把控,迁延难愈。术后初期,实邪乍去,气血亏虚,如潮汐将退。放化疗期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及阴阳失调,邪气渐起。及至后期,调理不善,正虚邪盛,病势犹如潮之继来,出现复发转移。笔者认为乳腺癌术后病情之转化... 乳腺癌术后的恢复常难以把控,迁延难愈。术后初期,实邪乍去,气血亏虚,如潮汐将退。放化疗期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及阴阳失调,邪气渐起。及至后期,调理不善,正虚邪盛,病势犹如潮之继来,出现复发转移。笔者认为乳腺癌术后病情之转化类似于大海之潮汐,连绵反复并有一定规律可循,可据此分阶段施以不用的补虚和祛瘀之法,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术后调理 潮汐效应 中医药 整体辨治 未病先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辨治乳腺癌肿瘤相关脂肪微环境
13
作者 郭栴子 朱中博 +2 位作者 杨硕 杨小蒨 窦建卫 《江西中医药》 2021年第1期9-11,共3页
新近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脂肪细胞代谢和分泌作用在乳腺癌发展演变过程中目前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以及脂浊与经络关系的理论阐释,提出治疗乳腺癌肿瘤... 新近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脂肪细胞代谢和分泌作用在乳腺癌发展演变过程中目前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以及脂浊与经络关系的理论阐释,提出治疗乳腺癌肿瘤相关脂肪微环境,应立足于中医经络理论,条畅气机,排邪泄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相关脂肪微环境 经络辨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