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被引量:27
1
作者 木村英树 《汉语学报》 2005年第2期14-21,共8页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观点,对于给予动词既能作被动介词又能作被使动者标记的粤语等方言来讲,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像北京话这类给予动词并没有获得被使动者标识功能的方言来说,便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我们认为除了使动义和被动义之外,受益义和被动义之间也有可能形成一道语义连锁。本文将对这种语义连锁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北京话中给予动词“给”字的被动介词功能不是由<被使动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而是由<受益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 给予 受益 被动 语义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型和背景型
2
作者 木村英树 郑贵友 崔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0-32,共3页
§1.引言 在两种语言之间,有些语言形式单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上看,是相互对应的,但在较大范围的上下文语言环境里却有很多不同的表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汉语和日语之间,这样的例子就不少,本文在诸多因素中,把语境因素作为主要因... §1.引言 在两种语言之间,有些语言形式单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上看,是相互对应的,但在较大范围的上下文语言环境里却有很多不同的表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汉语和日语之间,这样的例子就不少,本文在诸多因素中,把语境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考察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即考察省略疑问句、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三方面的问题。 §2.关于省略疑问句 汉语的省略疑问句,一般是在不含其他疑问形式的词语、句子后附加“呢”构成的。例如“你呢?”、“要是明天下雨呢?”等等。这些句子的疑问对象本身通常是话题,表示疑问内容的谓语部分往往被略去。这些和日语中常见的“~は?”的形式很相似。例如“ぁなたは?”,“もし雨だったらは?”不过,这二者所依存的语境以及在此语境中的意义、功能是明显不同的。例如,日本人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时问“失礼ですが,ぁなたは?”换成汉语的“请问你呢?”就不合适。再如,在单位里看到同事样式新奇的眼镜问:“おや,その眼镜は?”直译成汉语的“啊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型 日语 省略疑问句 汉语 上下文语境 眼镜 指示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李建国 所指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