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东部卡瓦布拉克地区古生代岩浆活动对中天山地块构造归属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木扎帕尔·木合塔尔 尼加提·阿布都逊 +3 位作者 郭瑞清 宫相宽 崔涛 宋志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0-1461,共12页
卡瓦布拉克地区位于中天山地块南缘。该区古生代侵入岩类广泛发育,是探究中天山构造演化及地壳生长历史的重要窗口。本文获得该区两件二长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47.4±4.9Ma、422.6±5Ma。LA-MC-ICP-MS... 卡瓦布拉克地区位于中天山地块南缘。该区古生代侵入岩类广泛发育,是探究中天山构造演化及地壳生长历史的重要窗口。本文获得该区两件二长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47.4±4.9Ma、422.6±5Ma。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显示,其εHf(t)值分别为7.1~11.9、5.8~11.8,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674~963 Ma、514~1043 Ma。侵入于晚古生代花岗岩中的中-基性岩脉携带多期捕获锆石,其εHf(t)介于-7.4~4.8,对应的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1.47~2.54Ga。卡瓦布拉克地区古生代花岗岩及中-基性岩脉中捕获锆石所反映的基底信息表明,中天山与塔里木在中元古代(~1.4Ga)、新元古代(~800Ma)以及古生代(~400Ma)期间岩浆活动具有截然不同的源区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中天山与塔里木不具有构造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同位素 卡瓦布拉克 中天山地块 塔里木 构造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早泥盆世—晚石炭世中-基性侵入岩的年代学、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尼加提·阿布都逊 徐志军 +2 位作者 宫相宽 木扎帕尔·木合塔尔 谢子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8-1329,共22页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中-基性侵入岩由石英闪长岩、斜长岩和橄榄辉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形成于412.2±3.2 Ma,斜长岩形成于297.1±3.1 Ma,分别代表晚古生代早期和晚期的岩浆活动.石英闪长...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中-基性侵入岩由石英闪长岩、斜长岩和橄榄辉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形成于412.2±3.2 Ma,斜长岩形成于297.1±3.1 Ma,分别代表晚古生代早期和晚期的岩浆活动.石英闪长岩的εHf(t)值介于为+0.3^+15.4,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381~427 Ma.斜长岩的εHf(t)值为+6.4^+11.3,对应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DM=678~498 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均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基于野外地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南天山洋北向俯冲于中天山地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混合的产物;斜长岩和橄榄辉长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其母岩浆来自被俯冲带流/熔体交代过的年轻岩石圈地幔.橄榄辉长岩中的多期捕获锆石年龄揭示中天山基底经历了长期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其中最老的年龄(2767~2663 Ma)能否说明中天山存在太古代基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瓦布拉克 中-基性侵入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中-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古再丽努尔·甫拉提 尼加提·阿布都逊 +3 位作者 宫相宽 蔡宏明 木扎帕尔·木合塔尔 陈雅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1-589,共19页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侵入岩类广泛发育,并多处被中-基性岩脉穿插。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闪长岩和辉长岩脉年龄分别为296.1±2.5 Ma(MSWD=1.4),299.5±2 Ma(MSWD=1.07),均侵位于早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侵入岩类广泛发育,并多处被中-基性岩脉穿插。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闪长岩和辉长岩脉年龄分别为296.1±2.5 Ma(MSWD=1.4),299.5±2 Ma(MSWD=1.07),均侵位于早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中-基性岩脉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地球化学特征,SREE为69.19~234.62,LREE/HREE=3.97~11.18。闪长岩脉锆石(176Hf/177Hf)值为0.280 618~0.283 329,对应的εHf(t)值为-14.57^+25.06。研究数据表明,该区中-基性岩脉可能起源于亏损岩石圈地幔,原始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同时还受到了地壳混染作用的影响。基于卡瓦布拉克地区中-基性岩脉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它们形成于南天山洋闭合之后的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脉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卡瓦布拉克 中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