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孔树脂纯化枸骨叶总皂苷及其油脂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曾超珍 刘志祥 李军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49,共5页
探讨枸骨叶总皂苷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油脂抗氧化作用,采用6因素5水平正交设计法考察洗脱液浓度、洗脱时间、pH值等因素对纯化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计算吸附量、解吸率和枸骨总皂苷的含量,最后确定最佳工... 探讨枸骨叶总皂苷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油脂抗氧化作用,采用6因素5水平正交设计法考察洗脱液浓度、洗脱时间、pH值等因素对纯化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计算吸附量、解吸率和枸骨总皂苷的含量,最后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碘量法检测枸骨叶总皂苷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AB-8树脂纯化枸骨叶总皂苷的最佳工艺为吸附时间5 h,药液pH值为4、洗脱液固比为10∶1、洗脱液pH值为5、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为80%、解吸振荡时间3 h。枸骨叶总皂苷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叶 总皂苷 大孔树脂 分离纯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壳抑菌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曾超珍 刘志祥 董旭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02-105,110,共5页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板栗壳抑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板栗壳抑菌物质的体外抗菌作用以及pH值和温度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栗壳抑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乙酸乙酯,浸提时间4.0 h,提取温度70℃,料液比1∶30...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板栗壳抑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板栗壳抑菌物质的体外抗菌作用以及pH值和温度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栗壳抑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乙酸乙酯,浸提时间4.0 h,提取温度70℃,料液比1∶30;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分别0.125、0.0625、0.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125、0.125、0.25 mg/mL.抗菌活性有较强的热稳定性,能耐短时的高温处理,在pH值7~9的范围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壳 正交试验 抑菌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抗氧化物质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曾超珍 刘仲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106-110,共5页
为了探讨茯砖茶抗氧化物质最优的提取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利用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测定茯砖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茯砖茶抗氧化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5... 为了探讨茯砖茶抗氧化物质最优的提取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利用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测定茯砖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茯砖茶抗氧化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25。茯砖茶抗氧化物质具有较强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还原能力,且都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在相同浓度下,其抗氧化能力低于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抗氧化物质 羟基自由基 还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教学改革 被引量:7
4
作者 曾超珍 刘志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8期252-253,255,共3页
校外实习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本文从优化实习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优化实习考... 校外实习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本文从优化实习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优化实习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上述改革,有助于提升生物工程校外实习的教学质量,促进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 校外实习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S模型激发研究生学习动机的探讨——以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曾超珍 刘志祥 徐刚标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5期244-246,共3页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因,因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励。目前存在部分研究生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本文依据ARCS模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从注意、切身性、自信...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因,因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励。目前存在部分研究生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本文依据ARCS模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从注意、切身性、自信、满意4个维度增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结果表明,依据ARCS模型设计培养环节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提升研究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说明利用ARCS模型设计培养环节确实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动机 ARCS模型 研究生教育 培养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枸骨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张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6-79,共4页
以静态吸附与解吸为考察指标,利用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AB-8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枸骨叶总黄酮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B-8型大孔树脂对枸骨叶总黄酮有较好的纯化效果,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吸附液pH4.5、吸附时间4h、解吸液体积与树... 以静态吸附与解吸为考察指标,利用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对AB-8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枸骨叶总黄酮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B-8型大孔树脂对枸骨叶总黄酮有较好的纯化效果,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吸附液pH4.5、吸附时间4h、解吸液体积与树脂质量之比为25:1(mL/g)、解吸液为体积分数90%的乙醇、解吸时间2.25h,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回收率可达90.8%,纯度为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叶 总黄酮 AB-8大孔树脂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提取苦丁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吴耀辉 曾超珍 刘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9706-9707,9713,共3页
研究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萃取技术,提高提取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微波法萃取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提取条件。微波法提取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顺序为: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 研究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萃取技术,提高提取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微波法萃取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提取条件。微波法提取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顺序为: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微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溶剂为80%乙醇,料液比1∶20,微波萃取5 min,提取温度为80℃。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提取黄酮的平均含量为34.8 mg/g,相对标准偏差RSD=0.878%(n=3)。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的提取率是常规浸提法的1.49倍。微波法提取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稳定可行,与常规浸提法相比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黄酮类化合物 微波萃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型绿茶黄瓜酸乳的研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1 位作者 吴耀辉 姚跃飞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7-99,共3页
以绿茶、黄瓜、全脂奶粉、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绿茶黄瓜酸乳。确定了黄瓜护色的最佳条件为Zn(COOH)2浓度0.2g/L,护色温度90℃,时间2min。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黄瓜汁10%... 以绿茶、黄瓜、全脂奶粉、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绿茶黄瓜酸乳。确定了黄瓜护色的最佳条件为Zn(COOH)2浓度0.2g/L,护色温度90℃,时间2min。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黄瓜汁10%、蔗糖量6%、茶叶量0.3%、接种量2.5%,发酵时间5h,发酵温度43℃。实验结果表明产品各项理化指标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黄瓜 酸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花生壳多酚类化合物的工艺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87-93,共7页
以花生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p H值、酶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试验因素,以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建立相应回归方程,对酶辅助提取花生壳多酚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优化。结... 以花生壳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p H值、酶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试验因素,以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建立相应回归方程,对酶辅助提取花生壳多酚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花生壳多酚最佳的提取工艺为:p H 5.2,酶量8.8 mg/g,酶解温度51℃,酶解时间2.4 h,在此工艺条件下多酚提取率为6.887 mg/g,与预测值6.91 mg/g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多酚类化合物 酶法提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3个新起源miRNA家族的进化与功能分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1 位作者 褚磊 谭晓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45-149,共5页
为了阐明杨树新起源miRNA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和功能分化,对ptc-MIR1446、ptc-MIR6425、ptcMIR6462家族的扩张模式、表达方式和靶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守的ptc-MIR1446家族主要通过染色体大片段重复实现扩张,而非保守的ptc-MIR642... 为了阐明杨树新起源miRNA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和功能分化,对ptc-MIR1446、ptc-MIR6425、ptcMIR6462家族的扩张模式、表达方式和靶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守的ptc-MIR1446家族主要通过染色体大片段重复实现扩张,而非保守的ptc-MIR6425、ptc-MIR6462家族主要通过串联重复进行扩张;这3个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方式均已经分化,其中ptc-MIR1446在多种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活性,而ptc-MIR6425、ptc-MIR6462仅具有较低的表达活性;3个家族内不同成员的成熟序列基本一致,其预测的靶基因也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miRNA家族 分子进化 功能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差减杂交法克隆小麦抗病基因相关片段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张增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8128-8129,共2页
以YW642/中8601的F2代纯合的抗病和感病单株各10株提取DNA构建成近等基因池,以抗病池为试验方,以感病池为驱动方,进行抑制差减杂交(SSH),构建差减文库。结果表明,用差异筛选排除假阳性,得到8个阳性克隆;Southern杂交表明,克隆TSH-1具有... 以YW642/中8601的F2代纯合的抗病和感病单株各10株提取DNA构建成近等基因池,以抗病池为试验方,以感病池为驱动方,进行抑制差减杂交(SSH),构建差减文库。结果表明,用差异筛选排除假阳性,得到8个阳性克隆;Southern杂交表明,克隆TSH-1具有抗病池特异性,且为寡拷贝或单拷贝序列;经测序,TSH-1长388bp,提交GenBank进行Blast比对,没有找到与之同源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差减杂交 小麦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绿茶酸奶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吴耀辉 《饮料工业》 2006年第5期19-21,共3页
以葛根、绿茶、全脂奶粉、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葛根绿茶酸奶。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葛根汁20%,蔗糖量7.5%,接种量2.5%,茶叶量0.4%,发酵时间5h,发酵温度43℃。实验结... 以葛根、绿茶、全脂奶粉、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葛根绿茶酸奶。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葛根汁20%,蔗糖量7.5%,接种量2.5%,茶叶量0.4%,发酵时间5h,发酵温度43℃。实验结果表明,产品风味独特,色泽嫩绿,营养丰富,是一种新型的优良保健饮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绿茶 酸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的模块化教学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志祥 曾超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5期255-256,258,共3页
细胞遗传学实验是本科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无法全部完成。在对现有遗传学实验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模块化设计将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分解为染色体诱变技术、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染色体分析技术3个模块,在... 细胞遗传学实验是本科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无法全部完成。在对现有遗传学实验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模块化设计将细胞遗传学核心实验分解为染色体诱变技术、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染色体分析技术3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期为提高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学 核心实验 模块化设计 教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理念下林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耀辉 曾叶霖 +2 位作者 王卫 王永红 曾超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6期240-241,共2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分析了林业院校培养模式的弊端,改革创新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模式,以期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 生物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学教学中应用模式生物的必要性及形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志祥 徐刚标 曾超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1期35-36,共2页
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本科遗传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模式生物的应用。介绍了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拟南芥、小鼠等重要的模式生物,并探讨了在遗传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开展模式生物教... 模式生物在遗传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本科遗传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模式生物的应用。介绍了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拟南芥、小鼠等重要的模式生物,并探讨了在遗传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开展模式生物教学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模式生物 教学 必要性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绿茶酸乳工艺研究
16
作者 黎继烈 吴耀辉 曾超珍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6,共3页
以胡萝卜、绿茶、牛乳、蔗糖为主要原料,进行发酵工艺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酸乳原料的最佳配方:茶叶0.5%、胡萝卜汁15%、蔗糖7%,菌种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接种量3%。
关键词 胡萝卜 绿茶 乳酸菌发酵 胡萝卜汁 工艺研究 酸乳 保加利亚乳杆菌 嗜热链球菌 工艺实验 最佳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多元化实验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17
作者 董旭杰 彭继庆 +1 位作者 薛超 曾超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7期252-252,257,共2页
为了培养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生物工程实验室建设。本文分析了生物工程专业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如共享实验设备、开设综合性实验... 为了培养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生物工程实验室建设。本文分析了生物工程专业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如共享实验设备、开设综合性实验、导师科研制与创新性实验并行,并阐述了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化,以期为培养生物工程领域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 实验教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和叶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来源分析
18
作者 林海燕 刘昌伟 +4 位作者 杨勇 张志旭 曾超珍 伍岗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83,共9页
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 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Rhizobium、Methylobacterium和Aureimonas等;茶树根系中的优势细菌门主要是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优势细菌属为Planococcaceae、Rhizobium和Sphingomona;碧香早叶片中内生菌群的丰富度高于茗丰的,茗丰根系中的内生菌丰富度高于碧香早的;茶树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茶鲜叶的;茶树根和叶的内生菌OTU数少于土壤微生物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内生菌主要来源于叶表,而根部内生细菌主要来自土壤;茗丰鲜叶中的茶氨酸、氨基酸、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麦芽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碧香早的,碧香早鲜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蔗糖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茗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茶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推测不同的内生菌群可能参与了茶树品质成分的合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内生细菌 根际土壤细菌 化学成分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绿茶酸乳的研制
19
作者 胡燕 曾超珍 +1 位作者 刘志祥 韩磊 《饮料工业》 2007年第2期33-35,共3页
以绿茶、芦荟、全脂奶粉、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芦荟绿茶酸乳。确定了芦荟护色的最佳条件为柠檬酸浓度0.2g/L,护色温度90℃,时间2min。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芦荟汁10%、... 以绿茶、芦荟、全脂奶粉、蔗糖为主要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芦荟绿茶酸乳。确定了芦荟护色的最佳条件为柠檬酸浓度0.2g/L,护色温度90℃,时间2min。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芦荟汁10%、蔗糖量6%、茶叶0.3%、接种量4%、发酵时间4h、发酵温度40℃。实验结果表明产品各项理化指标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绿茶酸乳 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嗜热链球菌 发酵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