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构造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控制
1
作者 曾联波 宋逸辰 +6 位作者 韩俊 韩剑发 姚迎涛 黄诚 张银涛 谭笑林 李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连通性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①走滑断层规模、构造部位与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发育规模。断层规模越大,储层规模越大;叠接挤压段的储层规模大于叠接拉分段,纯走滑段的储层规模相对较小;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与端部的储层规模较大;垂向上储层发育的差异性受岩石力学层控制,脆性指数高的岩石力学层更有利于缝洞储层的发育。②多期走滑断层活动及流体改造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有效性演化及其非均质性。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大气淡水活动期为缝洞储层主要形成期;海西晚期热液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有效储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③走滑断层构造部位和现今地应力控制了缝洞储层连通性。叠接拉分段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于纯走滑段,叠接挤压段较差;与现今地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走滑断层控制的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优质缝洞型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断层的叠接拉分段两侧断层交汇区域,叠接挤压段中部区域、纯走滑段交叉部位、转折部位和端部的羽状断层区;剖面上集中于高脆性指数的岩石力学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作用 缝洞型储层 走滑断层 岩石力学层 碳酸盐岩 超深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曾联波 巩磊 +1 位作者 宿晓岑 毛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 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将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个级别。不同尺度裂缝分布具有幂律分布的特点,裂缝尺度越大,数量越少;裂缝尺度越小,数量越多。大、中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小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和储集作用,而微尺度裂缝主要起储集作用。在地层埋藏过程中的应力体制演化决定了不同时期天然裂缝的类型、产状及其力学性质;构造应力大小、岩石力学层的力学性质和厚度差异控制了多尺度裂缝的形成分布及其发育程度。构造变形导致不同构造部位的局部应力和应变分布产生差异,增强了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逆冲断层通过控制其上盘地层变形控制了“裂缝域”的分布规律;走滑断层的组合样式、活动方式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相关裂缝的三维空间展布。裂缝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开启-闭合规律决定了裂缝的储集空间,记录了裂缝有效性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结构 有效性演化 天然裂缝 多尺度裂缝 致密储层 深层-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包汉勇 刘超 +5 位作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南地区...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南地区裂缝主要形成期(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和裂缝的分布受断层、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应力的影响,断层广泛发育的区域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并引起较大的应力梯度。②利用库伦-莫尔破裂准则预测了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同时引入剪切破裂指数R定量表征裂缝发育的强度,其值越大反映裂缝发育程度越高。窄陡断背斜和断层附近裂缝发育,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而在宽缓向斜部位裂缝发育程度最弱,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硅质页岩应力集中,裂缝最发育。③涪陵南地区海相页岩气保存有利区主要为3个区带:远离大断层的凤来向斜内部,主要构造变形期未遭受大的破坏作用,其位于应力低值区,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为Ⅰ类有利区;白马向斜内部小断层发育,应力值位于中等水平,保存条件中等,为Ⅱ类较有利区;石门—金坪断背斜遭受到强烈改造作用,容易产生大规模剪切裂缝,破坏了保存条件,为Ⅲ类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岩石力学参数 有限元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场 剪切裂缝 库伦-莫尔破裂准则 破裂指数 海相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涪陵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注水诱导裂缝动态识别及演化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井区长8油藏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吕文雅 安小平 +6 位作者 刘艳祥 李德生 曾联波 皇甫展鸿 唐英航 张克宁 张玉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1446,共16页
致密砂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诱导裂缝发育,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动态响应及演化特征对致密砂岩油藏井网加密部署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生产数据、压力试井和吸水剖面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井... 致密砂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诱导裂缝发育,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动态响应及演化特征对致密砂岩油藏井网加密部署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生产数据、压力试井和吸水剖面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L井区三叠系延长组8段(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研究了L井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不同开发时间段注水诱导裂缝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L井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注水诱导裂缝为天然裂缝扩展延伸导致,天然裂缝优先开启方位为NEE-SWW向和NE-SW向,其次为NW-SE向。(2)注水诱导裂缝的形成会导致注水井吸水剖面呈现出吸水厚度小、吸水量大的特征。采油井生产动态曲线含水率陡增或阶梯状上升,压力试井双对数导数曲线开口并呈现“1/2”斜率上升。采油井与注水井间存在注水诱导裂缝,因而采油井试井解释地层压力高于未发育注水诱导裂缝井甚至超过原始地层压力。(3)L井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开发初期注水诱导裂缝主要分布在井区中部偏东、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的天然裂缝发育带。注水导致储层地应力变化,天然裂缝开启压力降低,开发中期在井区南部以及中北部进一步形成NW-SW向注水诱导裂缝,先存注水诱导裂缝存在小范围扩展延伸。开发后期受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导致注水井周围不同方向开启天然裂缝,形成小规模注水诱导裂缝,进一步加剧了采油井裂缝性水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识别 注水诱导裂缝 致密砂岩储层 延长组8段 姬塬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层系层理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卢晧 张皎生 +4 位作者 李超 曾联波 刘艳祥 吕文雅 李睿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9,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以下简称长7)页岩层系中层理缝普遍发育,对该区甜点优选、压裂施工和开发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盆地西南部庆城—华池地区的地表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其有机质含量、矿物组分和纹层特征等分析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以下简称长7)页岩层系中层理缝普遍发育,对该区甜点优选、压裂施工和开发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盆地西南部庆城—华池地区的地表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其有机质含量、矿物组分和纹层特征等分析测试资料,明确了长7页岩层系不同岩性中层理缝的发育特征,并分析了该区层理缝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研究区长7页岩中层理缝的形态和分布主要受纹层控制,因纹层特征的不同而呈现连续平直、波状弯曲、分叉等特征。砂岩层理缝大多顺黑云母纹层分布,连续性好,开度大,普遍未被充填,而页岩层理缝在黑色页岩中发育程度最高,多沿有机质纹层构成的页理面分布,少数被方解石、有机质局部或完全充填,开度较砂岩更小但密度更大。层理缝还受有机质含量、岩性、矿物组分、纹层结构的控制。砂岩层理缝主要受黑云母含量及其形成的纹层控制,当砂岩分选好、黑云母含量多且呈层状分布时,层理缝发育程度高。随着纹层密度的增加,层理缝的发育程度随之增加,而页岩层理缝主要发育于有机质纹层和凝灰质纹层中,受有机质含量及矿物组分控制,层理缝密度随纹层密度先增加后降低,薄纹层较厚纹层中层理缝密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层理缝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长7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像测井的深层陆相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杜晓宇 金之钧 +4 位作者 曾联波 刘国平 杨森 梁新平 陆国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2-865,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埋深超过4500 m,天然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富集和高产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对风城组裂缝进行了表征,但是在裂缝有效性评价方面缺少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玛湖凹陷页岩...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埋深超过4500 m,天然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富集和高产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对风城组裂缝进行了表征,但是在裂缝有效性评价方面缺少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玛湖凹陷页岩油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和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有穿层裂缝和层内裂缝两类。穿层裂缝规模较大,裂缝高度通常超过米级,受断层的控制;层内裂缝发育在脆性地层内,裂缝高度受岩层厚度的控制,多小于50 cm。垂向上单井裂缝发育程度与脆性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平面上随距断层距离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不同方位裂缝的充填情况差异较大,北西-南东向裂缝多数未被矿物充填,有效性好。随着埋深增加,裂缝开度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评价认为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的开度最大,有效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性 成像测井 天然裂缝 页岩油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气藏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对水侵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小童 曾联波 +6 位作者 董少群 第五鹏祥 李海明 刘剑忠 韩高松 徐辉 冀春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2,共11页
天然裂缝是影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气井高产和水侵的重要因素,裂缝研究对明确气藏水侵规律及防控水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通过岩心、铸体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生产数据、试井等资料,研究了有效裂缝发育特征... 天然裂缝是影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气井高产和水侵的重要因素,裂缝研究对明确气藏水侵规律及防控水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通过岩心、铸体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生产数据、试井等资料,研究了有效裂缝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气藏水侵特征,探讨了不同缝网系统水侵的影响。高角度和近直立的剪切裂缝为该区最主要的裂缝类型。垂向上,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多为全充填裂缝,为无效裂缝;巴二段和巴三段多为半—无充填裂缝,为有效裂缝。平面上,NNW—SSE向有效裂缝富集在气藏西部,且平均开度大;东部相对发育近E—W向、NWW—SEE向的有效裂缝,平均开度较小。有效裂缝越发育,开度越大,气井初期封存水的产出越低,多产出凝析水。从投产到见水,地层水呈封存水、凝析水、可动水、纯地层水等赋存形式产出。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开度及走向是影响非均质水侵的重要因素。与水侵方向近平行的、密集的、高有效性的缝网系统会加快水侵速度,导致气井大量产水,严重降低气井产能。综合有效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单井水侵特征,气藏呈现出边底水沿断裂/密集裂缝快速水窜型、边水沿稀疏裂缝缓慢锥进型、边底水缓慢抬升侵入型3种水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水侵动态特征 水侵模式 超深层气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白马构造带变形特征及页岩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杨帆 罗良 +4 位作者 曾联波 刘超 刘世强 犹钰玲 莫娟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涪陵页岩气田南部白马构造带自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生气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复杂且差异性强,这对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使得成藏模式多样,限制了勘探开发进程。本文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合系列岩心、钻测井资料,分... 涪陵页岩气田南部白马构造带自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生气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复杂且差异性强,这对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使得成藏模式多样,限制了勘探开发进程。本文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合系列岩心、钻测井资料,分析白马构造带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富集成藏的三种模式。研究表明:(1)白马构造带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表现出纵向分层与东西分带的差异变形特征。纵向上被寒武系覃家庙组膏盐层、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层和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层三套滑脱层划分为上、中、下及前寒武系四套构造变形层。平面上自西向东可划分为断褶变形带与宽缓向斜带。(2)燕山晚期为构造变形活跃期,江南—雪峰造山作用产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挤压,形成白马构造带主体北东向构造。喜山期为构造改造及定型期,印欧板块碰撞与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远程效应引起四川盆地发生逆时针旋转,在川东地区表现为右旋剪切作用,发育走滑剪切带。白马构造带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先存的北东向构造受到改造,向北逐渐转为近南北向。(3)白马构造带可划分为低压破碎背斜型、常压宽缓向斜型与常压平缓斜坡型三种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其中,白马南斜坡页岩气富集保存条件较好,单井含气量高,白马向斜核部与东翼次之,单井含气量较高,北翼较差,单井含气量略低;石门—金坪背斜带不利于页岩气富集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构造带 构造变形 页岩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低渗透储层多尺度裂缝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被引量:56
9
作者 曾联波 吕鹏 +1 位作者 屈雪峰 樊建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4,共6页
根据限制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天然裂缝扩展的岩石力学层及其界面特征,提出了多尺度裂缝的划分标准,探讨了多尺度裂缝形成的地质条件。根据油藏内天然裂缝规模及其控制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 根据限制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天然裂缝扩展的岩石力学层及其界面特征,提出了多尺度裂缝的划分标准,探讨了多尺度裂缝形成的地质条件。根据油藏内天然裂缝规模及其控制界面,将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级。大尺度裂缝在砂层组内发育,切割夹层,受隔层控制,延伸长度通常为百米级;中尺度裂缝在复合砂体内发育,切割层面,受夹层控制,延伸长度通常为数十米级;小尺度裂缝在单砂体内发育,受层面控制,延伸长度一般为米级至十米级;微尺度裂缝需要借助微观分析手段进行观察和识别,延伸长度一般为厘米级以下。不同尺度裂缝具有幂律分布的特点。裂缝尺度越大,数量越少;裂缝尺度越小,数量越多。多尺度裂缝的形成主要受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岩石力学边界厚度和构造应力的控制。构造应力越大,越容易形成穿层的大尺度裂缝,较大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和较厚的岩石力学边界才能够限制裂缝扩展;构造应力越小,越容易形成小尺度裂缝,较小的岩石力学性质差异和较薄的岩石力学边界就能够限制裂缝扩展。不同尺度裂缝对致密低渗透油藏的作用不同。微尺度裂缝主要起储集空间作用,改善了致密低渗透储层的储渗性能,是致密低渗透油藏稳产的重要因素;小尺度裂缝起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作用,它们是控制致密低渗透储层早期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大、中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它们影响油藏开发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多尺度裂缝 岩石力学层 渗流作用 剩余油分布规律 致密低渗透砂岩油藏 延河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西构造须二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裂缝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0
作者 曾联波 李跃纲 +2 位作者 王正国 陈古明 李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7,共3页
根据微观薄片分析,结合岩心与地表露头资料,对邛西构造须二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裂缝的类型、特征、期次及其参数分布进行了研究。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二段储层发育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的微观裂缝,其成因以构造微裂缝为主,... 根据微观薄片分析,结合岩心与地表露头资料,对邛西构造须二段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裂缝的类型、特征、期次及其参数分布进行了研究。邛西构造上三叠统须二段储层发育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的微观裂缝,其成因以构造微裂缝为主,此外还有成岩微裂缝以及与异常高压有关的微裂缝。微观裂缝具有5次充填序列,反映了3次构造破裂事件以及1次成岩破裂事件、1次与异常高压有关的破裂事件。微观裂缝是该区重要的储集空间,对改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西构造 晚三叠世 特低渗透砂岩 储集层 微观 裂缝(地质)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储层裂缝分布规律 被引量:52
11
作者 曾联波 周天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3-25,i023,共4页
根据岩心、测井和露头区资料 ,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对白垩系储层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行了预测。该区主要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中高角度构造裂缝。纵向上 ,以三叠系、下... 根据岩心、测井和露头区资料 ,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对白垩系储层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行了预测。该区主要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中高角度构造裂缝。纵向上 ,以三叠系、下侏罗统阿合组、下白垩统巴什基其克组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裂缝发育 ,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和层厚控制。在平面上 ,下白垩统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 ,古近系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克拉苏—大北一带 ,在依南构造带 ,三叠系、中下侏罗统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裂缝也比较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构造带 下白垩统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储层裂缝 古近系 裂缝发育 三叠系 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场与低渗透油田开发 被引量:59
12
作者 曾联波 田崇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1-93,共3页
古构造应力场是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分布的极重要因素,现代应力场则影响天然裂缝的保存状况。现代应力场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影响体现在:①一般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裂缝开度最大、连通性最好,与其近垂直的裂缝开度最小、连... 古构造应力场是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分布的极重要因素,现代应力场则影响天然裂缝的保存状况。现代应力场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影响体现在:①一般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裂缝开度最大、连通性最好,与其近垂直的裂缝开度最小、连通性最差;②随着油田开发的进展,在围压不变的条件下,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平行裂缝的流体压力下降和开度降低的速率最大(有可能成为无效裂缝),而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垂直的裂缝开度和流体压力下降都相对缓慢(到一定开发阶段有可能成为对渗流起主导作用的裂缝);③低渗透储集层可分为纯裂缝型、双介质型和孔隙型,它们的裂缝储渗作用不同,因此现代应力场对3类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不同;④孔隙型储集层人工压裂缝延伸方向与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垂直,纯裂缝型储集层人工压裂缝延伸方向与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和先存天然裂缝方向均有关。在研究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天然裂缝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应力场分布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制定低渗透油田开发方案、注水管理、水平井设计,并可预防油、水井套管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低渗透 油田开发 裂缝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5
13
作者 曾联波 康永尚 肖淑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有4组高角度裂缝和一组近水平裂缝.高角度裂缝主要为构造成因的剪切裂缝,低角度裂缝包括成岩裂缝、顺层滑脱裂缝和近水平剪切裂缝3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部位等因素的控制.裂缝是... 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有4组高角度裂缝和一组近水平裂缝.高角度裂缝主要为构造成因的剪切裂缝,低角度裂缝包括成岩裂缝、顺层滑脱裂缝和近水平剪切裂缝3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部位等因素的控制.裂缝是低渗透储层的主要渗流通道,是控制其油气产能高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地质和数值模拟研究,该区NE和NW向高角度裂缝为在燕山早期近SN向水平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裂缝,近EW向高角度裂缝和近水平剪切裂缝为燕山晚期近SN向逆冲推覆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裂缝,近SN向裂缝主要与晚期的近SN向不均匀挤压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低渗透砂岩储层 储层裂缝 发育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集层中的泥岩裂缝储集体 被引量:54
14
作者 曾联波 肖淑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在低渗透储集层中, 由于泥岩夹层 的成份不纯,常 含灰质、云质、钙 质等脆性矿物 ,极大地提高了 泥岩的脆性程 度,它们在构造应力 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使泥岩中构 造裂缝较发育。泥岩层中不同组系 与不同倾角的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 在低渗透储集层中, 由于泥岩夹层 的成份不纯,常 含灰质、云质、钙 质等脆性矿物 ,极大地提高了 泥岩的脆性程 度,它们在构造应力 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使泥岩中构 造裂缝较发育。泥岩层中不同组系 与不同倾角的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 缝相互沟通,常组成裂缝三 维网络系统,使泥岩夹层的渗透性 大大增加,泥岩中裂缝一般具有较好 的含油性。因此,低渗 透储层中的泥岩一般不能起真正的隔层 作用,应划分为准储层或泥岩裂缝 储集体,其油藏类型为块状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泥岩 低渗透储集层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38
15
作者 曾联波 王贵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60,共2页
在地质研究、测井分析及岩石AE声发射实验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山前构造带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现今地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根据岩石声发射初压应力响应曲线特征,该区现今最大主应力值在不同的... 在地质研究、测井分析及岩石AE声发射实验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山前构造带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现今地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根据岩石声发射初压应力响应曲线特征,该区现今最大主应力值在不同的部位和深度明显不一致,与深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与塔北隆起地应力测试结果对比,库车山前构造带地应力比塔北隆起区明显大,随深度变化的速率明显快。通过砂岩和泥岩中地应力的对比研究,泥岩比砂岩对地应力更敏感。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值与泥岩电阻率、声波时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而可以通过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来计算其地应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分布特征 库车山前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岩石磁组构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联波 漆家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以后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H,P,q值都相应增大,最大和最小磁化率主轴产状也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浅层次的构造变形过程可对岩石磁组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然后,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将用最小磁化率主轴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与用构造变形分析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构造变形较强的沉积覆盖区(σ1),用岩石的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来确定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是可行的。最后,还对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最小磁化率主轴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古构造应力场 沉积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联波 田崇鲁 刘刚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2期11-13,共3页
松辽盆地南部的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普遍存在受断层和沉积微相控制的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其中以近东西向裂缝渗透性最好,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裂缝对储层中流体的渗流也起着相当重要作用,这3组裂缝是油田开发井网布置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松辽盆地南部的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普遍存在受断层和沉积微相控制的4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其中以近东西向裂缝渗透性最好,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裂缝对储层中流体的渗流也起着相当重要作用,这3组裂缝是油田开发井网布置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在泥岩夹层中,除了高角度构造裂缝外,还发育有低角度顺层滑脱裂缝,因此,该区泥岩的吸水能力普遍较强,对注水效果有重要影响,因而在注水时应严格控制注入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低渗透储集层 裂缝 分布规律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边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曾联波 张吉昌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16-19,共4页
边台变质岩潜山油藏为裂缝性块状高凝油油藏,其裂缝主要为新生代形成的与伸展作用有关的构造裂缝,且以中高角度张性裂缝为主,主要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其发育程度依次由强变弱.该区宏观裂缝的平均孔隙度为... 边台变质岩潜山油藏为裂缝性块状高凝油油藏,其裂缝主要为新生代形成的与伸展作用有关的构造裂缝,且以中高角度张性裂缝为主,主要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其发育程度依次由强变弱.该区宏观裂缝的平均孔隙度为0.72%,平均渗透率为80.5×10-3~360.8×10-3μm2;微观裂缝的平均孔隙度为2.82%,平均渗透率为1.44×10-3~11.77×10-3μm2.反映了边台变质岩潜山的主要储集空间是微观裂缝系统,而对渗流起主要作用的是宏观裂缝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潜山 构造裂缝 坳陷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构造区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曾联波 田崇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4-347,共4页
本文以辽河盆地雷家沙四段白云岩储层为例,研究了伸展构造区低渗透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根据裂缝的分布形式,可将储层中的裂缝分为层间裂缝、穿层裂缝和顺层裂缝3种类型,其中层间裂缝的分布严格受白云岩控制,与层面垂直,并终止于... 本文以辽河盆地雷家沙四段白云岩储层为例,研究了伸展构造区低渗透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根据裂缝的分布形式,可将储层中的裂缝分为层间裂缝、穿层裂缝和顺层裂缝3种类型,其中层间裂缝的分布严格受白云岩控制,与层面垂直,并终止于层面上,而穿层裂缝呈高角度与层面斜交,在剖面上,单条裂缝呈现“平面”式、“铲形”式和“坡坪”式分布,多条裂缝呈“堑垒”式和“多米诺”式等组合形式,即表现出与区内伸展正断层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它们和正断层一起构成了区内伸展构造从大到小、从宏观至微观的完整构造样式。储层中裂缝的分布受岩性、层厚及断层等因素的控制。在白云岩储层的泥质夹层中,由于穿层裂缝及顺层裂缝发育,它们相互沟通,并和白云岩中的裂缝一起构成了储层中三维裂缝网络系统,使泥质夹层不起真正的隔层作用,可划分为准储层,从而使该白云岩油藏具块状特征。在伸展断层附近,断层上盘的裂缝较下盘更发育,并表现出较好的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分布特征 低渗透储层 油气藏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成岩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曾联波 朱如凯 +2 位作者 高志勇 巩磊 刘国平 《石油科学通报》 2016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沉积储层的形成演化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的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基础,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关键。根据控制沉积储层形成演化的主要地质因素,本文提出了构造成岩作用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构造成岩作用在致密低渗透储层及其... 沉积储层的形成演化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的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基础,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关键。根据控制沉积储层形成演化的主要地质因素,本文提出了构造成岩作用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构造成岩作用在致密低渗透储层及其天然裂缝有效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构造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岩层从松散沉积物到固结形成沉积岩石及之后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构造和成岩相互作用,它主要研究沉积物沉积以后构造变形与沉积物物理、化学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包括构造变形方式和变形强度对沉积储层成岩作用及流体的影响,还包括成岩作用和流体对构造变形的影响。构造成岩作用控制了含油气盆地沉积储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有效储层的分布规律,利用构造成岩作用研究可以为致密低渗透油气储层质量评价、天然裂缝及其有效性评价提供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成岩作用 储层演化 天然裂缝 储层评价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