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他们为什么要丑化郭沫若──从“政敌”的污蔑说到“乡梓”的辱骂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00 |
5
|
|
2
|
郭沫若“人格”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01 |
1
|
|
3
|
青山不老 沫水长流——朱子奇同志谈郭沫若及郭沫若研究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1991 |
1
|
|
4
|
巴金晚年思想的再思考——重读《随想录》和《再思录》 |
曾绍义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5
|
“高山就是高山 低谷就是低谷”——简评《郭沫若人格》的贡献 |
曾绍义
范水平
|
《郭沫若学刊》
|
2005 |
0 |
|
6
|
艺术发现之美——周闻道散文谈片 |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0 |
|
7
|
怀念吴定宇兄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21 |
0 |
|
8
|
留下历史的真相——贺《郭沫若学刊》100期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12 |
0 |
|
9
|
一幅画·一团火·一柄剑——再读《随想录》的随想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16 |
0 |
|
10
|
郭沫若始终代表着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暨郭沫若与20世纪先进文化学术座谈会”纪要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02 |
0 |
|
11
|
别样的“新解”——谈郭沫若、闻一多先生对几首国风诗的不同理解 |
曾绍义
|
《郭沫若学刊》
|
2016 |
0 |
|
12
|
新世纪散文的新突破——论彭学明长篇散文《娘》的创新意义 |
陈羲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3
|
“绝望”中的呼号——从《寒夜》的末尾修改谈起 |
周威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散文与艺术敏感——论于宗信的“台湾散文” |
曾绍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5
|
正义、良知与“第三只眼”的批评——黎风《新时期争鸣小说纵横谈》读后 |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6
|
“白描”的艺术——读杨景民的散文 |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7
|
有容乃大——略论黄维的中国文学研究 |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8
|
散文之真与艺术之美——读张立中的散文 |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9
|
韩小蕙散文的人性美 |
曾绍义
范水平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5 |
0 |
|
20
|
诗化的散文与散文的诗化——唐大同散文略论 |
曾绍义
|
《当代文坛》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