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阐释学视野下顾炎武的“鉴往训今”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留香 谢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61,共8页
顾炎武提出的"鉴往训今"的阐释方法,是宋明阐释学"心解""臆说"的一大反动。这种阐释以"明道救世"为目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现实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 顾炎武提出的"鉴往训今"的阐释方法,是宋明阐释学"心解""臆说"的一大反动。这种阐释以"明道救世"为目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现实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意图论阐释传统的回归。通过推源溯流、知音考文、综核名实和明义例等方法,阐释的有效性验证变得切实可行。因而宋明以来"心解""臆说"的阐释逐渐让位于对语言文字声音的严密考证,这标志着阐释学由明末借杯浇臆的主观性阐发转向了客观性的科学实证的方向。这种阐释方式后被乾嘉学者所继承,对清代的文学阐释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阐释学 “鉴往训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薛瑄诗歌的主体意识看明初理学对诗歌创作影响的复杂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曾留香 邹定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以往研究多强调明初理学“存理灭欲”对诗歌发展的消极影响,而理学关注人的主体意识的一面被忽视。明代理学家薛瑄的诗歌重视自我表达、开拓个人精神世界、书写自我性情趣味,他将主体的审美意趣与客观的物象相互渗透,形成一种有情、有... 以往研究多强调明初理学“存理灭欲”对诗歌发展的消极影响,而理学关注人的主体意识的一面被忽视。明代理学家薛瑄的诗歌重视自我表达、开拓个人精神世界、书写自我性情趣味,他将主体的审美意趣与客观的物象相互渗透,形成一种有情、有我、有悟的“曾点气象”,从而发扬了理学本身所倡导的主体意识和自得之趣,为诗歌创作找到一条兼容理学精神与文学趣味的路径。明代诗歌没有停滞于台阁体的呆板纤弱之途,走向了关注主体自我,重视个性表达的符合明代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主体意识 薛瑄 山林诗 台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