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基建赋能共同富裕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曦昊 纪明 许贵林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2-57,共6页
文章基于供需双侧视角阐明新基建影响共同富裕的机理,利用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及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估计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并... 文章基于供需双侧视角阐明新基建影响共同富裕的机理,利用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及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估计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并探讨其非线性特征、空间效应与异质性。结果表明:(1)新基建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并能建立通过就业结构、资源配置与技术进步助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2)新基建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后显著提升,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在新基建类型异质性分析中,信息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的助力作用较强。另外,在考虑到新基建发展受微观个体技术接受度影响并根据个体受教育程度进行微观样本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更容易适应并接受新基建发展带来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建 共同富裕 长效机制 空间溢出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解构到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机理及演进——以南宁市西乡塘区忠良村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莉莉 刘民坤 +2 位作者 邓小桂 梁连健 曾曦昊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8-1746,共9页
基于系统理论,以典型旅游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案例”的研究方法,在“解构-重构”双重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机理,构建其演进模型。研究发现:①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历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中初级阶段离不开政府这只... 基于系统理论,以典型旅游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案例”的研究方法,在“解构-重构”双重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机理,构建其演进模型。研究发现:①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历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中初级阶段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助力。②旅游驱动乡村重构的本质是实现乡村价值重创,根本途径是“人-地-业”三部曲的交互,重要支撑是“三大乡村共同体”——乡村组织文化共同体、乡村地缘经济共同体和乡村多重空间共同体,基础条件是乡村经济重构、空间重构、社会重构和文化重构。③旅游驱动乡村重构是一个动态、发展、循环的过程。④旅游驱动乡村重构与自然演化状态下的乡村均起始于经济重构,两者的核心要素为“人-地-业”,但两者在重构历程和速度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重构 乡村旅游 乡村价值重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教育基础设施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基于异质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王竹君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依据理论机制与模型论证基础设施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并基于2010—2020年全国208个主要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交通、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对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及异质性效果。研究表明:交通和教育基础设施改善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但存在区域... 依据理论机制与模型论证基础设施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并基于2010—2020年全国208个主要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交通、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对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及异质性效果。研究表明:交通和教育基础设施改善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但存在区域城市异质性效果和时滞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能通过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就业、强化经济集聚能力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而教育基础设施在通过改善人口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碍。在农村收入占比的双重门槛约束下,两种基础设施的共同富裕效应存在差异:当农村收入占比处于低门槛区间时,教育基础设施的共同富裕效应显著,但交通基础设施效果失灵;随着农村收入占比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挤占效应消失;当农村收入占比处于高门槛区间,教育基础设施作用不显著,交通基础设施的边际贡献显著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大报告 共同富裕 交通基础设施 教育基础设施 长效机制 区域城市异质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预测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2-220,共9页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建设 协调机理 动态演进 门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