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筛查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玲 吴琳娜 +1 位作者 曾忠仪 胥巧云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69-172,241,共5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筛查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抽查的500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T2DM组与非T2DM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颈动脉超声检...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筛查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抽查的500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T2DM组与非T2DM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T2DM合并CHD与单纯CHD患者颈动脉狭窄特征,并分析血糖及炎症指标与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T2DM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非T2DM组(P<0.05);2)T2DM组左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均高于非T2DM组,其轻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非T2DM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斑块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T2DM组(P<0.05);3)T2DM合并CHD患者IMT、HbA1c均与IL-6、TNF-α、hs-CRP表达呈正相关,其空腹血糖(FPG)与IL-6呈正相关(P<0.05)。结论T2DM合并CHD患者常伴颈动脉狭窄,且其颈动脉狭窄与血糖、炎症指标的变化存在明显相关性,T2DM合并CHD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可作为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玉玲 吴琳娜 +4 位作者 曾忠仪 曹晓涛 伍晓梅 孙小艳 马欢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控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48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1~3个月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BG)情况分...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控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48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1~3个月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BG)情况分为控糖效果良好组和控糖效果不良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控糖效果影响因素。结果出院后1~3个月,248例老年T2DM患者FBG、2 h PBG、HbA1c控制达标率分别为40.73%、37.90%、42.34%,三者同时达标92例(控糖效果良好组)占37.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糖尿病病程≥10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血压控制未达标、有吸烟史、体育锻炼<1/周是老年T2DM患者控糖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文化程度、血压控制效果、吸烟史、体育锻炼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有重要影响,临床应对这些因素予以重视,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合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控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老年人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餐后2 h血糖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时护士岗前培训管理及改进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艮英 曾忠仪 +2 位作者 向燕君 徐梦露 谭明英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660-664,共5页
目的改进计时护士培训管理策略,规范及提升培训质量与工作效率。方法通过优化计时护士岗前培训方案,强化考核指标,推行标准化工作质量评价,规范和高效地选聘和管理计时护士。结果2017-2019年计时护士3年总体录用比例为41.2%(70/170),录... 目的改进计时护士培训管理策略,规范及提升培训质量与工作效率。方法通过优化计时护士岗前培训方案,强化考核指标,推行标准化工作质量评价,规范和高效地选聘和管理计时护士。结果2017-2019年计时护士3年总体录用比例为41.2%(70/170),录用比例逐年下降;计时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较大提升,采血速度从2017年人均22.1人次/h提升到2019年人均28.7人次/h;二次穿刺数从2018年708人次降低到2019年274人次,采集错误数从2018年32人次降低到2019年0人次。回归分析发现,岗前培训的改进对计时护士的采血速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对其录用结果、二次穿刺采血数及采集错误数具有显著负相关。结论计时护士管理方式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策略,科学规范的岗前培训是提升计时护士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时护士 岗前培训 改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