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三系不育系的分子设计改良与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柳武革 王丰 +8 位作者 李金华 朱满山 廖亦龙 付崇允 刘迪林 曾学勤 马晓智 霍兴 孔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0期69-77,共9页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为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直链淀粉含量是水稻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利用与这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优良抗病和食味基因进行精准选择,培育优良水稻亲本,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为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直链淀粉含量是水稻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利用与这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优良抗病和食味基因进行精准选择,培育优良水稻亲本,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和常规的杂交回交技术路线,分别将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b等一个或多个基因精准导入荣丰B中,结合基因型鉴定和表型选择,最终育成抗稻瘟病的吉丰A、安丰A、粤禾A和兼抗稻瘟与白叶枯病的荣3A等4个不育系通过技术鉴定。它们表现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较强,不育性彻底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好。利用这些不育系与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组,先后育成吉丰优1002、吉优5618、安丰优5618、粤禾优1002、荣3优1002等18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国家或广东省品种审定,这些组合表现丰产稳产性好,后期熟色好,抗病性强,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华南杂交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设计 水稻 稻瘟病 白叶枯病 荣丰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白叶枯病弱感光型杂交稻恢复系广恢1002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丰 柳武革 +9 位作者 黄慧君 朱满山 李金华 廖亦龙 付崇允 刘迪林 曾学勤 马晓智 霍兴 孔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9期74-83,共10页
培育和推广抗病抗逆性强的弱感光型迟熟水稻品种,对于充分发挥华南稻区中南部晚造后期良好的光温资源优势提高晚稻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将显性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7和互作感光基因LP1(LH2)、... 培育和推广抗病抗逆性强的弱感光型迟熟水稻品种,对于充分发挥华南稻区中南部晚造后期良好的光温资源优势提高晚稻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将显性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7和互作感光基因LP1(LH2)、LP2(LH2)聚合至恢复系中,培育出具有互作感光特性的抗白叶枯病迟熟恢复系广恢1002。利用该恢复系组配育成的吉丰优1002、泰优1002等7个抗白叶枯病迟熟高产杂交稻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其中,吉丰优1002不仅高产稳产,而且抗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是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已连续5年成为华南地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弱感光型品种;泰优1002米质优,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鉴评中获金奖,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也是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针对广恢1002系列杂交稻的特征特性,制订其在广东和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措施,创造了吉丰优1002在海南制种4.59~4.97 t/hm2的高产制种记录。探讨了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的育种策略和提高互作感光型迟熟恢复系选育效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弱感光 恢复系 抗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晚籼杂交稻产量性状差异性比较及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廖亦龙 柳武革 +8 位作者 王丰 刘迪林 孔乐 李金华 曾学勤 付崇允 朱满山 马晓智 霍兴 《作物研究》 2022年第5期454-459,共6页
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对华南晚籼杂交稻的产量性状差异及其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泰丰A、广恢998、广恢122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数较多,分别达到8.78、7.93、7.91。单株实粒数以五丰A、华占、广... 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对华南晚籼杂交稻的产量性状差异及其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泰丰A、广恢998、广恢122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数较多,分别达到8.78、7.93、7.91。单株实粒数以五丰A、华占、广恢308、广恢998和扬泰A组合较多,分别达到1 079.5、1 050.6、1 026.7、994.7和990.2。明恢63、桂99和荣丰A组合的单株有效穗数较少,分别为7.05、7.19和7.24;其单株实粒数也较少,分别为755.1、852.3和894.1;但其千粒质量较大,分别达26.91、24.64和24.89 g。广恢308、华占和广恢998单株有效穗数一般配合力较好,分别为5.395、4.509和2.217;其结实率以及单株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也较高,利用其配组容易获得高产稳产的杂种后代。产量方面,不育系扬泰A和五丰A配置的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分别为7.20和7.27 t/hm^(2);广恢308、华占和天丰A组合的产量一般配合力分别为8.418、4.684和3.836。结实率、产量、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实粒数这4个产量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千粒质量和生育期则存在较大的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除结实率外,其它一般配合力较低的双亲间也存在较好的特殊配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性状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学勤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1期13-15,共3页
文章指出适应基层、从"兵"做起、动手能力强是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总结了树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完善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等人才培养中的做法。
关键词 地方院校 人才培养 质量观 实践动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连接面损伤行为分析及识别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任娟娟 韦臻 +3 位作者 曾学勤 杜威 田晋成 刘伟 《中国铁路》 2019年第11期51-59,共9页
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块与道床板连接面易发生脱粘损伤。为实现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块和道床板连接面的脱粘损伤程度识别,利用内聚力模型建立含轨枕连接面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施加列车动荷载激励,并基于小波包分解对不同损伤程度下... 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块与道床板连接面易发生脱粘损伤。为实现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块和道床板连接面的脱粘损伤程度识别,利用内聚力模型建立含轨枕连接面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施加列车动荷载激励,并基于小波包分解对不同损伤程度下的轨枕块与道床板的振动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轨枕连接面脱粘将显著提升轨枕块和道床板的振动响应,底面脱粘导致的振动响应更为显著;(2)通过小波包分解提取频带能量作为损伤特征指标,其频带能量增幅达到6%以上,可以识别损伤的程度;(3)随着轨枕连接面脱粘损坏程度的加深,轨枕块振动响应提升更为显著,应严格控制轨枕连接面脱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轨枕连接面 振动响应 小波包分解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SO-LSTM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不平顺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杜威 任娟娟 +2 位作者 许雪山 曾学勤 何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3-761,共9页
为准确预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不平顺发展趋势,结合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IPSO)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搭建轨道质量指数(TQI)预测模型(IPSO-LSTM),将轨检车获取的各项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经过异常值剔除和降噪等预处理,形成TQI时间序列数据... 为准确预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不平顺发展趋势,结合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IPSO)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搭建轨道质量指数(TQI)预测模型(IPSO-LSTM),将轨检车获取的各项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经过异常值剔除和降噪等预处理,形成TQ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标准化处理后的TQI样本开展模型训练和不平顺预测分析,并与其他常用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短期记忆网络具有记忆历史信息的功能,能较好地预测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采用IPSO可解决LSTM中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和学习速率等超参数难以选取的问题,增强了模型预测性能。针对某高速铁路K5+000~K7+000区段长达4年的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IPSO-LSTM模型对TQI的预测精度最高,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次之,BP神经网络和灰色模型相差不大。IPSO-LSTM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5和0.135,与ARIMA,BP神经网络和灰色模型相比,其平均相对误差降低22%~45%,均方根误差降低26%~45%,验证了IPSO-LSTM模型用于无砟轨道不平顺预测的有效性。IPSO-LSTM预测模型有望为了解和掌握高铁无砟轨道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轨道质量指数 不平顺预测 长短期记忆网络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