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冬、夏季浮游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7
1
作者 曾嘉维 王学锋 +2 位作者 吕少梁 侯刚 卢伙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9-64,共6页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为主,夏季则以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高斯光水蚤(Lucicutia gaussae)为主。北部湾桡足类大致可分为北部群落、中部群落和湾口群落等3个群落;冬季多样性一般(Ⅳ级水平),夏季多样性较好(Ⅱ或Ⅲ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冬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海平面高度,夏季则是水深。温度和盐度与北部群落呈负相关关系,与湾口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冬、夏季桡足类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影响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CCA)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鹏湾北部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静 邱俊文 +2 位作者 陈春亮 曾嘉维 王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43-52,共10页
【目的】研究大鹏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掌握该海域的资源现状及其优势种群的变动规律、促进资源增殖提供基础。【方法】利用2018年秋季(10月)、2019年春季(3月)的资源生态调查数据,计算鱼类群落指数,并运用典... 【目的】研究大鹏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掌握该海域的资源现状及其优势种群的变动规律、促进资源增殖提供基础。【方法】利用2018年秋季(10月)、2019年春季(3月)的资源生态调查数据,计算鱼类群落指数,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该海域共捕获鱼类72种,隶属于10目35科59属。其中日本海鰶(Nematalosa japonic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褐蓝子鱼(Siganus fuscessens)和颈斑鰏(Nuchequula nuchalis)为两个季度共同优势种。秋季鱼类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及多样性指数(H′)均高于春季。秋季平均分类差异性指数(Δ^+)均值为35.97,其中调查站位S2、S4、S10和S11低于95%置信漏斗区间的下边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均值为109.85,表明群落受到一定的外界干扰;春季Δ^+均值37.69,∧^+均值为100.19,所有站位均处于95%置信漏斗区间内,群落基本稳定。CCA分析表明,盐度、水深是秋季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r^2分别为0.75、0.70,温度为春季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r^2=0.72)。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受环境因子变化影响较大,第一、二轴分别解释了13.32%、12.44%的物种分布情况,春季则为16.91%、10.93%。【结论】广东大鹏湾北部海域鱼类现存物种资源量秋高春低,其群落结构在秋季受一定的外界干扰,春季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北部海域 鱼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防城港近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静 严武科 +2 位作者 吕少梁 曾嘉维 王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18-28,共11页
【目的】研究防城港近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群落格局及其环境适应性,为浮游动物生态学、渔业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4个季度的防城港近岸海域16个站位的浮游桡足类调查结果,运用群落特征参数、聚类分析、冗余... 【目的】研究防城港近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群落格局及其环境适应性,为浮游动物生态学、渔业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4个季度的防城港近岸海域16个站位的浮游桡足类调查结果,运用群落特征参数、聚类分析、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空间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1)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桡足类81种,隶属于5目23科34属,以长腹剑水蚤属种类数最多(7种);各站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9±0.38。桡足类丰度的季节均值依次为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222.9±140.3)个/m3>春季(113.0±150.7)个/m3>秋季(87.4±40.5)个/m3>冬季(26.0±48.8)个/m3;2)桡足类的季节更替率均值为(73.91±17.76)%,以春/夏季更替率最高(84.31%),夏/秋最低(47.37%),表现为以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及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pauper)等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3)浮游桡足类群落格局在空间上大致可划分为沿岸组、离岸组和近岸组共3个类群(P=0.001,ANOSIM),大体分别处于10 m以浅、10 m、20 m三个水深范围,各组的代表种亦是该海域季节性优势种,但在相对丰度和出现频率上组间差异显著;4)冗余分析表明,7个环境因子(水深、透明度、水温、溶解氧、盐度、pH和叶绿素a)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格局季节变动的累积贡献率为(52.02±16.21)%,以叶绿素a和水温的作用最重要。【结论】浮游桡足类的群落格局及其季节变动受水深与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在关键渔业水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群落格局 浮游动物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吕少梁 王学锋 +3 位作者 曾嘉维 陈海刚 王力飞 贾晓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5,共9页
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按季度对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进行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0种,其中硅藻门106种、甲藻门19种、金藻门2种、蓝藻门2种和绿藻门1种。浮游植物各站位的丰度为1.50×10~6~797.18×... 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按季度对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进行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0种,其中硅藻门106种、甲藻门19种、金藻门2种、蓝藻门2种和绿藻门1种。浮游植物各站位的丰度为1.50×10~6~797.18×10~6个·m^(-3),均值为122.91×10~6个·m^(-3),且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呈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特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7~4.00,均值为2.60,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该海域浮游植物依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可划分为10 m以浅和10~20 m水深的2个类群(P=0.001)。冗余分析表明,4个季度中,所调查的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57.51%~72.65%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变化;水深、水温、溶解氧(DO)和磷酸盐浓度是影响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各因子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防城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志劼 吕少梁 +3 位作者 陆丽仪 张静 曾嘉维 王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集环境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评价该海域不同季节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有甲壳动物98种,隶属2目24科43属;全年优势种有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10种;各季节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群落(Anosim test:0.579<R<0.710,P<0.01),群落Ⅰ的平均相似性为44.5%~62.7%,群落Ⅱ的平均相似性为53.8%~59.8%;水深、叶绿素a和溶解氧是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结论】该海域甲壳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影响因子 雷州半岛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陆丽仪 曾嘉维 +2 位作者 林坤 张静 王学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5,共8页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380 m的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春、秋季共调查到鱼类312种,隶属于26目96科195属。优势种组成方面,春季为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秋季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黄鳍马面鲀、深水金线鱼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深水金线鱼和黄鳍马面鲀的优势体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黄鳍马面鲀为秋季(80~105 mm)大于春季(60~85 mm),而深水金线鱼则反之。渔获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多样性特征指数平均值略高于春季。RDA结果表明,水深、pH、水温、溶解氧和盐度在春、秋季对鱼类资源量(质量密度,kg/km^(2))空间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8.34%、53.94%。水深(P=0.003~0.004)和pH(P=0.017~0.002)在春秋季均对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仅在秋季有显著影响(P=0.013),在春季则无影响(P=0.860)。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种类组成、资源量优于海南近海、雷州湾、大亚湾和北部湾海域;在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除应关注主要经济种类种群水平上的捕捞产量外,更应关注群落水平上种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 海南岛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湾海域网衣污损生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
7
作者 周家丽 傅建融 +3 位作者 曾嘉维 陈志劼 王学锋 刘丽 《渔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了解雷州湾海域网衣污损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为网箱防污和绿色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雷州湾东南码头养殖网箱中开展上、下水层的周年挂网实验。结果表明,共检出污损生物35种,分属11门28科35属,主要类群包括节肢动物门... 了解雷州湾海域网衣污损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为网箱防污和绿色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雷州湾东南码头养殖网箱中开展上、下水层的周年挂网实验。结果表明,共检出污损生物35种,分属11门28科35属,主要类群包括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绿藻门,冬季污损生物种类最少(7种);全年优势种共有15种,其中上水层12种、下水层15种,上水层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较下水层高8.50 ind·cm^(–2)、0.01 g·cm–2,且上水层污损生物附着量和体型较大;上、下水层总种类数(29~32)、多样性指数(H′,0.985~2.010)、均匀度指数(J,0.539~0.852)、丰富度指数(d,0.539~2.856)数值相近;利用Excel和SPSS对56个网衣样本分别进行多样性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冬季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低于其他季节,但均匀度指数在季节间无明显变化。冗余分析显示,温度(平均贡献率为44.95%)和盐度(平均贡献率为31.90%)是影响污损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衣污损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挂网实验 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18年雷州湾海域中华白海豚考察
8
作者 高鹏 阎珂鸣 +2 位作者 陆丽仪 曾嘉维 王学铎 《海洋与渔业》 2020年第12期74-75,共2页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亦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料显示,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珠江口、雷州湾、广西北部湾(北仑河口-雷州西岸)、厦门、台湾近岸、汕头和海南等海域均有一定的数...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亦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料显示,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珠江口、雷州湾、广西北部湾(北仑河口-雷州西岸)、厦门、台湾近岸、汕头和海南等海域均有一定的数量分布。而雷州湾海域为我国中华白海豚第二大聚集分布海域,仅次于珠江口(包括香港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雷州湾 北仑河口 广西北部湾 聚集分布 保护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