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泥脱水性能改善与脱水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曹雨平 朱维廷 邓阳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866-10867,10874,共3页
[目的]优化污泥脱水工艺。[方法]以某石化企业水厂污泥为材料,以污泥沉降性能、比阻和滤饼含水率为指标从6种不同型号的絮凝剂(Z10、Z20、Z40、Z50、Z80、Z90)中筛选调理效果最好的絮凝剂,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污泥脱水的最佳工艺。[结果... [目的]优化污泥脱水工艺。[方法]以某石化企业水厂污泥为材料,以污泥沉降性能、比阻和滤饼含水率为指标从6种不同型号的絮凝剂(Z10、Z20、Z40、Z50、Z80、Z90)中筛选调理效果最好的絮凝剂,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污泥脱水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絮凝剂为Z50;污泥脱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Z50投加量2ml/100ml,搅拌水平150r/min10s、50r/min10min,过滤压力0.04MPa;污泥浓度与药剂最佳投加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该关系有望改变现有的人工加药方式,实现加药自动化控制,提高絮凝剂的使用效率。[结论]该研究筛选出了污泥脱水的最佳絮凝剂和最佳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调理 脱水性能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诊断信息的融合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天社 杨开忠 曹雨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6-232,共7页
针对卫星故障诊断中应用同一征兆域信息难以区分的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推理理论的故障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不同征兆域信息的融合,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故障定位。文中分析了卫星故障诊断中应用证据推理理... 针对卫星故障诊断中应用同一征兆域信息难以区分的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推理理论的故障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不同征兆域信息的融合,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故障定位。文中分析了卫星故障诊断中应用证据推理理论进行信息融合的必要性,研究了应用证据推理理论实现卫星故障不同征兆域信息融合的理论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应用该方法需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故障诊断 证据推理理论 信息融合 征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3
作者 彭伟 曹雨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共生、崇德和谐与尊重包容的特点,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亦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随着社会变迁、教育体制改革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与认同的多重挑战,也引发了关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共生、崇德和谐与尊重包容的特点,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亦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随着社会变迁、教育体制改革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与认同的多重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探讨。实现跨代对话与互动,触发媒介融合与载体更新,推动社会参与与政策支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水利用的经济分析模型——以齐鲁石化应用为例
4
作者 杨仲杰 曹雨平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43-45,共3页
文章以齐鲁石化某项目为例提出了污染地下水投资和利用的净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影响投资和利用的主要因素——水处理量、水处理系数、水价、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折现率和原始投资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净现值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该项目... 文章以齐鲁石化某项目为例提出了污染地下水投资和利用的净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影响投资和利用的主要因素——水处理量、水处理系数、水价、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折现率和原始投资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净现值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该项目的设计和实际运行的经济效果,最后对国家水管理政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 净现值 经济分析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奔牛堪称“江南运河第一河口”溯源考
5
作者 曹雨平 王继宗 樊天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结合考古与文献双重证据,把江南大运河的开凿时间由春秋夫差上溯到大禹与新石器马家浜文化时代,指出上古时期常州以东有天然湖面可行舟,真正要人工开凿的运河水道是镇江至常州段。此段运河因地势高而需要在奔牛筑坝,奔牛坝是江南运河最... 结合考古与文献双重证据,把江南大运河的开凿时间由春秋夫差上溯到大禹与新石器马家浜文化时代,指出上古时期常州以东有天然湖面可行舟,真正要人工开凿的运河水道是镇江至常州段。此段运河因地势高而需要在奔牛筑坝,奔牛坝是江南运河最早一坝。江南运河北上时在奔牛坝下分为两条水道,一道由奔牛至孟河出江,一道由奔牛至镇江出江。明清时期国家强令大运河只能由孟河出江,奔牛作为“江南运河第一河口”的重要战略地位由国家意志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 奔牛 镇江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三山港沉积物污染生物效应及致毒因子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邸子佼 徐东炯 +4 位作者 王晋 张海燕 段雪梅 张翔 曹雨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48,共8页
为探讨常州三山港沉积物污染的生物效应,加强沉积物的生态管理,对7个监测断面沉积物进行采样调查。综合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群落监测、沉积物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及重金属污染分析3种方法反映沉积物污染生物效应状况,通过TIE方法对沉积物的致... 为探讨常州三山港沉积物污染的生物效应,加强沉积物的生态管理,对7个监测断面沉积物进行采样调查。综合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群落监测、沉积物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及重金属污染分析3种方法反映沉积物污染生物效应状况,通过TIE方法对沉积物的致毒因子进行初步识别。结果显示,各监测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为0~0.38,评价等级为差至一般;毒性实验表明,沉积物孔隙水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相对发光强度为47.9%~82.8%,全泥相钩虾(Gammarus sp.)及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10 d存活率分别为36.7%~93.3%和33.3%~76.7%,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毒性,群落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均说明该河流沉积物在群落及种群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污染生物效应。孔隙水中加入Na-EDTA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变化显著,1个断面毒性消除,2个断面接近无毒水平,2个断面毒性改善明显。该河流沉积物锌(Zn)、铜(Cu)、铬(Cr)含量均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除石埝桥断面外,平均地累积指数(I_(geo))均在1.08~2.75,重金属污染水平总体达中-强程度。4个监测断面沉积物Zn含量超过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I_(geo)、发光细菌相对发光强度、B-IBI三者结果存在显著-极显著相关性,具有关联响应关系。研究表明,以Zn为首要污染的重金属是常州三山港沉积物污染生物效应的主要致毒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效应 致毒因子 三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湖汇秀地东南名士邦--中国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地位、人文特征刍议与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 被引量:3
7
作者 薛焕炳 曹雨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7,共7页
中国大运河常州段是江南运河的起始段,地处三吴之中,贯通长江太湖,故有“襟江带湖”“江湖汇秀”之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的重要地位。常州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运河的变迁而发展,由于城市依河而筑,人文依... 中国大运河常州段是江南运河的起始段,地处三吴之中,贯通长江太湖,故有“襟江带湖”“江湖汇秀”之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的重要地位。常州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运河的变迁而发展,由于城市依河而筑,人文依河而兴,因此铸就了常州的人文性格与基本特质,即尚武重义、崇文重教、经世致用、包容开放,以至今天的“争创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常州运河两岸,历代名人集聚,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这对推动常州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常州可以成为中国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运河 历史变迁 历史遗存 运河文化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知技融合、因类施策、多元发展——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江苏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庄西真 曹雨平 +14 位作者 臧志军 林伟 苏建青 姜汉荣 周如俊 刘炜杰 吴广顺 张伟贤 刘勇 杜闽生 缪世春 王慧勤 朱国美 林宁 彭明成 《江苏教育》 2019年第52期71-74,共4页
一、成果形成的背景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受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职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2014年,教育部下发... 一、成果形成的背景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受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职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成为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 多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