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层下脑梗死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MRI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曹燕翔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张苗 戎冬冬 赵志莲 赵澄 马青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体积测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燕翔 卢洁 李坤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3,共3页
皮质下脑梗死(subcorticalinfarction)具有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如不及时治疗致残率高等特点,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由于皮质下脑梗死起病症状多样,许多患者以眩晕、轻度和(或)渐进性肢体无力、面瘫、认知障碍等症状起病... 皮质下脑梗死(subcorticalinfarction)具有起病隐匿、症状多样,如不及时治疗致残率高等特点,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由于皮质下脑梗死起病症状多样,许多患者以眩晕、轻度和(或)渐进性肢体无力、面瘫、认知障碍等症状起病。因此,仅根据临床症状很难进行准确的早期诊断,从而延误溶栓治疗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硬化所致颞叶癫痫SPECT与MRI脑血流灌注对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关乐 卢洁 +3 位作者 曹燕翔 张人玲 梁志刚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769-1774,共6页
目的通过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对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所致颞叶癫痫(intractabletemporal lob... 目的通过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对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所致颞叶癫痫(intractable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脑血流灌注,特别是海马区血流灌注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量,并比较其相关性。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HS的18例TLE患者。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18例患者及3例健康志愿者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全部患者及志愿者行ASL脑血流灌注成像。对HS所致TLE患者脑内,特别是海马区的血流灌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分别比较应用两种血流灌注方法(SPECT、ASL)测得的HS患者病变侧、对侧及与对照组海马区rCBF的差异。结果应用SPECT及ASL两种脑血流灌注显像技术测得HS所致TLE患者病变侧海马区rCBF均较对侧减低,病变侧与对侧海马区rCBF有显著性差异(P <0. 01);病变侧海马区rCBF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病变侧与对照组海马区rCBF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1);对侧与对照组海马区rCBF有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ASL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定性分析HS所致TLE脑血流灌注改变一致性较好,均证实HS所致TLE病变侧海马区血流灌注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海马硬化 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戎冬冬 王佩佩 +6 位作者 张苗 郑莎莎 马青峰 曹燕翔 赵志莲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6期893-896,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脑梗死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郑莎莎 张苗 +6 位作者 卢洁 李坤成 戎冬冬 赵志莲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5-678,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脑梗死区rFA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20例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梗死灶rFA持续降低,3个月后开始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发病早期(<7 d)病灶的rFA(F=6.410,P=0.000);与发病7 d内比较,1、3个月时梗死灶rFA的降低程度与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503,P<0.05;r=-0.517,P<0.05)。DTT显示,皮质脊髓束中断、移位、纡曲等改变,皮质脊髓束的受累程度与脑梗死后3个月Fugl-Meyer量表评分预后呈负相关(r=-0.71 6,P<0.05)。结论脑梗死区rFA随病程呈动态变化;rFA的降低程度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均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早期评价脑梗死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运动障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脑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苗 卢洁 +5 位作者 戎冬冬 赵志莲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李坤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观察梗死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分析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随访观察恢复过程中受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Ⅰ级4例,Ⅱ级3例和Ⅲ级10例.患者一侧肢体肌力明显减退或伴有头晕、言语不利等表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与患者发病90 d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98,P<0.05).其中7例皮质脊髓束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梗死后90~180 d神经纤维发生不同方式的重组和修复.结论 DTT能够评价脑桥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其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能够显示运动传导通路纤维束的重组和再生,为研究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的脑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运动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苏金霏 王振霖 +4 位作者 丁秀勇 李谱 张秋航 王纬 曹燕翔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7期337-339,共3页
目的分析9例头颈部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7年3月~2016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9例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8.9岁(22~65岁)。其中发生于腮腺5例,左上颌窦及颞下窝1例,鼻咽部... 目的分析9例头颈部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7年3月~2016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9例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8.9岁(22~65岁)。其中发生于腮腺5例,左上颌窦及颞下窝1例,鼻咽部及翼腭窝1例,鼻前庭1例,鼻中隔1例。结果发生于鼻咽部及翼腭窝的患者并发鼻-鼻窦炎要求保守仅行鼻窦开放术局部活检病理,其余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10年,其中发生于左上颌窦及颞下窝者术后1.5年复发,余均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基底细胞腺瘤较少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须依靠病理结果。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疗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基底细胞 涎腺肿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对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候亚琴 卢洁 +4 位作者 曹燕翔 张海琴 关乐 帅冬梅 梁志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患者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幕上梗死灶的关系。方法 30例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对S... 目的探讨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患者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幕上梗死灶的关系。方法 30例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对SPECT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幕上脑组织与对侧小脑半球不对称指数(AI)值、脑梗死体积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的关系。结果 30例脑梗死后CCD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均表现为单侧大脑半球多脑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以额叶累及频数最高。30例脑梗死后CCD患者幕上脑组织的血流灌注AI值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葡萄糖代谢AI值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无显著相关(P>0.05);患者梗死灶体积(25.87±16.43)cm3与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AI值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SPECT检查能够显示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改变,评价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与CCD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脑梗死患者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学初步研究
9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5 位作者 张苗 王晓怡 曹燕翔 马青峰 赵志莲 戎冬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8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桥脑梗死患者各期病灶体积,应用VBM方法测量脑白质密度,比较患者梗死灶体积以及全脑白质密度的改变。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桥脑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发病1月后病灶体积与发病初期比较显著减小(P<0.05)。发病3月后与发病3~7天比较,梗死灶对侧内囊后肢、对侧小脑半球白质密度显著降低(P<0.05)。桥脑梗死灶周围白质密度逐渐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VBM方法能够显示桥脑梗死后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密度改变,为研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梗死 白质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律恢复加工脑机制的fMRI研究
10
作者 张苗 徐国庆 +4 位作者 王晓怡 曹燕翔 舒华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5期699-702,共4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 RI),考察大脑在韵律恢复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恢复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 RI检查,年龄22~26岁,选择三种刺激条件(正常句、换词...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 RI),考察大脑在韵律恢复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恢复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 RI检查,年龄22~26岁,选择三种刺激条件(正常句、换词句、拉平正常句、拉平换词句),每个条件各30个句子,共计120个句子。其中,通过两种拉平的语句条件(拉平正常句、拉平换词句)与相应的未拉平条件(正常句、换词句)相比,显示韵律恢复引起的脑激活区。结果 fM-RI研究结果显示,拉平正常句主要激活双侧颞上回、右侧颞叶前部、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枕中回、内侧额叶区域以及左侧前运动区等脑区;拉平换词句主要激活右侧额下盖部、右侧枕中回、双侧颞下回、左侧枕上、左侧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左侧额下回等脑区。结论双侧大脑多个脑区参与韵律恢复加工,f M RI对研究韵律恢复加工脑机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律恢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律加工脑机制的fMRI研究
11
作者 戎冬冬 王晓怡 +4 位作者 徐国庆 曹燕翔 舒华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7期983-985,共3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考察大脑在韵律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RI检查,年龄21~27岁,选择音高模式变化相似程度较高的成对材料,进...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考察大脑在韵律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RI检查,年龄21~27岁,选择音高模式变化相似程度较高的成对材料,进行主动的音高模式的匹配判断,并采用AFNI软件进行分析。结果fMRI研究结果显示,除基本听觉区外,两侧大脑半球可见脑区激活,主要激活区域包括双侧颞上回、右侧额下回、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区等脑区。结论颞上回与韵律加工密切相关,fMRI对理解韵律加工脑机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律加工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鸣与脑鸣患者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逸冰 张开元 +3 位作者 曹燕翔 张泽 张苗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7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CE-MRV)分析耳鸣与脑鸣患者头颈静脉系统的形态特征,探究3DCE-MRV技术对耳鸣及脑鸣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耳鸣或脑鸣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DCE-MRV检查。对126例耳鸣患者与98例脑... 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CE-MRV)分析耳鸣与脑鸣患者头颈静脉系统的形态特征,探究3DCE-MRV技术对耳鸣及脑鸣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耳鸣或脑鸣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DCE-MRV检查。对126例耳鸣患者与98例脑鸣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耳鸣组与脑鸣组流行病学特点及头颈静脉异常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患者的3DCE-MRV结果显示178例(79.5%)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静脉异常表现:包括111例(49.5%)静脉引流通路局部狭窄、77例(34.3%)静脉引流通路发育不良、12例(5.3%)镰状窦开放、5例(2.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3DCE-MRV对头颈静脉系统的形态学异常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为耳鸣或脑鸣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耳鸣 脑鸣 静脉窦 颈内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