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相渗滞后效应的水驱裂缝性气藏注N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1
作者 王军磊 位云生 +2 位作者 曹正林 陈东 唐海发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11,共16页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级差导致水驱裂缝性气藏非均匀水侵严重,水淹区内以水封气和水锁气等形式存在的剩余天然气难以动用,严重影响了气藏天然气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基于Killough、Carlson和Larsen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先渗吸后驱替的... 裂缝与基质的渗透率级差导致水驱裂缝性气藏非均匀水侵严重,水淹区内以水封气和水锁气等形式存在的剩余天然气难以动用,严重影响了气藏天然气采收率的提高。为此,基于Killough、Carlson和Larsen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先渗吸后驱替的气水相渗滞后模型,然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典型数据建立了一维长岩心模型和二维岩板模型,模拟了水锁气和水封气形成及解封过程并分析滞后作用对水侵和注气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结合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建立了水驱裂缝性气藏注采概念模型,系统论证了注N_(2)气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多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气藏水侵后水淹区内的剩余天然气主要以2种形式存在,即气水两相中的水锁气以及被连续水相封隔的水封气;(2)在相渗滞后作用下,水锁气饱和度为渗吸残余气饱和度,高于驱替实验中的相渗端点饱和度值,导致水淹区内形成更多的水锁气;(3)裂缝与基质渗透率级差越高、缝网越发育、压力差越小的区域越易形成水封气,水锁气是形成水封气的直接原因;(4)注气以补能、挡水、驱替和置换4种方式重构了气藏压力场和饱和度场,通过重新动用未水淹区内剩余天然气提高了压力衰竭效率,通过重新驱替水淹区内水锁气和水封气提高了波及系数,进而提高了天然气采收率。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认识水侵过程中水封气和水锁气的形成机理、确定注气解封锁的最优技术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含水裂缝性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水侵 水封 水锁 相渗滞后 注N_(2) 天然气采收率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及认识
2
作者 王会强 李明秋 +3 位作者 曹正林 邓清源 于鹏 时尔翰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1,共9页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实测试井曲线与理论曲线在流态特征及曲线形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绘制试井理论曲线图版,分析裂缝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并基于矿场实例分析天府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藏...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实测试井曲线与理论曲线在流态特征及曲线形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建立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绘制试井理论曲线图版,分析裂缝参数对试井曲线的影响,并基于矿场实例分析天府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研究表明:与传统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相比,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早期裂缝双线性流或线性流阶段被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所掩盖,中期仅表现出径向流阶段特征,后期过渡进入地层线性流阶段;裂缝半长越大、缝网越复杂,中期径向流阶段与地层线性流阶段差异越明显。天府气田沙溪庙组致密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受近井区复杂缝网和河道边界影响,流态可划分为井筒储集表皮效应反映、径向流、地层线性流、边界反映4个阶段。该研究可为致密砂岩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精准试井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砂岩 多段压裂水平井 微裂缝 试井曲线特征 沙溪庙组 天府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大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闫海军 杨长城 +11 位作者 郭建林 刘曦翔 曹正林 杨东凡 王忠楠 邓惠 张钰祥 杨山 季丽丹 王丽珍 夏钦禹 郑国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大型古老深层岩溶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气藏,气藏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小尺度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特征,气藏开发面临储层表征难、井位部署和效益开发难度大等系列挑战。为此,以川中地区安岳气田灯影组气藏为对象,通过地质工程一体技术化攻关,深化了对储层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气藏开发新模式,创建形成了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灯影组储层主要为岩溶成因储层,具有“叠合岩溶差异控储”的发育特征;②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强,“溶蚀相成因控储”可精细刻画储层的非均质性;③灯影组气藏宜采用“单井指标叠加论证气藏规模”的开发新模式;④创新形成了“双界面”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定量刻画方法,并指导平面选区,其中Ⅰ+Ⅱ类井比例由评价期的40%提高到方案建设期的100%;⑤创建了小尺度缝洞识别、刻画及表征技术,并指导钻井轨迹设计,测试百万立方米气井比例由开发评价期的41.6%提高到建产期的60%;⑥配套完善了分段酸压工艺技术,高效动用了优质储层,并解放了低品位储层,储层渗透率由改造前的0.62 mD提高到酸压改造后的6.77 mD。结论认为,“十四五”期间,在上述开发技术的支持下,安岳气田由台缘带灯四段高效开发转向长期稳产和台内地区多层系效益开发,蓬莱含气区由单井高产转向区块高产和气藏规模建产,将强力支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十四五”末天然气上产5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安岳气田 蓬莱含气区 震旦系 小尺度缝洞 叠合岩溶 溶蚀相 双界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与中国陆上深层基岩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6
4
作者 汪泽成 江青春 +10 位作者 王居峰 龙国徽 程宏岗 施亦做 孙琦森 姜华 阿布力米提·依明 曹正林 徐洋 陆加敏 黄林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 基于全球基岩油气藏数据库和中国基岩油气藏解剖,深入分析基岩油气成藏特征,探讨深层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4500 m的中浅层,层位以太古宇和前寒武系为主,储集层岩性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规模较大的基岩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活跃的裂谷盆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成藏特征主要表现为:(1)以孔隙-裂缝型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强抗压实作用导致储集层物性不受埋深控制,规模成储期为盆地基底风化剥蚀期及后期构造改造期;(2)他源供烃,成藏组合可划分为烃源岩-基岩接触型和烃源岩-基岩分离型两大类;(3)烃源岩异常高压和基岩储集层常压-低压,导致烃源岩与储集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有利于深层基岩抽吸成藏。基底构造活动性、成藏组合关系、深大断裂(尤其走滑断裂)发育程度及区域性盖层等是深层基岩选区评价的主要参数;古老克拉通盆地陆内裂谷边缘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紧邻生烃凹陷的古生代褶皱基底和中新生代块断基底,均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是未来深层基岩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花岗岩储集层 成藏组合 抽吸成藏 走滑断裂带 深层基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碳封存机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烈辉 熊伟 +5 位作者 赵玉龙 文绍牧 曹正林 刘莉莉 罗山贵 汪永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8,I0001,共15页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注采方案对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影响、盐度对注CO_(2)提产及封存影响等目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规律及注CO_(2)提采与封存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盐度增加,CO_(2)和CH_(4)在盐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液相的密度和黏度增加,盐度对气相性质几乎没有影响;②随着压力增加,CO_(2)和CH_(4)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均增加,气相、液相密度和黏度均增加,液相偏差因子随压力增加而增加,气相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加;③同注同采方案CH_(4)产量更稳定且产出的CO_(2)少,而先注后采方案则会加速CO_(2)与CH_(4)的混合,CO_(2)封存量低,前者更适合注CO_(2)提采及封存;④在不考虑盐析效应的前提下,盐度对CH_(4)采收率和CO_(2)封存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盐度的衰竭底水气藏中CH_(4)采收率均超过80%、CO_(2)封存率均超过99%,短期注CO_(2)过程中,CO_(2)主要以气态或超临界态的形式被封存,少部分CO_(2)溶解在液相中,100年后CO_(2)在液相中的溶解质量分数约为5%。结论认为,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能增压补能、驱替置换残余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底水气藏 注二氧化碳 提高气藏采收率 碳封存 e-CPA状态方程 CO_(2)-CH_(4)-H_(2)O-Nacl体系 相态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与有效烃源灶分布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帆 曹正林 +5 位作者 刘海磊 陶树 卢山 龚德瑜 陈棡 肖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0-392,共13页
准噶尔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于多个层位取得油气勘探发现。然而,上三叠统厚层泥岩能否作为盆地有效烃源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亟需开展全盆范围内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工作并进行有效源灶分布预测,为该层系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准噶尔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于多个层位取得油气勘探发现。然而,上三叠统厚层泥岩能否作为盆地有效烃源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亟需开展全盆范围内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工作并进行有效源灶分布预测,为该层系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明确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烃潜力,落实有效烃源灶分布范围内生烃强度,基于资料收集、剖面实测、钻孔岩屑观察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利用多个地化参数开展了全盆范围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评价,优选关键参数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圈定有效源灶范围。结果表明,上三叠统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基本全盆分布)、厚度大(可达350 m)、腹部埋深大(最大埋深11 km);烃源岩TOC含量为0.75%~8.3%,平均值为1.74%;S_(1)+S_(2)平均为2.78 mg/g,氯仿沥青“A”平均为0.354%;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相对较好的母质类型主要沿盆1井西凹陷—阜康凹陷方向分布,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局部达高—过成熟阶段。按照中国煤系泥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上三叠统泥岩整体为一套差—中等质量烃源岩,烃源岩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特别是生气潜力。有效烃源灶分布于中央坳陷腹部的阜康凹陷西部—沙湾凹陷东部一带以及南缘冲断带的霍玛吐背斜带,有效烃源灶范围内烃源岩Ro大于1.3%,生油强度在50×10^(4)t/km^(2)以上,生气强度在3×10^(8)m^(3)/k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有效源灶 上三叠统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沙溪庙组中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差异富集规律
7
作者 王小娟 潘珂 +5 位作者 曹正林 文龙 刘景东 关旭 庞小婷 杨曦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6,共12页
以四川盆地天府气田沙溪庙组为例,通过天然气成因来源、输导体系和运聚过程等分析,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揭示天然气运聚机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天府气田沙溪庙组天然气整体以须家河组来源的煤型气为主,东北部存在下侏罗统来... 以四川盆地天府气田沙溪庙组为例,通过天然气成因来源、输导体系和运聚过程等分析,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揭示天然气运聚机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天府气田沙溪庙组天然气整体以须家河组来源的煤型气为主,东北部存在下侏罗统来源的油型气;各规模气源断层输导依次起到“主导、补充、调节”作用,建立它源逆断层输导强运聚、它源逆断层输导中等运聚、混源正逆断层输导中等运聚、自源正断层输导弱运聚4类成藏模式;断源配置、断砂配置、关键期古构造、河道储层差异是控制天然气运聚和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成果有利于深化四川盆地中浅层天然气成藏与富集规律认识,对类似地区中浅层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浅层天然气 天然气成因来源 天然气运移 成藏模式 富集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喉结构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类型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钰祥 闫海军 +7 位作者 位云生 曹正林 郭建林 杨胜来 邓惠 陈掌星 郑国强 王忠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渗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深入剖析裂缝、大孔和基质孔隙对超深层多类型气藏气体单相和气水两相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于中深层储层,增加喉道数量对于提高目的超深层储层的渗流能力非常关键;裂缝发育增加了岩样喉道数量、提高了岩样的连通性从而来大幅度提高岩样的气体渗流能力,并降低了含水气藏的启动压力梯度,缩小了岩样的气水两相共渗区间,但裂缝受压易形变的特质导致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增强,在高压差时岩样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也急速下降;大孔喉发育提高了储层的储容能力,其抵抗变形能力强的特质有利于降低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在高压差时维持岩样较高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考虑对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生产初期控制产气速度以维持长期稳产,对孔洞型和孔隙型储层增大生产压差或进行压裂和酸化等工艺措施以释放储层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气藏 栖霞组 碳酸盐岩 渗流机制 缝洞结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油气源对比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曹正林 魏志福 +3 位作者 张小军 阎存凤 田光荣 马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3期17-20,42,共5页
利用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参数,以及全油碳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结合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对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油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坪1井凝析油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为1.021,奇偶优势指... 利用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参数,以及全油碳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结合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对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油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坪1井凝析油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为1.021,奇偶优势指数(OEP)为1.004,表现出奇碳和偶碳数优势相当的高成熟原油特征;姥鲛烷(Pr)/植烷(Ph)为3.06,表现为姥鲛烷优势;凝析油碳同位素含量为-31.25‰,与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湖沼相原油碳同位素相近,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表征烃源岩为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生物源。综合分析认为:东坪地区油气来自以陆源物质为主要母质输入类型的侏罗系源岩,天然气属于典型的煤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油气源对比 东坪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新认识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曹正林 张本健 +6 位作者 杨荣军 马华灵 钟海 胡欣 邱玉超 郑超 邓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53,共14页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多种油气资源类型,由于受多期构造裂缝与岩性复合控制和改造,该区油气藏富集规律复杂多样。为此,基于全油气系统新概念,诠释了它们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特征与形成分...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多种油气资源类型,由于受多期构造裂缝与岩性复合控制和改造,该区油气藏富集规律复杂多样。为此,基于全油气系统新概念,诠释了它们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特征与形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具有多层系垂向叠置,以裂缝与低孔渗储层构成的立体成藏系统,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常规和非常规共存的陆相天然气富集区;②由北向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气藏压力系数降低、产层层系具有向浅层(向上)变迁的趋势,且甲烷含量和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具有增加趋势;③垂向上,须家河组至侏罗系气藏具甲烷含量和天然气干燥系数逐渐增大、非烃组分(CO_(2)和N_(2))含量减小趋势,且山前带—前陆坳陷—斜坡带气藏垂向发育层系也具有明显的不同性,体现出山前带更加易于多套成藏组合垂向常规—非常规气藏叠置。结论认为,川西前陆坳陷—前陆斜坡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气藏富集共存区,邛崃—新津隆起带为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垂向多层系富集带,其规律性认识对于川西前陆坳陷的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分布预测和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 须家河组油气藏 四川盆地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探阶段岩性气藏描述与预测技术思路及技术体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曹正林 赵应成 +1 位作者 刘全新 陈广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45,共4页
中国陆相盆地特有的构造、沉积及物源条件决定了岩性油气藏为中国陆相盆地中广泛而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随着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重要性日趋突出。同时,岩性油气藏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难以... 中国陆相盆地特有的构造、沉积及物源条件决定了岩性油气藏为中国陆相盆地中广泛而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随着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重要性日趋突出。同时,岩性油气藏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如何充分利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测试及分析化验资料,极大地发挥三维地震资料的空间预测能力,形成岩性油气藏描述与预测技术思路及技术体系,提高对岩性油气藏的综合描述与预测能力,是目前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技术之关键。文章以准噶尔盆地夏盐3井区岩性气藏描述与预测为具体研究实例,形成了以精细构造分析技术、相(微相)分析技术、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储层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多参数合油气检测技术、地震多元属性分析技术及综合分析与评价技术等手段为支撑的岩性气藏描述与预测技术体系。实际应用表明,该套技术体系对于勘探阶段岩性油气藏的描述与预测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阶段 岩性油气藏 气藏描述 预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正林 邓毅林 +1 位作者 石兰亭 张丽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49,共5页
水下扇岩性油气藏为近年我国中东部断陷湖盆岩性油藏新增储量主要代表类型之一,该类油藏受控于水下扇体的展布范围,具有范围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强等特点。以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岩性油藏为具体研究实例,探讨该类油藏从控制储量到... 水下扇岩性油气藏为近年我国中东部断陷湖盆岩性油藏新增储量主要代表类型之一,该类油藏受控于水下扇体的展布范围,具有范围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强等特点。以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岩性油藏为具体研究实例,探讨该类油藏从控制储量到探明储量勘探过程中,油藏评价研究的思路、方法等主要内容,为该类油藏合理、准确落实储量规模,降低评价勘探风险,提出了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对于水下扇岩性油藏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其岩性油藏参数变化,对于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饱和度等关键参数,必须采取动态评价的思路,在动态储层预测研究基础上,对各参数进行动态评价。对二连盆地木日格水下扇油藏采取上述思路和方法,已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评价 水下扇 岩性油藏 动态评价 储层预测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相控阵雷达TAS方式的实现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曹正林 杨向忠 刘卫华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36-1139,共4页
相控阵雷达具有灵活的波束指向、驻留时间、可控的空间功率及时间资源分配等特点,使相控阵雷达具有支持跟踪加搜索(TAS)的能力,即能同时完成搜索和对多个目标的精密跟踪。该文从任务调度机制和跟踪滤波两项关键技术论述了机载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具有灵活的波束指向、驻留时间、可控的空间功率及时间资源分配等特点,使相控阵雷达具有支持跟踪加搜索(TAS)的能力,即能同时完成搜索和对多个目标的精密跟踪。该文从任务调度机制和跟踪滤波两项关键技术论述了机载相控阵雷达TAS方式的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表明这种方法能够使相控阵雷达具有很好的跟踪加搜索(TAS)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雷达 跟踪加搜索(TAS) 任务调度 跟踪滤波 交互多模型概率数据关联(IMM-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钻井参数进行随钻岩性预测 被引量:15
14
作者 曹正林 周丽清 +1 位作者 王志章 张祥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各钻井参数与岩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直接利用钻井参数进行岩性预测,可以帮助我们在钻进过程中随时了解地下岩性情况,便于录井岩性的校正和对比。我们选用了塔中、塔北的数十口井钻速、钻压、转速、扭矩、泵压等5 种参数进行岩性... 各钻井参数与岩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直接利用钻井参数进行岩性预测,可以帮助我们在钻进过程中随时了解地下岩性情况,便于录井岩性的校正和对比。我们选用了塔中、塔北的数十口井钻速、钻压、转速、扭矩、泵压等5 种参数进行岩性预测。具体做法是:用其它4 种参数对钻速参数进行校正,然后建立钻速参数倒数与岩性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岩性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录井岩性相比,效果较好,符合率可达80%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参数 岩性识别 随钻测量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因素研究(英文) 被引量:8
15
作者 曹正林 吴卫国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2,共6页
利用LS-DYNA仿真软件建立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结构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入水砰击问题。计算中考虑高速三体船的空气层、结构质量、连接桥宽度和主船体的舭升高角度因素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高速三体船连接... 利用LS-DYNA仿真软件建立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结构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入水砰击问题。计算中考虑高速三体船的空气层、结构质量、连接桥宽度和主船体的舭升高角度因素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三体船 连接桥 砰击 空气层 结构质量 连接桥宽度 舭升高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层对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影响二维仿真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正林 吴卫国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利用LS-DYNA仿真软件研究了高速三体船连桥结构的砰击问题,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对高速三体船结构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等速入水的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存在于高速三体船主船体和辅船体与水之间的空气层充当了缓冲垫,大大减小了连接... 利用LS-DYNA仿真软件研究了高速三体船连桥结构的砰击问题,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对高速三体船结构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等速入水的情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存在于高速三体船主船体和辅船体与水之间的空气层充当了缓冲垫,大大减小了连接桥的砰击压力峰值。通过对压力峰值与速度平方比值的无量纲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该系数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加成二次指数递减趋势;其次是假想不存在空气层进行仿真计算,与考虑空气层的计算进行比较分析,量化空气层对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的影响,并得出随着砰击速度的增加,空气层对压力峰值影响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三体船 连接桥 砰击压力 空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与飞点扫描算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正林 沈建新 廖文和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1-635,共5页
为提高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建立了单纯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单纯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角膜切削量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的叠加“飞点扫描”算法,该模型和算法用于临床指导眼屈光手术。根... 为提高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建立了单纯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单纯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角膜切削量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的叠加“飞点扫描”算法,该模型和算法用于临床指导眼屈光手术。根据术后的跟踪调查,89只眼睛(88只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眼,1只复性远视散光眼)在手术后球镜镜度、柱镜镜度减退了,裸眼视力也明显提高了,术后80.7%的眼睛裸眼视力≥0.8。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飞点扫描 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正林 吴卫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船舶的砰击问题是一个包含动边界、结构-空气-水三者耦合的非线性、非定常问题,一直是船舶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新船型高速三体船的砰击问题与常规单体船不同,除了主船体底部砰击外还包括连接桥砰击,这使高速三体船的砰击问题更为复杂.... 船舶的砰击问题是一个包含动边界、结构-空气-水三者耦合的非线性、非定常问题,一直是船舶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新船型高速三体船的砰击问题与常规单体船不同,除了主船体底部砰击外还包括连接桥砰击,这使高速三体船的砰击问题更为复杂.文中利用LS-DYNA仿真软件建立高速三体船结构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入水过程中连接桥的砰击问题.计算中考虑高速三体船的空气层、结构质量、连接桥宽度和主船体的舭升高角度因素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各个因素对高速三体船连接桥砰击压力峰值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三体船 连接桥 砰击 空气层 结构质量 连接桥宽度 舭升高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强液-固耦合效应的发动机液阻悬置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正林 李骏 +1 位作者 郭孔辉 张群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8,共5页
以某轿车发动机液阻悬置为研究对象,运用INTESIM强液-固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其动态特性分析的强液-固耦合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其静、动刚度特性,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说明利用INTESIM强液-固耦合有限元方... 以某轿车发动机液阻悬置为研究对象,运用INTESIM强液-固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其动态特性分析的强液-固耦合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其静、动刚度特性,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说明利用INTESIM强液-固耦合有限元方法可以有效地仿真液阻悬置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阻悬置 强液-固耦合 动态特性 INTE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威胁度计算的相控阵快速确认跟踪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正林 郑世友 郑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480,共6页
机载相控阵雷达在探测远程、低空、高速目标时具有较大潜力。本文对机扫加相扫雷达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相控阵优势,提高机载雷达跟踪远程低空高速目标性能展开研究,在传统边扫边跟(Track while scan,TWS)技术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目标... 机载相控阵雷达在探测远程、低空、高速目标时具有较大潜力。本文对机扫加相扫雷达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相控阵优势,提高机载雷达跟踪远程低空高速目标性能展开研究,在传统边扫边跟(Track while scan,TWS)技术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威胁度的快速确认跟踪模式。该模式采用有效的相控扫描策略,充分利用其波束捷变能力,通过相控回扫,一方面快速起始航迹,增加高威胁目标的跟踪距离;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探测数据率,提高对远距高威胁目标的跟踪性能。仿真试验表明,新跟踪方法不但可以较好克服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 section,RCS)起伏影响,较快地起始和跟踪目标航迹,而且保留了TWS方法覆盖空域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相控阵 边扫边跟 卡尔曼滤波 跟踪加搜索 多目标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