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新技术——腋窝反向淋巴制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贾苗苗(综述) 梁至洁(综述) +1 位作者 陈钦(综述) 曹旭晨(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腋窝反向淋巴制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技术是指在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和/或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中显示上肢淋巴管道并对其予以保护,从而降低术后上肢... 腋窝反向淋巴制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技术是指在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和/或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中显示上肢淋巴管道并对其予以保护,从而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是针对乳腺癌手术治疗的一项新兴技术,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外相关临床试验,分析ARM淋巴结和淋巴管的显示方法,评估保留ARM淋巴结和淋巴管的可行性,评价ARM技术对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反向淋巴制图 淋巴结 淋巴管 上肢淋巴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型乳腺癌的临床诊治要点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斌(综述) 孟然(综述) +1 位作者 赵洪猛(综述) 曹旭晨(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7-480,共4页
隐匿型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少见的乳腺癌表现。对于这类患者应当进行完善的术前检查,不仅需要包括标准的双侧乳腺摄影片,还要通过超声和核磁共振评估双侧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以寻找原... 隐匿型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少见的乳腺癌表现。对于这类患者应当进行完善的术前检查,不仅需要包括标准的双侧乳腺摄影片,还要通过超声和核磁共振评估双侧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以寻找原发病灶。由于此类患者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因此不推荐单纯对乳腺进行观察,乳房局部治疗应包括全乳切除,也可以考虑保留乳房联合全乳放疗。同时也应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提高局部控制并且完善分期。此外,患者还可以接受新辅助或辅助全身治疗。虽然隐匿性乳腺癌伴腋窝转移患者的疾病分期为T_0N_(1-2)M_0期,但比同期别原发性乳腺癌预后更好,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尤其是小于4枚转移与4枚或以上转移相比仍然是最为可靠的预测结局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型乳腺癌 诊断 手术 放疗 保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乳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伟然(综述) 张斌(综述) 曹旭晨(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基质降解代谢的主要酶类,能够促进上皮细胞与周围组织分离,乳腺癌细胞及其周围的基质细胞均具有较强分泌MMPs的能力。多项研究表明,MMPs与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基质降解代谢的主要酶类,能够促进上皮细胞与周围组织分离,乳腺癌细胞及其周围的基质细胞均具有较强分泌MMPs的能力。多项研究表明,MMPs与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关系密切。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及转录因子可与MMPs发生协同作用,以调控MMPs诱导的EMT。鉴于MMPs在乳腺癌EMT过程中的重要作用,MMPs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目前,临床上对MMPs抑制剂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其疗效却未得到充分肯定,特异性低、副作用大成为此类药物临床推广的一大障碍。深入研究MMPs与乳腺癌EMT的关系及相关机制,将有望为乳腺癌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上皮间充质转化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磷酸盐在乳腺癌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斌 刘博文 +1 位作者 张伟然(综述) 曹旭晨(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52-1054,共3页
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破坏,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疗效确切,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治疗。但近来研究结果表明BPs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瘤活性,这使得BPs可能用于乳腺癌辅助治疗预防转移BPs抗瘤效应还可直接诱导... 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破坏,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疗效确切,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标准治疗。但近来研究结果表明BPs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瘤活性,这使得BPs可能用于乳腺癌辅助治疗预防转移BPs抗瘤效应还可直接诱导凋亡和抑制肿瘤趋化、移动、粘附和侵袭机制,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粘附于骨基质,间接效应还包括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以及免疫调节功能。此外,含氮BPs还有与细胞毒性药物协同效应,这些实验的结果将有可能为BPs更广泛应于乳腺癌辅助治疗奠定基础。临床数据也证实BPs不仅可以治疗骨转移,而且可以减少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发生,提高总生存率。也有数据提示BPs与化疗有协同作用,甚至有研究认为BPs可降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但BPs的临床数据还较有限并且其抗瘤效果尚存争议有几项前瞻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以验证新一代BPs唑来磷酸在乳腺癌的抗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磷酸盐 乳腺癌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乳腺癌特殊临床状况下的应用
5
作者 林辉(综述) 张斌(综述) +1 位作者 汤小川(综述) 曹旭晨(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30-532,537,共4页
以往认为SLNB仅适用于单一病灶的早期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多灶性/多中心乳腺癌、导管原位癌(DCIS)均不宜SLNB。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实行SLNB的可能性做一综述。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MSLNB)可提供腋窝外的淋巴结状态信息,尤其某些孤立IML... 以往认为SLNB仅适用于单一病灶的早期乳腺癌,内乳淋巴结、多灶性/多中心乳腺癌、导管原位癌(DCIS)均不宜SLNB。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实行SLNB的可能性做一综述。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MSLNB)可提供腋窝外的淋巴结状态信息,尤其某些孤立IMLN受累患者可能改变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前哨淋巴结(SLN)是整个乳房组织的第一站引流的淋巴结而非针对于某一个病灶,这使多灶性/多中心乳腺癌患者行SLNB成为可能,可获得较满意成功率和准确率。SLNB不必用于所有DCIS患者,而对于伴浸润性癌高危因素如年轻、CNB诊断的DCIS、肿物较大(≥4cm)、高级别DCIS而且欲行乳房切除术的DCIS患者可考虑SL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内乳淋巴结 多灶性/多中心乳腺癌 导管原位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