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低油菜新品种镇油7号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岳绪国 顾炳朝 +2 位作者 杨军 曹小宏 巫章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1,共2页
镇油7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8901×94Y16)F4作母本、以(8705×苏油158)F2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经过多年自交分离,采用系谱法连续选育而成的半冬性甘蓝型常规双低油菜新品种。全生育期244 d,株高158 cm,角果排列... 镇油7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8901×94Y16)F4作母本、以(8705×苏油158)F2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经过多年自交分离,采用系谱法连续选育而成的半冬性甘蓝型常规双低油菜新品种。全生育期244 d,株高158 cm,角果排列密,1次分枝数多,2次分枝少,分枝点高度42 cm,单株有效角果385个,每角果实20.2粒,千粒质量4.0 g;株型紧凑,分枝、角果向上斜生,受光姿态好,后期熟色枇杷黄,熟相佳,成熟一致性好,适宜机收;品质双低(低芥酸、低硫苷),芥酸含量0.2%,饼粉硫苷含量21.6μmol/g,含油率40.6%;菌核病发病率13.7%、病情指数8.9,抗倒性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 油菜 镇油7号 选育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品种镇油6号的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顾炳朝 岳绪国 +3 位作者 杨军 巫章平 曹小宏 朱建飞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89,共3页
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构建镇油6号等15个油菜品种(系)的指纹图谱,分析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并通过聚类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利用SSR标记分析5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SNP标记与SSR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间的相关系数为0.82,达显... 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构建镇油6号等15个油菜品种(系)的指纹图谱,分析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并通过聚类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利用SSR标记分析5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SNP标记与SSR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间的相关系数为0.82,达显著水平,表明2种方法所得的指纹图谱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SNP标记指纹图谱所含差异位点信息较多,比SSR标记图谱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种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型油菜新品种镇油7号的选育实践及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岳绪国 顾炳朝 +1 位作者 杨军 曹小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6-118,共3页
镇油7号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产量潜力大、抗病性强、株型紧凑、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2013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镇油7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产量形成以及因种高产... 镇油7号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产量潜力大、抗病性强、株型紧凑、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2013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镇油7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产量形成以及因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讨论,总结适合全程机械化油菜品种的选育体会,旨在为适合机械种植的油菜品种选育理念和方法提供借鉴,发挥紧凑型油菜品种在生产中的增产特性,加快其科学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 甘蓝型油菜 新品种 镇油7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剖图谱DTI定量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的白质纤维束损伤 被引量:3
4
作者 戎景玉 何来昌 +2 位作者 谭永明 姚子文 曹小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_(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_(1)WI、T_(2)*WI和DTI扫描。采用脊髓专用后处理软件(SCT)计算脊髓内不同白质纤维束的FA值。对照组内比较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以及同一节段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比较对照组和患者组之间同一节段的相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结果:患者组中椎管狭窄程度:轻度44节,中度31节。对照组:颈髓内部分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7水平同一节段的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纤维束的FA值比较,CSM患者组显示有显著差异的纤维束:C3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腹外侧网状脊髓束(t=-2.572,P=0.016)、左侧皮质脊髓前束(t=-2.592,P=0.016)、左侧顶盖脊髓束(t=-2.333,P=0.028)、左侧前庭脊髓外束(t=-2.542,P=0.018);C5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红核脊髓束(t=-2.251,P=0.034)、左侧网状脊髓外束(t=-2.202,P=0.040);C6节段-轻度狭窄组,左侧脊髓橄榄(t=2.460,P=0.029);C4节段-中度狭窄组的左侧前庭外侧束(t=-2.150,P=0.043)、右侧网状脊髓前束(t=-3.170,P=0.005)、双侧皮质脊髓前束(左侧t=-2.490,P=0.021;右侧t=-2.713,P=0.013)、双侧网状脊髓外束(左侧:t=-2.842,P=0.010;右侧:t=-2.640,P=0.015)、左侧顶盖脊髓束(t=-2.618,P=0.016)。结论:CSM患者脊髓内纤维束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腹侧的细小纤维束,MRI可对CSM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纤维束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