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结构简单的曲率补偿CMOS带隙基准源 被引量:6
1
作者 曹寒梅 杨银堂 +2 位作者 蔡伟 陆铁军 王宗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0-623,共4页
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新颖的高性能曲率补偿带隙电压基准源.电路设计中没有采用典型结构中的差分放大器,而是采用负反馈技术实现电压箝位,简化了电路结构;输出部分采用调节型共源共栅结构,保证了高的电源抑制比.整个电路采用SMIC 0.18μm... 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新颖的高性能曲率补偿带隙电压基准源.电路设计中没有采用典型结构中的差分放大器,而是采用负反馈技术实现电压箝位,简化了电路结构;输出部分采用调节型共源共栅结构,保证了高的电源抑制比.整个电路采用SMIC 0.18μm标准CMOS工艺实现,并用HSPICE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在-45℃-125℃范围内的温度系数为12.9×10^-6/℃,频率为10 Hz时的电源抑制比为67.2 dB.该结构可应用于高速模数转换器的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反馈箝位 带隙电压基准源 高温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反馈箝位技术的高性能CMOS带隙基准源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寒梅 杨银堂 +2 位作者 蔡伟 陆铁军 王宗民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7-1520,共4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高性能带隙电压基准源。电路设计中采用负反馈箝位技术实现电压箝位,消除了运放自身失调效应的影响,简化了电路设计;输出部分采用调节型共源共栅结构,保证了高的电源抑制比(PSRR)。整个电路采用SMIC0.18μm标准... 该文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高性能带隙电压基准源。电路设计中采用负反馈箝位技术实现电压箝位,消除了运放自身失调效应的影响,简化了电路设计;输出部分采用调节型共源共栅结构,保证了高的电源抑制比(PSRR)。整个电路采用SMIC0.18μm标准CMOS工艺实现,并用HSPICE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在-15~70℃范围内的温度系数为10.8ppm/℃,直流PSRR为74.7dB,在10Hz^1MHz频带内的总的输出噪声电压为148.7μV/sqrt(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隙电压基准源 负反馈箝位 温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稳定的CMOS电荷泵电路的设计(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寒梅 杨银堂 +2 位作者 陆铁军 王宗民 蔡伟 《电子器件》 CAS 2008年第5期1475-1478,共4页
基于交叉耦合NMOS单元,提出了一种低压、快速稳定的CMOS电荷泵电路。一个二极管连接的NMOS管与自举电容相并联,对电路进行预充电,从而改善了电荷泵电路的稳定建立特性。PMOS串联开关用于将信号传输到下一级。仿真结果表明,4级电荷泵的... 基于交叉耦合NMOS单元,提出了一种低压、快速稳定的CMOS电荷泵电路。一个二极管连接的NMOS管与自举电容相并联,对电路进行预充电,从而改善了电荷泵电路的稳定建立特性。PMOS串联开关用于将信号传输到下一级。仿真结果表明,4级电荷泵的最大输出电压为7.41V,建立时间为0.85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泵 快速建立 CM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低失真及宽带模拟开关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寒梅 蔡伟 +2 位作者 杨银堂 陆铁军 王宗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841,共4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系统的低失真、宽带自举模拟开关电路.所提出开关的栅源过驱动电压由NMOS和PMOS开启电压之和决定,并能够实现轨到轨(rai-to-rail)输入范围内开关的栅源电压与阈值电压之差(KGST)保持恒定,而且基本...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系统的低失真、宽带自举模拟开关电路.所提出开关的栅源过驱动电压由NMOS和PMOS开启电压之和决定,并能够实现轨到轨(rai-to-rail)输入范围内开关的栅源电压与阈值电压之差(KGST)保持恒定,而且基本消除了体效应的影响.采用TSMC0.18μmCMOS工艺,HSPICE仿真结果表明,输入信号在0~1.8V之间变化时,开关的KGST基本保持恒定,其-3dB带宽大于10GHz;当输入信号的频率为1.5GHz,满摆幅电压为0.8V时,输出信号几乎能够无衰减的跟随输入信号,其无杂散动态范围为65.4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失真 高频 轨到轨 开关 自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籽油生产中的反式脂肪酸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德经 曹寒梅 秦公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14-117,共4页
研究茶叶籽油生产中反式脂肪酸产生与变化的原因。对茶叶籽冷榨毛油、脱胶、脱酸和脱色,以及对在150、200、250、270℃经1、2、3、4h的脱臭脱水油脂,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甲酯化,以37种脂肪酸标准品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籽油中... 研究茶叶籽油生产中反式脂肪酸产生与变化的原因。对茶叶籽冷榨毛油、脱胶、脱酸和脱色,以及对在150、200、250、270℃经1、2、3、4h的脱臭脱水油脂,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甲酯化,以37种脂肪酸标准品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冷榨毛油、脱胶、脱酸、脱色油脂均不含反式脂肪酸,茶叶籽油脱臭、脱水温度高于250℃,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而低于150℃、时间小于3h,不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加工 反式脂肪酸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方法实用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曹琛 曹寒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第29期77-77,共1页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结合典型情况与实际测量项目,分析汇总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和要点。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X值 80°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