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铝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4
1
作者 景茂祥 沈湘黔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介绍了氧化铝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前景 。
关键词 氧化铝纤维 制备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多晶耐火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景茂祥 沈湘黔 +2 位作者 沈裕军 邓春明 翟海军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6,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超级电容器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指出了电化学电容器 ,不论是双电容器 ,还是以准电容为基础的超级电容器 ,要想满足市场的需求 ,对电极活性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并探讨了其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氧化物电极材料 研究进展 电化学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光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4
3
作者 景茂祥 颜远瞻 +1 位作者 平昱航 李立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以硫酸亚钛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控制结晶连续沉淀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光催化剂,并分别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化学耗氧量等对材料的结构、成分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试验制备的二氧化钛微... 以硫酸亚钛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控制结晶连续沉淀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钛微球光催化剂,并分别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化学耗氧量等对材料的结构、成分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试验制备的二氧化钛微球光催化剂具有好的流动性、分散性及球形度,粒径分布在5~30μm,晶粒粒径小于14nm,具有分布窄的孔结构(4~10nm)和高比表面积(138m2/g),属于典型的多孔材料,光催化性能良好,甲基橙溶液脱色率均在95%以上。同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沉降性,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TiO2微球 光催化剂 控制结晶连续沉淀法 重复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磁性金属电磁波吸收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
4
作者 景茂祥 沈湘黔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16,共4页
分析了纳米磁性金属系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包括单元磁性金属粉、多元磁性合金粉、陶瓷基核/壳结构纳米磁性金属颗粒膜、磁性金属薄膜及纤维等磁性金属电磁波吸收剂的研究现状,指出纳米磁性金属材料有望满足新型... 分析了纳米磁性金属系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包括单元磁性金属粉、多元磁性合金粉、陶瓷基核/壳结构纳米磁性金属颗粒膜、磁性金属薄膜及纤维等磁性金属电磁波吸收剂的研究现状,指出纳米磁性金属材料有望满足新型吸波材料“薄、轻、宽、强”的要求,并提出了今后纳米磁性金属吸收剂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剂 纳米磁性金属 吸波机制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被引量:22
5
作者 曹凯 沈湘黔 +1 位作者 王涛平 景茂祥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79,共4页
以乳酸和硝酸铝为原料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纤维直径可在 1μm以下 ,组成此纤维的晶粒小于 10 0nm。考察了纤维前驱体可纺性的影响因素和前驱体纤维热分解过程 ,初步得到了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铝纤维的工艺条... 以乳酸和硝酸铝为原料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纤维直径可在 1μm以下 ,组成此纤维的晶粒小于 10 0nm。考察了纤维前驱体可纺性的影响因素和前驱体纤维热分解过程 ,初步得到了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铝纤维的工艺条件。通过SEM、XRD和FTIR研究了纤维前驱体及热处理产物的表面形貌、物相组成和结构。实验表明采用溶胶 凝胶法可以制备连续、均匀的致密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纳米结构氧化铝陶瓷纤维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制备CoNi合金微细纤维 被引量:6
6
作者 曹凯 沈湘黔 +1 位作者 景茂祥 张春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4-746,704,共4页
本文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了CoNi合金微细纤维。通过FTIR、XRD、TG/DSC和SEM对纤维先躯体凝胶的结构、物相组成、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后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金属离子可... 本文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了CoNi合金微细纤维。通过FTIR、XRD、TG/DSC和SEM对纤维先躯体凝胶的结构、物相组成、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后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金属离子可单齿配位于柠檬酸根阴离子,并形成线性分子结构,使凝胶有较好的可纺性;先驱体纤维经650℃氢气还原1小时后形成了晶粒细小、直径可以小于1μm,长度可达1m的均匀铁磁性CoNi合金微细纤维。CoNi合金微细纤维可用于先进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填料和雷达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合金纤维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 可纺性 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状氧化铝制备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建新 沈湘黔 景茂祥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6,共4页
氧化铝板晶对提高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AlF3和αAl2O3晶籽,于930℃保温15min,使纳米γAl2O3转变为ф2~5μm的αAl2O3六角板晶。初步研究了热处理条件、氟化铝含量和粉体载量等因素对板状αAl2O3形成的影响及其形... 氧化铝板晶对提高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AlF3和αAl2O3晶籽,于930℃保温15min,使纳米γAl2O3转变为ф2~5μm的αAl2O3六角板晶。初步研究了热处理条件、氟化铝含量和粉体载量等因素对板状αAl2O3形成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通过SEM和XRD等手段,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状氧化铝 氟化铝 热处理 晶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铁-石墨复合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栋 李东红 +1 位作者 沈湘黔 景茂祥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78,共4页
以硫酸亚铁、碳酸钠和石墨微球为主要原料,利用非均相成核法制备出Fe2O3.nH2O包覆石墨的前驱体微球,然后将前驱体微球于750℃下氢气还原2 h即得到了晶粒小于50 nm的α-Fe颗粒层包覆石墨的复合微球。利用SEM、EDS、FTIR、XRD和TG/DSC分... 以硫酸亚铁、碳酸钠和石墨微球为主要原料,利用非均相成核法制备出Fe2O3.nH2O包覆石墨的前驱体微球,然后将前驱体微球于750℃下氢气还原2 h即得到了晶粒小于50 nm的α-Fe颗粒层包覆石墨的复合微球。利用SEM、EDS、FTIR、XRD和TG/DSC分别对前驱体及热处理产物的形貌、成分、物相组成以及前驱体热分解过程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且通过实验,得出了制备前驱体的优化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 石墨 非均相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反应沉淀法合成BaMgAl_(10)O_(17)球形粉体材料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永生 沈湘黔 景茂祥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6,共5页
利用控制反应沉淀技术,以硫酸铝铵、硝酸镁、硝酸钡、无水碳酸钠为原料,在室温下制备出球形前驱体,此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中于1 300℃焙烧3 h后得到晶粒小的类球形纯相BaMgAl10O17粉体。利用SEM、XRD表征了球形前驱体及其焙烧产物的形貌、... 利用控制反应沉淀技术,以硫酸铝铵、硝酸镁、硝酸钡、无水碳酸钠为原料,在室温下制备出球形前驱体,此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中于1 300℃焙烧3 h后得到晶粒小的类球形纯相BaMgAl10O17粉体。利用SEM、XRD表征了球形前驱体及其焙烧产物的形貌、结构及组成;利用TG-DSC分析了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颗粒在反应器平均停留时间及原料中金属离子摩尔比是影响前驱体及其焙烧产物组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反应沉淀 BaMgAl10O17 球形 蓝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Ni复合微球的制备
10
作者 景茂祥 沈湘黔 蔡一湘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10年第4期249-254,共6页
通过控制反应沉淀-柠檬酸盐凝胶法,经还原热处理制得LiFePO4/Ni复合微球材料,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前驱体和焙烧产物的成分、微观结构及形貌.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LiFePO4/Ni复合材料由LiFePO4和金属N... 通过控制反应沉淀-柠檬酸盐凝胶法,经还原热处理制得LiFePO4/Ni复合微球材料,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前驱体和焙烧产物的成分、微观结构及形貌.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LiFePO4/Ni复合材料由LiFePO4和金属Ni两相组成,且保持了球形形貌、具有相对致密的结构,金属镍均匀分布于LiFePO4微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镍复合微球 控制反应沉淀法 柠檬酸盐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of nanocomposite BaFe_(12)O_(19)/α-Fe microfibers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新春 刘瑞江 +3 位作者 沈湘黔 宋福展 景茂祥 孟献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43-549,共7页
Nanocomposite BaFe12019/a-Fe microfibers with diameters of about 1-5 μm are prepared by the organic gel- thermal selective reduction process. The binary phase of BaFe12019 and a-Fe is formed after reduction of the pr... Nanocomposite BaFe12019/a-Fe microfibers with diameters of about 1-5 μm are prepared by the organic gel- thermal selective reduction process. The binary phase of BaFe12019 and a-Fe is formed after reduction of the precursor BaFel2019/a-Fe203 microfibers at 350 ℃ for 1 h. These nanocomposite microfibers are fabricated from a-Fe (16-22 nm in diameter) and BaFe12019 particles (36--42 nm in diameter) and basically exhibit a single-phase-like magnetization be- havior, with a high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and coercive force arising from the exchange--coupling interactions of soft a-Fe and hard BaFe12019.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2-18 GHz frequency range of the nanocomposite BaFe12O19/a-Fe microfiber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ir mass ratio of a-Fe/BaFe12019 and specimen thickness. It is found that the nanocomposite BaFelzO19/a-Fe microfibers with a mass ratio of 1:6 and specimen thickness of 2.5 mm show an optimal reflection loss (RL) of -29.7 dB at 13.5 GHz and the bandwidth with RL exceeding -10 dB covers the whole Ku-band (12.4-18.0 GHz). This enhancement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eterostruc- ture of soft, nano, conducting a-Fe particles embedded in hard, nano, semiconducting barium ferrite, which improves the dipolar polarization,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exchange--coupling interaction, and anisotropic energy in the nanocomposite BaFe12O19/a-Fe microfi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ium ferrite NANOCOMPOSITES MICROFIBERS microwave absorb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 double-layer absorber based on nanocomposite BaFe_(12)O_(19)/α-Fe and nanocrystalline α-Fe microfibers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湘黔 刘洪波 +3 位作者 王舟 钱昕晔 景茂祥 杨新春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738-743,共6页
The nanocomposite BaFe12O19/α-Fe and nanocrystalline α-Fe microfibers with diameters of 1-5 μm, high aspect ratios and large specific areas are prepared by the citrate gel transformation and reduction process. The ... The nanocomposite BaFe12O19/α-Fe and nanocrystalline α-Fe microfibers with diameters of 1-5 μm, high aspect ratios and large specific areas are prepared by the citrate gel transformation and reduction process. The nanocomposite BaFe12O19/α-Fe microfibers show some exchange-coupling interactions largely arising from the magnetization hard (BaFe12019) and soft (a-Fe) nanoparticles. For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s, the double-layer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the nanocomposite BaFe12O19/α-Fe and α-Fe microfibers each exhibit a wide band and strong absorption behavior. When the nanocomposite BaFel2O19/α-Fe microfibers are used as a matching layer of 2.3 mm in thickness and a-Fe microfibers as an absorbing layer of 1.2 mm in thickness, the optimal reflection loss (RL) achieves -47 dB at 15.6 GHz, the absorption bandwidth is about 12.7 GHz ranging from 5.3 to 18 GHz, exceeding -20 dB, which covers 72.5% C-band (4.2-8.2 GHz) and whole X-band (8.2-12.4 GHz) and Ku-band (12.4-18 GHz). The enhance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se double-layer absorbers are mainly ascribed to the improvement in impedance matching ability and microwave multi-reflection largely resulting from the dipolar polarization,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exchange-coupling interaction, and small size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E12O19 Α-FE MICROFIBER double-layer absorb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