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 1
-
-
作者
景建生
刘子琦
罗鼎
孙建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黔南景区溶洞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中心
-
出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39,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61104)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606)
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黔教研合GZS字[2016]04号)。
-
文摘
为揭示沉积在洼地不同位置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内洼地底部、落水洞不同部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50 cm土壤剖面的土样,测定相关理化性质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为表层最高,呈表聚化现象;落水洞、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大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影响显著;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大于落水洞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洼地底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pH值的影响。
-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洼地
落水洞
喀斯特
土壤理化性质
-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pression
sinkhole
karst area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类型浅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9
- 2
-
-
作者
景建生
刘子琦
李渊
王进
罗鼎
蔡路路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
基金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2606)
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黔教研合GZS字[2016]0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61104)。
-
文摘
【目的】揭示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类型浅层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差异性,分析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给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灌溉工作。【方法】以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荒地为研究对象,监测了地区降雨量和植被0~10、10~2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并计算了土壤储水量、滞后时间、补给速率、补给效率等指标。【结果】①4种植被浅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降雨一致,6、8、9月为二者的峰值期;浅层土壤含水率为火龙果地最高,而后依次为荒地、金银花地、花椒地;火龙果地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荒地最大。②植被土壤含水率对小雨量降雨事件的响应较小,仅火龙果地增长11.97%;随降雨量级增大,土壤含水率增长率为火龙果地(7.89%~17.94%),其次为金银花地(0~45.09%)、荒地(0~59.86%)、花椒地(0~126.95%);火龙果地浅层土壤含水率增长率在大雨事件中最小,其他3种样地均为小雨量时增长率小,大雨量时增长率大。③不同植被浅层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时间有显著差异,大雨量条件下响应快于小、中雨量,0~10 cm土层优于10~25 cm土层;平均滞后时间为荒地0.3 h、火龙果地0.5 h、花椒地0.9 h、金银花地3.0 h;补给效率为火龙果地(64.87%)>荒地(38.16%)>花椒地(31.94%)>金银花地(29.23%)。【结论】丰水期,对火龙果地适当减少人为灌溉,增加地表覆盖以减轻水土流失;对金银花地、花椒地可采取相应保墒措施提高土壤对降雨的利用效率且在雨量较小时增加灌溉,提高入渗量。
-
关键词
石漠化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降雨
-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vegetation types
soil moisture
rainfall
-
分类号
S715.3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9
- 3
-
-
作者
蔡路路
刘子琦
李渊
余逍
景建生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5,共7页
-
基金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山地旅游产业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26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漠化地区二元水文结构水土—养分流失机制研究”(41761104)
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
文摘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 s)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准确了解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水文过程、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K s的影响,测定了0—50 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并对K s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K s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特征,且在10—20 cm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平均K s介于6.41~7.37 m/d,由大到小依次为花椒地>金银花地>荒地>玉米地,其中花椒地显著高于玉米地(p<0.05)。土壤理化性质对K s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均与K s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非毛管孔隙度是影响该区K s最重要的土壤因子。研究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文过程,为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及生态服务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非毛管孔隙度
土地利用方式
喀斯特地区
-
Keywords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non-capillary porosity
land use type
karst area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