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西南地区节水抗旱稻适生区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刘小刚 普嘉鹏 +3 位作者 韩焕豪 李加念 李娜 崔宁博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8-626,652,共10页
节水抗旱稻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西南地区是节水抗旱稻的主要推广地区之一,气候变化会显著改变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水资源和热量资源,从而对适生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准则决策(MCDM)... 节水抗旱稻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西南地区是节水抗旱稻的主要推广地区之一,气候变化会显著改变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水资源和热量资源,从而对适生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准则决策(MCDM)模型(BCM-GIS),考虑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对节水抗旱稻种植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当前(2000—2019年)和未来(2020—2099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RCP4.5和RCP8.5)中国西南地区节水抗旱稻适生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BCM-GIS模型预测精度较高,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884,表明其适用于节水抗旱稻适生区分析。年降雨量、生育期内大于等于10℃积温、坡度和土壤质地对节水抗旱稻的适宜种植分布有显著影响。当前节水抗旱稻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文山、曲靖,贵州黔西、安顺、黔南、铜仁、黔东南,四川成都、内江、自贡、达州、广安和重庆中西部等地区,占西南地区耕地面积的20.82%,约3.279×10^(4) km^(2)。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西南地区耕地面积的43.83%和35.24%,约为6.903×10^(4) km^(2)和5.551×10^(4) km^(2)。在未来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20—2099年节水抗旱稻的高适生区面积显著增加,并呈向北移动趋势,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则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节水抗旱稻种植和推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 适生区 气候变化 BCM-GIS模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