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时雅滨 许晓娟 +5 位作者 贾启华 高丹 田明 孙丽 宋广凤 张学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3,18,共4页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薄膜材料制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在分子水平控制成膜材料的层数、厚度及其结构。介绍了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医药领域、医用材料领域、食品领域、纺织行业、传感器、阻...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薄膜材料制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在分子水平控制成膜材料的层数、厚度及其结构。介绍了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医药领域、医用材料领域、食品领域、纺织行业、传感器、阻燃材料领域、超疏水材料和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层层自组装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层自组装 功能高分子材料 薄膜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辣椒红色素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学彬 田志聪 +4 位作者 刘璐 程士奇 高丹 刘增博 时雅滨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56,共4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法U 6(64)试验结合的方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辣椒红色素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温度、压力、萃取时间、颗粒度对辣椒红色素收率的影响,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选择萃取工艺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法U 6(64)试验结合的方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辣椒红色素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温度、压力、萃取时间、颗粒度对辣椒红色素收率的影响,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选择萃取工艺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辣椒红色素的最优条件为萃取温度32℃、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时间3.5 h、颗粒度50目。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辣椒红色素收率为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红色素 超临界CO2萃取 均匀设计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玉米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贾启华 时雅滨 +1 位作者 许晓娟 孙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37,共4页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玉米芯是制备吸附剂的理想材料,对各类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玉米芯的改性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玉米芯对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无机氮、无染料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明...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玉米芯是制备吸附剂的理想材料,对各类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玉米芯的改性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玉米芯对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无机氮、无染料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明确了玉米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 改性 吸附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水热稳定性MoNi/MgAl_(2)O_(4)加氢脱氧催化剂的制备 被引量:1
4
作者 时雅滨 田明 +4 位作者 赵丽洁 张华博 胡冉惠 任亮亮 高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4-1151,共8页
为了制备高水热稳定性MoNi/MgAl_(2)O_(4)加氢脱氧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镁铝尖晶石,并以之为载体负载活性组分Ni和Mo,然后使用体积分数20%小桐子油的正辛烷溶液作为原料在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采用XR... 为了制备高水热稳定性MoNi/MgAl_(2)O_(4)加氢脱氧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镁铝尖晶石,并以之为载体负载活性组分Ni和Mo,然后使用体积分数20%小桐子油的正辛烷溶液作为原料在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采用XRD、N_(2)吸附-脱附和SEM对载体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pH值和(Mg+Al)/CA摩尔比对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Al)/CA摩尔比1.0,pH值1,焙烧温度800℃时催化剂MoNi/MgAl_(2)O_(4)的加氢脱氧活性最高,与催化剂MoNi/γ-Al_(2)O_(3)相比催化剂MoNi/MgAl_(2)O_(4)具有更加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尖晶石 溶胶-凝胶法 MoNi/MgAl_(2)O_(4) 加氢脱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基钯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5
作者 许晓娟 贾启华 +1 位作者 高丹 时雅滨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71-274,280,共5页
以金刚石为基体,经真空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金刚石@氧化石墨烯(D@GO)中间体,利用NaBH4还原Pd^2+生成钯纳米颗粒静电吸附于中间体后制备了金刚石@氧化石墨烯@钯纳米颗粒(D@GO@PdNPs)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表... 以金刚石为基体,经真空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金刚石@氧化石墨烯(D@GO)中间体,利用NaBH4还原Pd^2+生成钯纳米颗粒静电吸附于中间体后制备了金刚石@氧化石墨烯@钯纳米颗粒(D@GO@PdNPs)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形貌结构、化学成分、分散度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D@GO复合材料中的介孔结构成功地防止了钯纳米颗粒子的团聚,单晶钯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含有立方金刚石成分的GO片层结构上,当温度达到600℃时复合材料质量仍保持在72.5%。将合成的D@GO@PdNPs复合材料对硝基化合物进行催化实验,发现对4-硝基苯酚(4-NP)和2-硝基苯胺(2-NA)具有较高的催化效果,在连续8个催化循环后,催化4-NP的转化率仍然约95%,并且催化2-NA的转化率仍然约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mers法 金刚石@氧化石墨烯@钯纳米颗粒 钯单晶 硝基化合物 催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印迹树脂对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明 时雅滨 +2 位作者 王明友 郝永超 赵丽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91-1396,共6页
研究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支撑体,Cu^(2+)为模版离子,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成功制得Cu^(2+)印迹树脂,并应用于水中Cu^(2+)的吸附。在吸附溶液pH值为5.5,温度为25℃时,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量达8... 研究利用离子印迹技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支撑体,Cu^(2+)为模版离子,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成功制得Cu^(2+)印迹树脂,并应用于水中Cu^(2+)的吸附。在吸附溶液pH值为5.5,温度为25℃时,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量达85.7mg·g^(-1),表现出对Cu^(2+)较好的吸附性能。印迹树脂对Cu^(2+)的吸附符合Lagergren准2级动力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吸附过程仅发生在表层,为单分子层吸附行为。当Cu^(2+)分别与Zn^(2+)、Pb^(2+)和Cd^(2+)共存时,印迹树脂能够选择性吸附Cu^(2+),其中吸附80min后Cu/Zn高达2.31。对印迹树脂经过4次洗脱后吸附容量不再降低,表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吸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迹 吸附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滕岳 李德月 +2 位作者 刘洋 张晨旭 时雅滨 《电子设计工程》 2022年第15期86-89,共4页
随着路面上的车辆越来越多,交通拥堵与行人闯红灯问题突出,因此进行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该系统包含交通灯设计、行人闯红灯警示、车流量检测三部分。交通灯系统以STC89C52为核心,完成了四路交通灯设计,能够实现自设定倒计... 随着路面上的车辆越来越多,交通拥堵与行人闯红灯问题突出,因此进行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该系统包含交通灯设计、行人闯红灯警示、车流量检测三部分。交通灯系统以STC89C52为核心,完成了四路交通灯设计,能够实现自设定倒计时,点阵显示红绿黄灯;行人闯红灯警示系统以STM32为核心,在红灯时能够实现对违反交通的行人进行报警提醒、自动拍照存储;车流量检测系统,利用红外光电开关检测红灯时车流量信息,进而控制交通灯的时间,防止交通堵塞。经测试,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运转正常,交通灯模块、行人闯红灯报警模块、车流量检测模块能够协同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闯红灯 车流量 STM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丹 贾启华 时雅滨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2年第1期88-90,共3页
絮凝剂在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从絮凝剂类型、絮凝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污水处理中絮凝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热点,指出了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今后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向和研究重点。希... 絮凝剂在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从絮凝剂类型、絮凝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污水处理中絮凝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热点,指出了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今后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向和研究重点。希望文章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絮凝剂 絮凝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