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与射频腔内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30
1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5 位作者 罗开元 时德 何晓明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73-174,共2页
2004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激光腔内闭合与射频腔内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 腿静脉曲张 激光手术 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x和HIF-1α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杨镛 段志泉 +3 位作者 辛世杰 陈翠菊 罗开元 时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同源盒基因(gax)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产物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blot)分别检测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及癌旁肝组织中gax和HIF1α的mRNA以及蛋白质表... 目的探讨同源盒基因(gax)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产物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blot)分别检测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及癌旁肝组织中gax和HIF1α的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肝癌组织中HIF1αmRNA(118.1±33.2)及蛋白表达(10.86±2.76)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42.7±10.5与3.52±1.53,P均<0.05);肝癌组织中gaxmRNA表达(39.5±13.8)及其蛋白表达(4.10±1.26)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结论gax和HIF1α基因是调控肝癌组织血管生长的重要基因之一,与gax表达下调及HIF1α表达下调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 同源盒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罗顺社 时德 +1 位作者 张存善 代俭科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5,共2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组合及沉积层序研究认为,研究区克孜苏胡木组为一典型的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可划分出滨外陆棚、障壁岛和潮坪3个亚相;障壁岛海滩体系在研究区发育近滨、前滨...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震旦统克孜苏胡木组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组合及沉积层序研究认为,研究区克孜苏胡木组为一典型的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可划分出滨外陆棚、障壁岛和潮坪3个亚相;障壁岛海滩体系在研究区发育近滨、前滨微相而后滨砂丘不发育;潮坪沉积体系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个微相;沉积演化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其属海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震旦系 克孜苏胡木组 沉积环境 潮坪 障壁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申格效应与钢管拉伸性能检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柳淑芳 时德 +1 位作者 李默 吴国罡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7-48,共2页
在钢板卷成钢管的过程中 ,管体外层受拉 ,内层受压 ,产生少量塑性变形。而在钢管上取样做管体横向拉伸试验时 ,要将试样压平 ,此时管体外层受压 ,内层受拉 ,反向产生塑性变形 ,即产生包申格效应 ,使试样屈服强度降低。鉴于此 ,讨论了包... 在钢板卷成钢管的过程中 ,管体外层受拉 ,内层受压 ,产生少量塑性变形。而在钢管上取样做管体横向拉伸试验时 ,要将试样压平 ,此时管体外层受压 ,内层受拉 ,反向产生塑性变形 ,即产生包申格效应 ,使试样屈服强度降低。鉴于此 ,讨论了包伸格效应对钢管屈服强度的影响 ,并提出关于钢管屈服强度测定方法的两点建议。在大批量的大直径、高强度、高压力长输管线钢管制造过程中 ,通常要求对钢管做静水压爆破试验 ,采用此试验方法测定管体屈服强度 ,从可靠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考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 屈服强度 包申格效应 压平 塑性变形 拉伸性能 拉伸试验 管体 外层 内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杆涡动引起的套管磨损解析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余磊 张来斌 +1 位作者 樊建春 时德 《钻采工艺》 CAS 2004年第4期66-69,共4页
深井、超深井中严重的钻杆涡动是导致套管和钻杆磨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对由此引起的套管磨损还缺乏有效的计算方法。基于钻杆涡动特性 ,初步引入了钻杆公转率的概念 ,结合磨损的数值计算方法 ,建立了钻杆公转情况下套管磨损的计算模型 ... 深井、超深井中严重的钻杆涡动是导致套管和钻杆磨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对由此引起的套管磨损还缺乏有效的计算方法。基于钻杆涡动特性 ,初步引入了钻杆公转率的概念 ,结合磨损的数值计算方法 ,建立了钻杆公转情况下套管磨损的计算模型 ,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现场工作人员推荐公转率的方法计算出的钻杆磨损与实际磨损比较吻合 ,可采用该计算方法对套管磨损进行合理估算 ,有效预测和防止井下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 钻杆 Archard模型 计算方法 井眼 井壁 线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加^(32)P-GMS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杜伟 林世杰 +2 位作者 罗开元 时德 张庆丰 《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第5期351-352,共2页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加 32 磷—玻璃微球 (32 P- GMS)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 4 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2 3例 (A组 )采用 TACE加 32 P- GMS内放射进行治疗 ;另 2 5例 (B组 )为同期肝动...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加 32 磷—玻璃微球 (32 P- GMS)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 4 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2 3例 (A组 )采用 TACE加 32 P- GMS内放射进行治疗 ;另 2 5例 (B组 )为同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 ,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均数、肿瘤直径以及肿瘤转移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P>0 .0 5 )。最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累计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 3月观察 A组病灶缩小 >5 0 % 5例 ,缩小 <5 0 % 8例 ,有效率为5 6 .5 2 % (13/ 2 3) ,B组 2 8例中有效 9例 (36 % ) ,经 Ridit分析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6个月、12个月、2 4个月 A组生存率分别为 86 .96 %、4 7.83%、2 1.74 % ,而对照组分别为 5 2 %、16 %、0 .0 0 % (P<0 .0 5 )。结论  TACE加 32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E ^32P-GMS 治疗 中晚期肝癌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VD、VEGF、PCNA对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意义(附59例报告)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国凯 罗开元 +1 位作者 吴斌 时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血管密度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转染反义PDGF寡核苷酸和tPA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忠均 时德 +1 位作者 李德卫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5,338,共7页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自体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10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A组(对照组)、B组(PDGF-A... 目的:观察血管局部联合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反义寡核苷酸(AODN)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对自体移植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10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A组(对照组)、B组(PDGF-AODN转染组)、C组(tPA基因转染组)、D组(PDGF-AODN和tPA基因联合转染组)。将同一只兔的左、右髂外动脉(各1.0cm)对换移植,移植血管分别用PDGF-AODN和pBudCE4.1/tPA液浸泡,血管吻合口用上述液体浸泡过的缝线吻合。每组按实验终点(术后3d、1w、2w、4w和8w)分为5个亚组,术后各实验终点取移植血管标本,用于病理学检测、电镜观察、发色底物检测tPA活性实验3、H-TdR掺入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各时间点D组移植血管的内膜面积、管腔狭窄程度、3H-TdR掺入量和PD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A组(P<0.01),而且亦明显低于B和C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组和D组血管壁只见少量血小板附着,未见血栓形成,而A组和B组血管壁可见大量血小板附着,且有血栓形成。术后3d、1w、2w、4w时C组与D组的tPA基因表达产物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血管局部联合转染PDGF-AODN和tPA基因能有效抑制VSMC增殖,阻止内膜增生,防止移植血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类 反义/分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静脉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早期重建对平滑肌细胞转化态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镛 段志泉 +2 位作者 辛世杰 罗开元 时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在移植静脉重塑早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态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非基因转染组),于术后14d取出移植静脉,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电镜等检测并观察... 目的探讨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在移植静脉重塑早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态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非基因转染组),于术后14d取出移植静脉,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电镜等检测并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α)表达水平、肌-内皮连接结构、血管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HIF-Iα过表达,VEC增生显著,VSMC以收缩表型居多,肌-内皮连接结构重建显著(P均<0.01)。结论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是稳定移植静脉重塑早期VSMC转化态重要的组织结构和评估血管结构与功能良好重建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移植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内衬血管壁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鸥 王志刚 +1 位作者 乔正荣 时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4年第6期347-349,共3页
目的 :探讨在血管重建术后内衬明胶于受损血管壁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的效果 ,为进一步寻找能黏附于血管壁防止血管再狭窄的生物材料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建立兔股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 ,实验组内衬浓度为 30 %的明胶于损伤段动脉壁 ,分别于 ... 目的 :探讨在血管重建术后内衬明胶于受损血管壁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的效果 ,为进一步寻找能黏附于血管壁防止血管再狭窄的生物材料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建立兔股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 ,实验组内衬浓度为 30 %的明胶于损伤段动脉壁 ,分别于 2周和 4周采集标本 ,行图像分析及TUNEL原位标化 ,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对照组新生内膜明显比实验组新生内膜厚 ,而且细胞数也明显比实验组多。 2周及 4周对照组新生内膜面积 (NEA)分别为 (1 0 2±0 4 1)cm2 和 (1 4 6± 0 15 )cm2 实验组分别为 (0 6 7± 0 2 5 )cm2 和 (1 18± 0 36 )cm2 ,内中膜面积比 (NEA/MA) 2周及 4周对照组分别为 (0 5 4± 0 14 ) %和 (0 75± 0 10 ) % ,实验组分别为 (0 35± 0 0 5 ) %和 (0 6 2± 0 2 5 ) %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对照组 2周为 (13 6± 2 4 ) % ,4周为 (15 1± 2 1) % ,实验组 2周和 4周分别为 (18 2± 5 8) %和 (13 0± 1 5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缩窄 病理性 明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杨镛 段志泉 +7 位作者 罗开元 时德 辛世杰 杨国凯 李国剑 万嘉 何晓明 徐雄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S)继发皮肤溃疡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选择DVTS继发皮肤溃疡患者116例,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72例72条下肢(A组),非手术治疗44例44条下肢(B组)。于A组术后5、20、120和360 d(即B组入院后8、23d、...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S)继发皮肤溃疡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选择DVTS继发皮肤溃疡患者116例,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72例72条下肢(A组),非手术治疗44例44条下肢(B组)。于A组术后5、20、120和360 d(即B组入院后8、23d、出院后97、337 d)记录皮肤的感染率、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等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5 d A组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低于B组(P<0.05);术后20 d A组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较B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120 d A组溃疡愈合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360 d溃疡复发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DVTS继发皮肤溃疡效果良好,具有微创性、可操作性、可控制性等特点,可作为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溃疡 皮肤 外科手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联合VEGF内衬血管壁防止股动脉血管成形术后狭窄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蒋鸥 王志刚 +1 位作者 乔正荣 时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重建术后内衬明胶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损血管壁对防止血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建立兔股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实验组内衬浓度为30%的明胶及VEGF于损伤段动脉壁,分别于2周和4周采集标本,行图像分析及TUNEL原位杂交,比较实... 目的评价血管重建术后内衬明胶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损血管壁对防止血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建立兔股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实验组内衬浓度为30%的明胶及VEGF于损伤段动脉壁,分别于2周和4周采集标本,行图像分析及TUNEL原位杂交,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内膜面积(NEA)、内中膜面积比(NEA/MA)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较实验组新生内膜厚,而且细胞数也明显多。对照组NEA[2周及4周分别为(1.02±0.41)和(1.46±0.15)mm2]比实验组[分别为(0.57±0.15)和(1.18±0.36)mm2]大。NEA/MA对照组[2周及4周分别为(0.54±0.14)和(0.75±0.10)]也明显高于实验组[分别为(0.35±0.05)和(0.62±0.25)]。TUNEL阳性细胞率对照组2周为(13.6±2.4)%,4周为(15.1±2.1)%,治疗组分别为(18.2±5.8)%和(17.0±1.5)%。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器发达,肌丝较多,而实验组见较多的凋亡小体有髓样结构形成。结论提示明胶联合VEGF内衬血管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壁对血管再狭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狭窄 明胶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