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海兵 杨茹 +4 位作者 吴汉 尤翠翠 朱德泉 时强强 武立权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30-2237,共8页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_1)和干湿交替灌溉(W_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_1)和干湿交替灌溉(W_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态配比[硝态氮∶氨态氮=100∶0(N_1)、50∶50(N_2)和0∶100(N_3)]处理,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水分与氮素形态互作对水稻花期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W_2水分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光合生产能力、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W_1处理,其N素累积量略低于W_1处理。(2)在不同氮素形态之间,N_2处理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N_3和N_1处理,这主要是N_2处理加强了水稻物质转运以及光合生产能力,其中叶片含氮量和N素浓度提高可能是N_2处理呈现出高光合性能的重要原因。(3)氮素利用效率以N_1处理最高,随后依次分别为N_2和N_3处理。研究发现,土壤水分与氮素形态对促进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收获指数等形成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且W_2N_2处理的效应较其他处理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形态 水分管理 光合生理 氮素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丰产优质适宜施氮量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汉 张津 +5 位作者 时强强 何海兵 柯健 尤翠翠 朱德泉 武立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8,共9页
研究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丰产优质施氮量及综合效益,提出安徽沿江地区钵苗摆栽下适宜粳稻类型及施氮量。于2016-2017年连续2 a开展大田试验,以当地主栽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常规粳稻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0、195、255、315、... 研究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丰产优质施氮量及综合效益,提出安徽沿江地区钵苗摆栽下适宜粳稻类型及施氮量。于2016-2017年连续2 a开展大田试验,以当地主栽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常规粳稻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0、195、255、315、375 kg/hm^2共5个氮肥水平(分别用N0、N195、N255、N315、N375表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钵苗摆栽下不同类型粳稻产量、品质、相关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2 a均在N315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10.30~11.55 t/hm^2。常规粳稻镇稻18各施氮处理下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产量为7.43~8.91 t/hm^2。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增加了2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了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垩白率和垩白度整体有所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增高,不利于外观品质和食味的改善。甬优1540在N315处理下的整精米率与N375无差异,且在N315处理下的垩白度与N195无显著差异。另外,镇稻18在N195处理下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与其他氮肥处理无显著差异。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丰产优质施氮量为315 kg/hm^2,常规粳稻为195 kg/hm^2。在适氮水平下,钵苗摆栽甬优1540较镇稻18提高水稻产量22.9%~23.2%,整精米率2.15%~4.50%,蛋白质含量30.44%~37.41%,经济效益51.07%~53.33%,同时降低垩白度9.52%~13.73%。总的来说,在适宜氮肥水平下,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较常规粳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蛋白质 钵苗摆栽 籼粳杂交稻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