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火烧强度对中亚热带人工造林初期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时应贵
林伟盛
+4 位作者
胥超
刘小飞
陈仕东
熊德成
杨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094-8104,共11页
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火烧是一种清理采伐迹地的有效管理措施。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火烧刺激了土壤的碳排放,但对亚热带火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还缺乏了解。在中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采伐迹地上,设置高火烧强度(HF)、低火烧强度(LF)...
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火烧是一种清理采伐迹地的有效管理措施。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火烧刺激了土壤的碳排放,但对亚热带火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还缺乏了解。在中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采伐迹地上,设置高火烧强度(HF)、低火烧强度(LF)炼山造林处理,利用LI-8100对造林初期(2012年3月—2012年12月)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同时监测观测期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火烧强度对中亚热带造林初期土壤呼吸及排放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对照(CT)相比,土壤呼吸在火烧后2个月以内显著增加(P<0.05),HF和LF分别增加76.3%和55.3%;在火烧后2—5个月内三种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之后,火烧处理土壤呼吸显著低于CT(P<0.05),HF和LF分别降低40%和32.6%;在观测期间火烧处理没有导致土壤CO累计排放量的增加。(2)火烧处理下,仅HF处理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但拟合决定系数较低。(3)单次降水事件会导致火烧处理下土壤呼吸的增加,而对照无明显增加;但连续性降水事件中,降雨早期促进土壤呼吸,而后期呈现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火烧强度
人工林
土壤呼吸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亚热带13种树种幼苗叶片和细根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唐玉祥
王全成
+5 位作者
陈娟
时应贵
熊德成
胥超
陈仕东
杨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82-4891,共10页
植物叶片和细根输入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作用。以中亚热带13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幼苗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碳氮含量,淋溶产生的...
植物叶片和细根输入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作用。以中亚热带13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幼苗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碳氮含量,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之间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桂在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碳含量上最高,竹柏在叶片和0—1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观光木在1—2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花榈木和罗汉松在叶片的总氮含量上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木荚红豆和观光木分别在0—1 mm和1—2 mm细根的总氮含量上最高,冬青在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氮含量上最低。(2)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而罗汉松和和竹柏等罗汉松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花榈木和木荚红豆等红豆属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3)红外光谱显示,13种树种叶片和细根淋溶产生DOC的红外光谱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6个吸收峰和1个透射峰。浙江桂叶片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冬青叶片最低;红豆杉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木荚红豆0—1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丝栗栲1—2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研究表明在植物生物多样性较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和器官类型在调节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上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气候变化下树种分布、降雨强度与频率的改变,将强烈影响森林中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与组成,从而影响到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分循环。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树种的叶片与细根产生的DOC数量与组成结构上的差异,为完善和补充气候变化下亚热带常绿天然林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叶片
细根
可溶性有机碳
傅里叶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火烧强度对中亚热带人工造林初期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时应贵
林伟盛
胥超
刘小飞
陈仕东
熊德成
杨智杰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094-810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316706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130013)。
文摘
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火烧是一种清理采伐迹地的有效管理措施。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火烧刺激了土壤的碳排放,但对亚热带火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还缺乏了解。在中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采伐迹地上,设置高火烧强度(HF)、低火烧强度(LF)炼山造林处理,利用LI-8100对造林初期(2012年3月—2012年12月)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同时监测观测期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火烧强度对中亚热带造林初期土壤呼吸及排放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对照(CT)相比,土壤呼吸在火烧后2个月以内显著增加(P<0.05),HF和LF分别增加76.3%和55.3%;在火烧后2—5个月内三种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之后,火烧处理土壤呼吸显著低于CT(P<0.05),HF和LF分别降低40%和32.6%;在观测期间火烧处理没有导致土壤CO累计排放量的增加。(2)火烧处理下,仅HF处理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但拟合决定系数较低。(3)单次降水事件会导致火烧处理下土壤呼吸的增加,而对照无明显增加;但连续性降水事件中,降雨早期促进土壤呼吸,而后期呈现出抑制作用。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火烧强度
人工林
土壤呼吸
降水
Keywords
mid-subtropic
fire intensity
tree plantation
soil respiration
precipitation
分类号
S714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亚热带13种树种幼苗叶片和细根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唐玉祥
王全成
陈娟
时应贵
熊德成
胥超
陈仕东
杨智杰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站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82-489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930071)
国家973计划项目(2014CB954000)。
文摘
植物叶片和细根输入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作用。以中亚热带13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幼苗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碳氮含量,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之间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桂在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碳含量上最高,竹柏在叶片和0—1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观光木在1—2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花榈木和罗汉松在叶片的总氮含量上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木荚红豆和观光木分别在0—1 mm和1—2 mm细根的总氮含量上最高,冬青在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氮含量上最低。(2)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而罗汉松和和竹柏等罗汉松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花榈木和木荚红豆等红豆属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3)红外光谱显示,13种树种叶片和细根淋溶产生DOC的红外光谱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6个吸收峰和1个透射峰。浙江桂叶片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冬青叶片最低;红豆杉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木荚红豆0—1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丝栗栲1—2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研究表明在植物生物多样性较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和器官类型在调节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上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气候变化下树种分布、降雨强度与频率的改变,将强烈影响森林中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与组成,从而影响到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分循环。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树种的叶片与细根产生的DOC数量与组成结构上的差异,为完善和补充气候变化下亚热带常绿天然林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叶片
细根
可溶性有机碳
傅里叶红外光谱
Keywords
mid-subtropical forest
leaf
fine roo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分类号
S718.5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火烧强度对中亚热带人工造林初期土壤呼吸的影响
时应贵
林伟盛
胥超
刘小飞
陈仕东
熊德成
杨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亚热带13种树种幼苗叶片和细根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
唐玉祥
王全成
陈娟
时应贵
熊德成
胥超
陈仕东
杨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