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吸水材料对镉溶液的吸收性能及对土壤镉的去除效果
1
作者 金云飞 施维林 +1 位作者 仓龙 陈睿涵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以市场主流的吸水材料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吸水材料对镉溶液的吸收性能及对土壤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吸水材料对溶液的吸收量和对镉的吸收量存在明显差异,东洋纺明显高于其他材料,其对溶液的吸收量可达46.2~49.4 mL/g,对溶液中镉... 以市场主流的吸水材料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吸水材料对镉溶液的吸收性能及对土壤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吸水材料对溶液的吸收量和对镉的吸收量存在明显差异,东洋纺明显高于其他材料,其对溶液的吸收量可达46.2~49.4 mL/g,对溶液中镉的吸收量可达0.009~0.016 mmol/g;不同吸水材料对镉离子溶液的吸收要优于对络合态镉溶液的吸收。结合活化剂EDTA和GLDA,东洋纺对土壤镉的去除率(30.4%~48.7%)均高于针刺棉(27.6%~43.1%),且处理后土壤pH略有上升,而土壤电导率则先上升随后逐步下降至与土壤原始电导率持平,不会对土壤造成负面影响。综上,与其他吸水材料相比,东洋纺具有最优的镉溶液吸收性能和土壤镉去除能力,这为重金属原位活化–表面吸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材料 活化 土壤 减量化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铈对珍珠微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施维林 金叶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0,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铈对中国浙江诸暨三角帆蚌珍珠表面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珍珠表面微结构和光泽度与养殖液中稀土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当养殖液中不含稀土元素时,珍珠生长较缓慢,其表面主要由菱形和纺锤形文石...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铈对中国浙江诸暨三角帆蚌珍珠表面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珍珠表面微结构和光泽度与养殖液中稀土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当养殖液中不含稀土元素时,珍珠生长较缓慢,其表面主要由菱形和纺锤形文石层构成;当养殖液中添加1.0mg.L-1的稀土元素铈时,珍珠生长速度较快,珍珠表面微结构由菱形、纺锤形转变为结晶学上理想的正六边形文石晶片,说明适量的稀土元素能够促进珍珠的发育和生长,并能显著提高珍珠的表面光亮度;而当养殖液中稀土铈含量达1.5mg.L-1时,表面微结构又转变为圆形、椭圆形,珍珠粗糙度增加、光泽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 淡水养殖 稀土元素 扫描电子显微镜 文石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DNA模版自组装CdS纳米线(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施维林 马锡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5-877,共3页
近年来,由于具有双螺旋补偿结构,DNA分子作为智能模版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棒状或管状类的纳米结构。本文报道了应用DNA双螺旋模版将CdS纳米粒子自组装为CdS纳米线。制备的CdS纳米线由几根纳米线紧密缠绕在一起,也呈螺旋形结构,该结构在无... 近年来,由于具有双螺旋补偿结构,DNA分子作为智能模版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棒状或管状类的纳米结构。本文报道了应用DNA双螺旋模版将CdS纳米粒子自组装为CdS纳米线。制备的CdS纳米线由几根纳米线紧密缠绕在一起,也呈螺旋形结构,该结构在无机材料中是很少见的。该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归功于CdS纳米粒子和DNA分子间的强烈静电互作用,由于含自由基的CdS纳米粒子带负电荷,而氨基的DNA核酸根带正电荷。研究结果表明应用DNA模版制备纳米线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技术和方法。同时,DNA模版法也为从底上制备纳米级的材料和物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CdS纳米线 DNA模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材料及生物炭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与修复机理 被引量:43
4
作者 梁媛 李飞跃 +1 位作者 杨帆 施维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77-2383,共7页
选取含磷材料(PT)、牛粪生物炭(DM)和水稻秸秆生物炭(RS)实施Pb、Zn、Cd复合污染土壤化学稳定修复,进而评价修复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借助BCR连续提取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探讨可能存在的修复机理。经过56 d的化学稳定修复,修复材料... 选取含磷材料(PT)、牛粪生物炭(DM)和水稻秸秆生物炭(RS)实施Pb、Zn、Cd复合污染土壤化学稳定修复,进而评价修复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借助BCR连续提取法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探讨可能存在的修复机理。经过56 d的化学稳定修复,修复材料均能显著降低TCLP提取态Pb、Zn、Cd,修复效果均为:Pb>Zn>Cd。三种修复材料对Pb、Cd的修复效果为PT>DM>RS,对Zn的修复效果基本相同。PT处理使土壤TCLP提取态的Pb、Zn、Cd分别降低了77.6%、31.5%、27.9%;DM处理使TCLP提取态的Pb、Zn、Cd分别降低了56.0%、26.1%、10.0%;RS处理使TCLP提取态的Pb、Zn、Cd分别降低了35.8%,25.0%和4.4%。三种修复材料均可促进Pb、Cd从不稳定态向稳定状态转化。PT对Pb的固定机理主要是溶解-沉淀,XRD证明有Ca2Pb8(PO4)6(OH)2和Pb10(PO4)6(OH)2沉淀生成;DM固定Pb包括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等,XRD证明有Ca2Pb8(PO4)6(OH)2生成;RS固定Pb主要为吸附、离子交换。研究结果表明,含磷材料和牛粪生物炭可作为理想的土壤Pb、Zn、Cd的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生物炭 含磷材料 固定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Cd^(2+)污染对鲫鱼鳃、肝脏SOD、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金叶飞 施维林 +1 位作者 张信娣 吴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1,30,共7页
以鲫鱼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AS和Cd2+进行暴露实验,研究亚急性条件下,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SOD、Na+-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LAS、Cd2+处理条件下,随LAS、Cd2+质量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的SOD、N... 以鲫鱼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AS和Cd2+进行暴露实验,研究亚急性条件下,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SOD、Na+-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LAS、Cd2+处理条件下,随LAS、Cd2+质量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浓度-效应关系;复合处理下,污染物质量浓度的不同组合对鲫鱼鳃、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影响不同,其中当Cd2+质量浓度为0.4mg.L-1时,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均随LAS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复合组的SOD、Na+-K+-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相应质量浓度的单一Cd2+处理组(P<0.05);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组鲫鱼鳃SOD、Na+-K+-ATPase活性、肝脏SOD活性显著低于相应质量浓度的单一Cd2+、LAS处理组(P<0.05).在一定质量浓度的组合下,LAS与Cd2+复合污染在SOD、Na+-K+-ATPase水平上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复合污染 超氧化物歧化酶 Na+-K+-ATPase鲫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遗留场地复合型污染分层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许伟 施维林 +2 位作者 沈桢 张建荣 郑家传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2-330,共9页
以某典型有机物-重金属复合型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将土层划分为回填土(0 - 4.1 m)、粉质黏土(4.1 - 6.5 m)、粉土(6.5 - 8.5 m)和粉砂(8.5 - 13.8 m)等 4 层,运用 HERA 软件分别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推... 以某典型有机物-重金属复合型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将土层划分为回填土(0 - 4.1 m)、粉质黏土(4.1 - 6.5 m)、粉土(6.5 - 8.5 m)和粉砂(8.5 - 13.8 m)等 4 层,运用 HERA 软件分别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推算了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值及修复目标值,并以此划分修复范围和确定修复技术。结果表明,土壤中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苯和甲苯)和重金属(Cr(Ⅵ))污染,苯的最大致癌风险为 0.000 155,甲苯的最大非致癌危害商为 2.14;Cr(Ⅵ) 在下层土壤中不存在暴露途径危害人体健康,而仅在表层回填土中存在致癌和非致癌危害商(0.014 2 和 97.6);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苯、甲苯在各土层中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回填土层 0.434、708 mg/kg;粉质黏土层 0.807、2 460 mg/kg;粉土层 1.42、4 440 mg/kg;粉砂层 2.51、8 140 mg/kg;Cr(Ⅵ)仅在回填土层计算出修复目标值为 0.251 mg/kg。苯、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分层修复目标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大,Cr(Ⅵ) 等重金属修复目标值不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分层健康风险评估更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健康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污染 分层健康风险评估 HERA 修复目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Cd^(2+)复合污染对鲫鱼组织Cd蓄积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金叶飞 施维林 +1 位作者 任岗 韩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6,共7页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重金属Cd2+单独及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等部位的Cd蓄积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肌肉3部位...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重金属Cd2+单独及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等部位的Cd蓄积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肌肉3部位的Cd蓄积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各组织蓄积量顺序为:肝脏>鳃>肌肉;在LAS与Cd2+复合处理条件下,Cd在这3组织中的分布仍符合以上规律,但鲫鱼各组织对Cd的蓄积量发生改变,其中0.4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对Cd的蓄积(P<0.01);2.0 mg·L-1Cd2+与不同浓度的LAS复合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肌肉对Cd的蓄积(P<0.01);另外,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鳃对Cd的蓄积(P<0.01);其余各复合组与相应单一Cd2+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LAS与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的SOD、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鲫鱼肝脏SOD活性变化能更灵敏地反映污染物对鲫鱼的毒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 镉(CD) 复合污染 鲫鱼(Carassius auratus)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Cd^(2+)对泽蛙蝌蚪的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金叶飞 施维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2,共6页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重金属Cd2+及它们共存时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S、Cd2+对蝌蚪的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4.43、4.21mg/L.在单一毒性试验基础上,应用相加指数法按毒性单位1...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重金属Cd2+及它们共存时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S、Cd2+对蝌蚪的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4.43、4.21mg/L.在单一毒性试验基础上,应用相加指数法按毒性单位1∶1和浓度单位1∶1分别进行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LAS、Cd2+按毒性单位1∶1复合时,48、96h时的联合毒性作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LAS、Cd2+按浓度单位1∶1复合时,48h时表现为拮抗作用,96h时表现为协同作用.蝌蚪在亚急性浓度的LAS、Cd2+条件下暴露10d后,单一LAS、Cd2+对泽蛙蝌蚪肝脏的CAT、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LAS、Cd2+复合污染对蝌蚪肝脏CAT、SOD活性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蛙蝌蚪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镉离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铁活化过硫酸钠降解污染土壤中DDTs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文慧 朱长银 +2 位作者 施维林 方国东 周东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0-466,共7页
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S尽管已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稳定的结构,土壤中仍然残留大量的DDTs,亟需开发快速高效的DDTs降解技术。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微米尺寸具有纳米单元的铁粉(微纳铁,micro/nano-Fe~Ⅱ)活化过硫酸钠(sodium persu... 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S尽管已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稳定的结构,土壤中仍然残留大量的DDTs,亟需开发快速高效的DDTs降解技术。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微米尺寸具有纳米单元的铁粉(微纳铁,micro/nano-Fe~Ⅱ)活化过硫酸钠(sodium persulfate,PS)降解场地污染土壤中DDTs的效果,并考察了微纳铁负载量、过硫酸钠浓度、反应时间及氧化-洗脱耦合对DDTs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纳铁能有效活化Ps降解土壤中的DDTs,在Ps浓度为100mmol/L时,DDTs的降解率随着微纳铁负载量增加而增加,当微纳铁升高到44.8g/L时,p,p'-DDT和o,p'-DDT的降解率高达92.2%和95.1%。洗脱-氧化耦合实验中,3种表面活性剂Tween80、Brij35和SDBS,其中Brij35土壤洗脱液中DDTs的降解效率最高,微纳铁和Ps的摩尔比为4:1时,对DDTs有最佳的降解效果。以上研究结果为DDTs的去除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也为其他有机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一类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铁 活化 过硫酸盐 降解 DD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婷婷 王玉军 +2 位作者 周东美 施维林 党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11-1817,共7页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本文以Sb为典型有毒污染物,基于水稻根伸长实验研究了Sb(Ⅲ)和Sb(Ⅴ)两种形态的Sb对44种水稻的生态毒性,并选取两种对Sb敏感的和耐性的水稻品种,研究两种形态Sb的毒性机...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本文以Sb为典型有毒污染物,基于水稻根伸长实验研究了Sb(Ⅲ)和Sb(Ⅴ)两种形态的Sb对44种水稻的生态毒性,并选取两种对Sb敏感的和耐性的水稻品种,研究两种形态Sb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Sb(Ⅲ)对水稻根伸长的毒性显著大于Sb(Ⅴ),44种水稻的EC_(50,Sb())值范围是0.82~100.24 mg·L^(-1),EC_(50,Sb(Ⅴ))值的范围是13.34~766.78 mg·L^(-1)。受试的44个品种中,扬粳687对Sb(Ⅲ)较为敏感,其EC50值为0.82 mg·L^(-1),而徐旱1号对Sb(Ⅲ)较耐性,其EC50值为100.27 mg·L^(-1),两者相差122倍;深两优5183是Sb(Ⅴ)的敏感品种,其EC50值为13.34 mg·L^(-1),紫香米则是耐性品种,其EC50值为776.78 mg·L^(-1),两者相差58倍。分析了水稻根部的SOD酶和MDA含量,发现Sb胁迫下水稻根部的SOD酶活力增加,MDA含量增加,表明水稻根部受到了Sb的毒害,可能致毒机制是氧化胁迫。结果表明: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均有抑制作用,且Sb(Ⅲ)的抑制作用大于Sb(Ⅴ)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收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耐镉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吸附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秋悦 曹志强 +1 位作者 朱月芳 施维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5-620,共6页
从镉污染场地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耐镉细菌F7,经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 DNA同源性对比分析,鉴定菌株F7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最大耐Cd^(2+)浓度为50 mg/L。实验研究了Cd^(2+)初始浓度、pH及投菌量对菌株吸附Cd^(2+)的影响,利用FTIR探究... 从镉污染场地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耐镉细菌F7,经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 DNA同源性对比分析,鉴定菌株F7属于芽孢杆菌(Bacillus),最大耐Cd^(2+)浓度为50 mg/L。实验研究了Cd^(2+)初始浓度、pH及投菌量对菌株吸附Cd^(2+)的影响,利用FTIR探究菌株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菌株F7在Cd^(2+)初始浓度为1.0 mg/L、投菌量为1.0 g/L、pH为6.1时,对Cd^(2+)的吸附率达到93.9%;吸附符合Langum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为1.83 mg/g。对比分析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发现菌株F7表面的官能团羟基、胺基、烷基、蛋白酰胺Ⅱ带及磷酸基团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镉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吸附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还原条件下铁负载生物质炭固定三价砷的能力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晓东 杨敏 +2 位作者 吴松 施维林 周东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35-2742,共8页
为研究还原条件下铁负载生物质炭固定三价砷[As(Ⅲ)]的能力及其自身稳定性,首先探究了铁负载生物质炭介导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含As(Ⅲ)的水铁矿[As(Ⅲ)-FH]时对As(Ⅲ)的释放和固定能力;其次评估了铁还原菌的还原... 为研究还原条件下铁负载生物质炭固定三价砷[As(Ⅲ)]的能力及其自身稳定性,首先探究了铁负载生物质炭介导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含As(Ⅲ)的水铁矿[As(Ⅲ)-FH]时对As(Ⅲ)的释放和固定能力;其次评估了铁还原菌的还原作用对铁负载生物质炭固定As(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400~700℃制备的铁负载生物质炭在好氧条件下可以吸附0.94~1.63 mg·g^-1的As(Ⅲ)。在As(Ⅲ)-FH还原体系中,随着铁负载生物质炭制备温度的提升:0~400 h时,铁负载生物质炭加速S.oneidensis MR-1还原As(Ⅲ)-FH释放二价铁和As(Ⅲ)的能力也逐渐提升;在400~646 h,分别加速溶液中的Fe^2+沉淀生成蓝铁矿和菱铁矿,以及As(Ⅲ)的部分固定,在646 h时As(Ⅲ)的固定量为0.211~0.676 mg·g^-1。在铁负载生物质炭固定As(Ⅲ)稳定性评估体系中:铁还原菌的还原作用虽然会导致铁负载生物质炭中磁铁矿还原转化生成蓝铁矿和菱铁矿,但却可以在342 h内提升固定As(Ⅲ)的能力,达到2.16~2.29 mg·g^-1。因而在铁还原菌构建的还原生境中,铁负载生物质炭的As(Ⅲ)固定能力在342 h的短期内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在646 h的长时间培养条件下As(Ⅲ)的固定能力逐渐降低。通过构建简单的铁还原生境,评估了铁负载生物质炭在还原环境中固定As(Ⅲ)的潜能,为稻田土壤砷污染阻控材料的筛选提供了一种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负载生物质炭 氧化还原特性 三价砷 铁还原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铁-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对苋菜吸收累积菲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连舟 蔡月 +3 位作者 孙昭玥 蒲丽蓉 施维林 高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8-859,共12页
本文探究了纳米铁–生物质炭复合材料(nZVIBC)及其两种组成成分纳米零价铁(nZVI)和纳米生物质炭(nBC)添加到菲污染土壤后对土壤理化性质、苋菜生理功能以及菲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nZVIBC的添加使土壤总有机碳含... 本文探究了纳米铁–生物质炭复合材料(nZVIBC)及其两种组成成分纳米零价铁(nZVI)和纳米生物质炭(nBC)添加到菲污染土壤后对土壤理化性质、苋菜生理功能以及菲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nZVIBC的添加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为对照组的1.38倍,显著提高了土壤中菲的非解吸态占比(41.1%),显著降低苋菜根对土壤菲的生物富集系数(85.7%),抑制了土壤中菲的迁移能力;同时,nZVIBC的添加造成土壤中菲的残留量增至对照组的8.6倍,使苋菜地上和地下部分菲的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2.9%和37.9%;此外,nZVIBC添加造成苋菜地下部分Fe含量上升42.0%,Mn含量显著降低74.9%。由于Fe元素和菲含量增加而导致的氧化胁迫,苋菜生物量显著降低了55.8%,但生物膜并未受到严重损伤。研究结果表明,nZVI会对苋菜正常生理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带来不利影响,而nBC能够引起土壤有机质及菲含量形态的改变。nZVIBC作为多环芳烃(PAHs)污染修复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土壤PAHs的迁移转化,适合用于土壤有机污染的原位化学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可利用性 生态效应 迁移转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黏土对污染土壤中苋菜生理和吸收积累菲、芘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蒲丽蓉 蔡月 +2 位作者 王星皓 施维林 高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基于有机改性黏土具有廉价、高效吸附多环芳烃(PAHs)等特性,探究了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蒙脱土(TMSP-SMF)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蒙脱土(CTAB-SMF)对污染土壤中PAHs的固定效果,并考察了其施用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以... 基于有机改性黏土具有廉价、高效吸附多环芳烃(PAHs)等特性,探究了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蒙脱土(TMSP-SMF)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蒙脱土(CTAB-SMF)对污染土壤中PAHs的固定效果,并考察了其施用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以及植物吸收累积PAHs的影响。结果表明:TMSP-SMF和CTAB-SMF的施用未影响土壤的pH,但土壤的渗透性有所降低,同时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的相对丰度有所增加。此外,TMSP-SMF和CTAB-SMF可以有效地阻控污染土壤中苋菜对菲和芘的吸收。与污染控制处理相比,TMSP-SMF处理苋菜地上部菲和芘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0.1%±9.5%和13.9%±16.9%;根部分别降低了16.7%±6.6%和21.2%±13.3%;CTAB-SMF处理苋菜地上部菲和芘的含量分别降低了47.0%±8.7%和44.3%±7.0%,根部分别降低了59.1%±4.7%和60.0%±8.1%。可见,土壤中添加2.5%的TMSP-SMF或CTAB-SMF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植物对PAHs的累积,从而缓解了植物对PAHs累积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有机黏土CTAB-SMF比TMSP-SMF更适用于作为污染土壤中PAHs的固定修复材料,有望应用于PAHs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吸收积累 苋菜 有机黏土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免疫系统及其珍珠层研究进展
15
作者 葛耀 施维林 吴晓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6期8901-8904,共4页
为蚌病害的防治及培育出更优质的珍珠,根据近年来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及部分其他贝类的研究资料,综述了三角帆蚌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其珍珠层结构与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以后的研... 为蚌病害的防治及培育出更优质的珍珠,根据近年来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及部分其他贝类的研究资料,综述了三角帆蚌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其珍珠层结构与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免疫系统 珍珠层 基质蛋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