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1
作者 祁灵 施振生 +5 位作者 王红岩 周天琪 李贵中 赵萌 程辉 程自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7,共16页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矿物学方法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特征,矿物学方法则通过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识别源区位置及其搬运路径。目前,黑... 黑色页岩物源研究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矿物学方法等。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物搬运-沉积过程、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特征,矿物学方法则通过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识别源区位置及其搬运路径。目前,黑色页岩物源分析仅能指出潜在物源区性质,而源区具体位置、源区分布范围以及沉积物搬运路径尚未明确。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例,系统分析其物源特征:①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出活动性元素(Si,Al,Ca,Fe,Ba,Ta,Th和Zr)和不活动性元素(Ti,P,Na,Mn,Yb,Lu和Tm)。②源岩成分成熟度整体偏低,经历了低-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沉积分选作用和再循环作用对源岩元素特征影响微弱。③母岩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源区构造背景以碰撞环境为主,部分来源裂谷环境。④沉积物物源以黔中-雪峰古隆起为主,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次之。其中宜203井区、长宁地区、泸州地区以及川南东北地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黔中-雪峰隆起,威远地区的威207井附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物源分析中影响沉积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矿物组分含量分布的因素多,需结合稳定同位素、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多指标、多学科交叉研究,大数据分析手段才能全面了解黑色页岩的物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元素地球化学 黑色页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施振生 周天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0-928,共19页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细粒沉积的特征、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海相细粒沉积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受风力、异轻流、重力流和底流4大搬运营力作用,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类纹层,单一型、顺序型和交互型3类...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细粒沉积的特征、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进展。海相细粒沉积主要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受风力、异轻流、重力流和底流4大搬运营力作用,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2类纹层,单一型、顺序型和交互型3类纹层组(层系),块状层、递变层和交互层3类层(层组)。海相细粒沉积发育浊流沉积、底流沉积及远洋-半远洋沉积3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过渡类型。海相细粒沉积有机质存在高生产力和强保存2种富集模式,高生产力富集模式下黑色页岩主要通过“上升洋流”、“氧含量最低值区(OMZ)”和“近岸透光带缺氧(PZE)”模式形成高有机质富集,强保存富集模式下黑色页岩主要通过“受限盆地”、“改进的受限盆地”、“不规则底形”、“水洼扩张”、“海侵化变层”和“近岸海侵(TN)”模式形成高有机质富集。目前海相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相模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名词术语不规范、不同矿物成分成因不明确,以及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难以区分,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组成 搬运营力 层理 相模式 有机质富集 细粒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气页岩不同纹层及组合储集层特征差异性及其成因——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典型井为例 被引量:47
3
作者 施振生 董大忠 +2 位作者 王红岩 孙莎莎 武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840,共12页
基于薄片、氩离子抛光大片成像和纳米CT扫描等实验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典型井含气页岩不同纹层及组合储集层特征差异性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二者的单层厚度、物质组成、孔隙... 基于薄片、氩离子抛光大片成像和纳米CT扫描等实验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典型井含气页岩不同纹层及组合储集层特征差异性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发育泥纹层和粉砂纹层,二者的单层厚度、物质组成、孔隙类型及结构、面孔率和孔径分布均存在差异性。泥纹层单层厚约100μm,有机质含量大于15%,石英含量大于70%,有机孔占比和面孔率高,顺层缝发育,有机质和有机孔均相互连通构成网状。粉砂纹层单层厚约50μm,有机质含量为5%~15%,碳酸盐含量大于50%,无机孔占比高,顺层缝不发育,有机质和孔隙均相互不连通。泥纹层和粉砂纹层的形成可能与富硅生物的勃发有关,间歇期形成泥纹层,勃发期形成粉砂纹层。泥纹层和粉砂纹层可构成条带状粉砂、砂泥递变和砂泥薄互层3类纹层组合。条带状粉砂纹层组合的孔隙度和水平与垂直渗透率比值均最大,砂泥递变纹层组合次之,砂泥薄互层纹层组合最低,泥纹层与粉砂纹层含量比值造成水平与垂直渗透率比值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页岩 纹层 储集层特征 成因机制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巫溪2井龙马溪组含气页岩细粒沉积纹层特征 被引量:49
4
作者 施振生 邱振 +3 位作者 董大忠 卢斌 梁萍萍 张梦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基于多种分析测试资料,以四川盆地巫溪2井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确定其含气页岩纹层组成、结构、构造及纹层类型。巫溪2井志留系龙马溪组共发育富有机质、含有机质、黏土质和粉砂质4类纹层,形成2类纹层组和5类层。随深度变浅,4类纹层TOC... 基于多种分析测试资料,以四川盆地巫溪2井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确定其含气页岩纹层组成、结构、构造及纹层类型。巫溪2井志留系龙马溪组共发育富有机质、含有机质、黏土质和粉砂质4类纹层,形成2类纹层组和5类层。随深度变浅,4类纹层TOC值依次降低、黏土矿物含量增加、脆性矿物含量轻微降低,这与沉积时期陆源碎屑供给逐渐增加、古水动力增强、水体含氧量增加有关。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1—3小层以富有机质纹层、富有机质+含有机质纹层组及富有机质层为主,沉积期水体缺氧,古水动力弱,龙马溪组一段4小层富有机质纹层、含有机质纹层和黏土质纹层均发育,水体含氧量增加,古水动力增强,龙马溪组一段1—3小层为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甜点"井段及最佳钻井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 细粒沉积 含气页岩 纹层 巫溪2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岩心裂缝特征及其页岩气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施振生 赵圣贤 +5 位作者 赵群 孙莎莎 周天琪 程峰 施少军 武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7-1101,共15页
裂缝直接影响页岩储层特性和页岩气井单井测试产量。通过岩心和露头宏观裂缝描述、偏光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裂缝观察发现,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宏观裂缝和微裂缝发育,可划分为顺层缝和非顺层缝。宏观裂缝中,顺层缝主要... 裂缝直接影响页岩储层特性和页岩气井单井测试产量。通过岩心和露头宏观裂缝描述、偏光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裂缝观察发现,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宏观裂缝和微裂缝发育,可划分为顺层缝和非顺层缝。宏观裂缝中,顺层缝主要为页理缝和层间滑移缝,非顺层缝主要为斜交缝和垂直缝。微裂缝中,顺层缝主要为页理缝,非顺层主要为生烃增压缝、成岩收缩缝和溶蚀缝。含气页岩的裂缝以顺层缝为主,75%的宏观裂缝和87%的微裂缝均为顺层缝。裂缝密度和分布受埋深控制,埋深大于3500 m地区裂缝集中发育于龙一^(1(1-3))小层,而埋深小于3500 m地区裂缝集中发育于龙一^(1(1))小层。且随着埋深增加,宏观裂缝和微裂缝的密度均增大,部分井中埋深大于3500 m含气页岩井宏观裂缝密度是其他埋深小于3500 m同层含气页岩的10倍。页岩有机碳含量和层理类型也影响含气页岩的裂缝密度,高总有机碳含量的条带状粉砂型和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页岩裂缝密度最大。裂缝发育有利于优质页岩段形成,埋深小于3500 m地区优质页岩段主要发育于龙一^(1(1))小层;埋深大于3500 m地区优质页岩段发育于龙一^(1(1-3))小层,部分井龙一~2亚段底部由于成岩收缩缝发育,也成为优质页岩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宏观裂缝 含气页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6
作者 施振生 朱筱敏 +2 位作者 王贵文 钟大康 张新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2-35,39,共5页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caronichnus,Skolithos,Ophiomorpha和Taenidium等遗迹属 ,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 ;②Skolithos遗迹组合 ,由居住潜穴组成 ,常见遗迹属有Skolithos,Ophiomorpha ,Arenicolites,Thalassinoides和Cylindrichnus,代表了前滨或潮下带砂坪沉积环境 ;③Planolites Taenidium遗迹组合 ,以进食潜穴和居住潜穴为特征 ,主要组成分子有Taenidium ,Planolites,Palaeophycus,Skolithos,Arenicolites和Thalassinoides等遗迹属 ,指示了具有周期性风暴影响的过渡带沉积环境 ;④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 ,主要由觅食迹组成 ,其中以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遗迹属最为常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化石 沉积环境 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储层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施振生 朱筱敏 +1 位作者 张亚雄 金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4-800,共17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资源丰富,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共存,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时空分布和富集。随着天然气勘探不断深入,沉积储层研究不仅体现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且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建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资源丰富,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共存,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时空分布和富集。随着天然气勘探不断深入,沉积储层研究不仅体现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且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建立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确定了前陆盆地对称型和不完全对称型结构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模式。四川盆地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为海相沉积,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为陆相沉积,但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马鞍塘组主要发育礁滩相、潟湖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小塘子组主要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盆地周缘发育小型三角洲。川西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主要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须五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存在秦岭古陆、大巴山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古龙门山)、康滇古陆和江南(雪峰)古陆等5大物源区,不同物源区的物源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均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须二段-须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其他方向物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造成本地区砂岩原生孔隙度大幅度减小,Ⅱ期和Ⅲ期石英加大进一步减小原生孔隙,封闭的地下流体环境是储层保持致密化的又一原因。须家河组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微相、溶蚀作用,绿泥石衬边和裂缝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有利沉积微相。近年来,浅水三角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浅水三角洲、细粒沉积学及沉积机理、沉积过程模拟、细粒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海侵过程 细粒沉积 致密储层 沉积体系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含气页岩水平层理类型、成因及其页岩气意义——以川南地区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施振生 赵圣贤 +5 位作者 周天琪 孙莎莎 袁渊 张成林 李博 祁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99-1514,共16页
页岩发育多种成因类型水平层理,不同类型水平层理渗透性存在差异。综合岩心观察、大薄片全直径成像和氩离子抛光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川南地区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发育递变型、砂-泥递变型、砂-泥互层型和书页型4种水平层理。... 页岩发育多种成因类型水平层理,不同类型水平层理渗透性存在差异。综合岩心观察、大薄片全直径成像和氩离子抛光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川南地区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发育递变型、砂-泥递变型、砂-泥互层型和书页型4种水平层理。递变型水平层理由多个粉砂层水平叠置而成,粉砂和泥混杂堆积,粒序发育。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中粉砂纹层和泥纹层水平互层,粉砂纹层呈颗粒支撑结构,整体正递变,其底部为突变界面,顶部与上覆泥纹层渐变接触。砂-泥互层型水平层理由粉砂纹层和泥纹层水平互层构成,层和纹层界面均突变接触,粒序不发育。书页型水平层理由极薄层状泥纹层构成,发育微弱的正粒序。4种水平层理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递变型和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均为相对低能的泥质浊流成因,递变型水平层理形成的水动力更弱;砂-泥互层型水平层理为陆棚相等深流成因;书页型水平层理为远洋悬浮沉降成因。水平层理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渗透性。书页型水平层理页岩富含有机质和有机孔,页岩渗透性最好;砂-泥互层型水平层理页岩颗粒分选性较好,页岩渗透性次之;递变型和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页岩颗粒分选性差、有机质含量低,渗透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远洋沉积 等深流沉积 水平层理 五峰组-龙马溪组 古生界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Macaronichnus遗迹组构的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施振生 胡斌 +1 位作者 齐永安 张国成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98-100,共3页
简要论述了Macaronichnus遗迹属的基本特征及包含它的两种遗迹组构的组成与古环境意义 .其中海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Ophiomorpha遗迹组构大多产于与潮汐作用有关的临滨环境 ,而陆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Monocraterion遗迹组构则... 简要论述了Macaronichnus遗迹属的基本特征及包含它的两种遗迹组构的组成与古环境意义 .其中海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Ophiomorpha遗迹组构大多产于与潮汐作用有关的临滨环境 ,而陆相沉积中的Macaronichnus Monocraterion遗迹组构则形成于河流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上部环境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学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通心粉管迹 第三系 潮汐作用 Macaronichnus遗迹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开发进展、潜力及前景 被引量:384
10
作者 邹才能 赵群 +4 位作者 丛连铸 王红岩 施振生 武瑾 潘松圻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中国作为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持续快速推进,在埋深3 500 m以浅的海相页岩区已经建成200×10^8 m^3的页岩气年产规模。未来全国埋深3 500 m以浅页岩气能否继续稳产上产、埋深超过3 500 m的深层页岩气的... 中国作为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国,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持续快速推进,在埋深3 500 m以浅的海相页岩区已经建成200×10^8 m^3的页岩气年产规模。未来全国埋深3 500 m以浅页岩气能否继续稳产上产、埋深超过3 500 m的深层页岩气的开发潜力如何,既是评价和判断未来中国页岩气资源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等的前提,也是决定能否在川渝地区建成"天然气大庆"的关键。为此,通过总结中国页岩气理论认识和工程技术发展成果,分析页岩气资源的开发潜力,预判了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页岩气理论体系方面,明确了海相深水陆棚笔石黑色页岩形成条件及页岩气富集机理,建立了"甜点区"和"甜点段"地质理论,初步构建基于"人造气藏"的页岩气开发理论,建立了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深层优质页岩厚度大、保存条件好、发育微裂缝与超压的页岩气富集高产模式;②在页岩气工程技术方面,水平井多段压裂等关键工程技术实现了跨代发展,支撑了中国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了页岩气年产100×10^8 m^3、其后又用2年时间实现了年产200×10~8 m^3的历史性跨越;③在页岩气资源方面,明确了四川盆地中浅层海相页岩气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而深层海相页岩气则是未来产量增长的主体,以川南海相页岩为重点具备还可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超6×10^12 m^3的资源条件,可以支持页岩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结论认为,通过加快对于埋深3 500~4 000 m页岩气资源的开发,2025年全国页岩气年产量可以达到300×10^8 m^3;考虑到埋深4 000~4 500 m页岩气资源开发突破难度较大,2030年页岩气有望落实的年产量为350×10^8~400×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相页岩气 深层页岩气 非海相页岩气 四川盆地 “天然气大庆” 开发潜力 年产气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进展、挑战与前景 被引量:108
11
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9 位作者 管全中 蒋珊 张梦琪 张晨晨 王书彦 孙莎莎 于荣泽 刘德勋 彭平 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6,共10页
四川盆地黑色页岩层系多、页岩气资源丰富,是迄今为止中国主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盆地。为了给今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为对象,总结... 四川盆地黑色页岩层系多、页岩气资源丰富,是迄今为止中国主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盆地。为了给今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为对象,总结了其发展阶段与进展,明确了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梳理了制约页岩气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挑战,进而探讨了未来的勘探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深水陆棚相形成高富含有机质页岩且连续段厚度大、品质好,复背(向)斜宽缓区构造相对稳定是该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持续聚集的有利条件,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页理(纹理)、微裂缝发育是页岩气高产的重要因素,超压是页岩气高产的重要条件;(2)制约该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工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包括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相与沉积模式,页岩储层成岩过程与评价体系,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页岩气层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资源动用率低、不确定性大,3500 m以深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尚未突破。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气 勘探开发 进展 挑战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以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8
12
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11 位作者 孙莎莎 郭长敏 张晨晨 郭雯 管全中 张梦琪 蒋珊 张磊夫 马超 武瑾 李宁 昌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3-774,共12页
以长宁双河剖面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重点讨论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成因。针对目标层段,开展了203块大薄片、203块小薄片、110块TOC样品、110块X-衍射全岩和103块主微量样品... 以长宁双河剖面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重点讨论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成因。针对目标层段,开展了203块大薄片、203块小薄片、110块TOC样品、110块X-衍射全岩和103块主微量样品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微裂缝分为顺层缝和非顺层缝,顺层缝多为层面滑移缝、页理缝和构造雁列缝,非顺层缝主要为剪切缝和拉张缝。纵向上,龙马溪组SLM1段微裂缝密度最高,SLM2段至SLM5段微裂缝密度逐渐降低,五峰组微裂缝密度最低。微裂缝密度与黑色页岩硅质含量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负相关,黑色页岩颗粒越细微裂缝密度越大。微裂缝密度受控于生物成因硅含量,生物成因硅含量越高微裂缝密度越大,在应力作用下,微裂缝优先在细粒页岩的纹层界面处形成。区域性构造活动是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成岩收缩是页理缝形成的重要动力,生烃增压是微裂缝大量发育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有机质含量 纹层 岩性 黑色页岩 志留系龙马溪组 奥陶系五峰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源储特征与聚集机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50
13
作者 邱振 施振生 +7 位作者 董大忠 卢斌 张晨晨 周杰 王红岩 熊波 庞正炼 郭和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8-939,共12页
基于岩心观察、岩石样品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烃源岩样品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等方面的研究及储集岩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其埋藏及生烃史,分析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岩特征,探... 基于岩心观察、岩石样品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烃源岩样品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等方面的研究及储集岩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其埋藏及生烃史,分析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岩特征,探究其源储组合及致密油聚集机理。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总体上为Ⅰ型和Ⅱ型,TOC值平均为4.6%,整体上为优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可划分为页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3类。芦草沟组储集岩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特征,高压压汞与核磁共振实验表明:纳米级孔喉(孔喉半径主体为50-500 nm)是储集空间的主体。储集岩可划分为泥质粉(细)砂岩、白云质粉(细)砂岩和砂屑白云岩3类。芦草沟组具有纵向上"源储共生"、横向上连续分布的源储组合关系,且烃源岩持续生烃。综合分析认为:自晚侏罗世至今,芦草沟组烃源岩大规模持续生烃增压为致密油聚集提供持续动力和物质供应,保障了石油在致密储集层中持续有效地充注聚集,形成大规模致密油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聚集机理 烃源岩 储集岩 二叠系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评价及天然气成藏机理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杨威 谢增业 +2 位作者 金惠 施振生 谢武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15,共6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已进入大面积岩性气藏勘探的新阶段,为了给该区勘探部署以及储量评价提供地质依据,开展了砂体分布、储层展布及成因和成藏机理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和认识包括:①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四位一体(测井、野外露...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已进入大面积岩性气藏勘探的新阶段,为了给该区勘探部署以及储量评价提供地质依据,开展了砂体分布、储层展布及成因和成藏机理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和认识包括:①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四位一体(测井、野外露头、岩心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井震"结合,建立了全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认为6大物源体系形成6大三角洲砂体;②在格架范围内以体系域为单元研究地层、砂体的展布特征,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并分析不同类型砂体、相同砂体不同部位的储层特征及其发育的主控因素;③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划分储层类型,对研究区内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进行预测——加积式砂组中的高能河道为最高效的储层;④通过对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的解剖,针对须家河组低渗透砂岩气藏气水关系复杂、成藏机理复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地质模型和实验装置,开展了气水置换的成藏模拟试验,认为致密砂岩圈闭的充注为脉冲式充注,充注完成后在致密砂体和高孔渗砂体之间,存在多个含水滞留区带,而储层物性的相对差异是能否聚气的关键。该成果对于扩大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勘探接替区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成藏机理 砂体展布 储集层 层序地层学 圈闭 气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53
15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4 位作者 朱永刚 金惠 李跃纲 施振生 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8,共7页
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大量露头和岩心的观察分析及样品的分析化验,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物(屑)石灰岩、砂屑石灰岩、泥晶石灰岩和豹斑石灰岩;主要发育3种生物组合,即腕足类-藻类-有孔虫类组合、珊瑚组合和薄壳腕足类组合,它们... 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大量露头和岩心的观察分析及样品的分析化验,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物(屑)石灰岩、砂屑石灰岩、泥晶石灰岩和豹斑石灰岩;主要发育3种生物组合,即腕足类-藻类-有孔虫类组合、珊瑚组合和薄壳腕足类组合,它们分别是台地、斜坡和斜坡-盆地环境的产物。从大地构造背景、台地边缘滩特征、斜坡-盆地相特征及斜坡相与台地边缘相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相为斜坡相、台地边缘滩相和开阔台地相;其中,台地边缘滩相是栖霞组重要的储层,分布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地边缘滩相 镶边台地 沉积体系 栖霞组 中二叠统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黑色页岩优势岩相类型及成因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为例 被引量:38
16
作者 武瑾 王红岩 +7 位作者 施振生 王琦 赵群 董大忠 李树新 刘德勋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7-1149,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结果,综合利用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山2^(3)亚段页岩岩相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山2^(3)亚段发育低TOC黏土质页岩相(C-L)、... 基于岩心观察结果,综合利用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山2^(3)亚段页岩岩相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山2^(3)亚段发育低TOC黏土质页岩相(C-L)、低TOC硅质页岩相(S-L)、中TOC硅质页岩相(S-M)、中TOC混合质页岩相(M-M)、高TOC硅质页岩相(S-H)、高TOC黏土质页岩相(C-H)6种岩相。其中,S-H岩相为储集条件最优的岩相,S-M、M-M岩相次之。C-L、C-H岩相位于山_(2)^(3)亚段中上部,普遍发育于潮控三角洲相;S-L、S-M、S-H和M-M 4类岩相位于山2^(3)亚段下部,发育于潮控河口海湾相。S-H、S-M和M-M岩相以有机质孔缝和矿物粒间孔为主,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矿物溶蚀孔,孔隙结构整体优;C-L、S-L岩相发育矿物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缝及少量有机质微孔,孔隙结构较差;C-H岩相发育有机质微孔及少量黏土矿物层间孔缝,微孔孔隙结构优,中孔、宏孔孔隙结构差。优势岩相的形成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浅海海湾—潟湖沉积环境有利于Ⅱ_(2)型干酪根形成,易于产生大量蜂窝状有机质气泡孔,富生物成因硅有利于各类孔隙的保存,并增强了储集层的可压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优势岩相 储集层特征 二叠系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古地理演化及页岩沉积模式 被引量:35
17
作者 孙莎莎 芮昀 +6 位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拜文华 马超 张磊夫 武瑾 昌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7-1106,共20页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 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境、地化参数及测井特征,总结出陆棚、潮坪及三角洲3种沉积相、8种亚相以及相应的多种微相的划分方案。明确中、上扬子地区总体处于隆起围限的局限低能陆表浅海环境,其中页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为局限深水陆棚相。以年代地层"阶"为单位,"优势相"为方法和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钻井为控制点,有效推测各时期隆起边界变化情况,重建中、上扬子地区凯迪期、赫南特期、鲁丹期和埃隆期4个连续断代岩相古地理格局;以"阶"为标尺卡准各时期笔石页岩段厚度,明确各期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页岩分布规律。黑色页岩发育受控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格局3种因素。页岩厚度明显受控于隆-坳相间格局,沉积模式为"两隆夹一凹"型:页岩气富集区被"两隆"所夹持,位于"一凹"之中。靠近隆起区,笔石带发生不同程度缺失,不利于页岩气的开发,页岩气作业应尽量避开远离笔石页岩发育先天不足的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隆-坳相间 岩相古地理演化 页岩沉积模式 页岩气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被引量:29
18
作者 孙莎莎 董大忠 +5 位作者 李育聪 王红岩 施振生 黄世伟 昌燕 拜文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思路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烃、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思路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烃、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大安寨段具备形成大规模页岩油气成藏地质特征,提出3项成藏控制因素。大安寨段二亚段暗色页岩作为页岩油气的供烃源岩,油气显示丰富,页岩厚度在20~80 m,整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连续稳定,孔缝发育、物性好,处于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有区域性致密顶底板灰岩封闭的超压页岩油气藏。半深湖-深湖亚相、致密灰岩顶底板与高孔隙储层、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这3项因素共同控制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气的生成、储集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成藏控制因素 陆相页岩油气 大安寨段 自流井组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有利储层展布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2
19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7 位作者 金惠 谢增业 施振生 谢武仁 朱秋影 刘满仓 李德江 沈珏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点勘探接替层系,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弄清各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勘探潜力。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将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点勘探接替层系,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弄清各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勘探潜力。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将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以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全盆地须家河组沉积微相展布图,指出须家河组形成了6大三角洲砂体,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低位体系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而水进和高位体系域湖泊相沉积发育,砂体规模较小。综合考虑各砂体的分布面积、生烃强度、资源潜力、储层类别、勘探现状及顶面埋深等条件,对须家河组进行了勘探潜力综合评价,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①须二段应集中在广安—营山和蓬莱—金华2个砂体上;②须四段应集中在蓬莱—金华、安岳—合川2个砂体上;③须六段则应集中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蓬莱—金华、宜宾—观音场和古蔺—泸州砂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砂体展布 层序 储集层特征 成藏条件 生储盖组合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表海页岩沉积微相类型及微相分布模式——以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红岩 施振生 +4 位作者 孙莎莎 赵群 周天琪 程峰 拜文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64,共14页
针对黑色页岩纹层和层理难识别、粒度难测定、生物遗迹不发育等难题,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综合大薄片全尺度成像、氩离子抛光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和干酪根镜检等分析,揭示陆表海浑水沉积页岩的微相类型、... 针对黑色页岩纹层和层理难识别、粒度难测定、生物遗迹不发育等难题,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综合大薄片全尺度成像、氩离子抛光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和干酪根镜检等分析,揭示陆表海浑水沉积页岩的微相类型、特征及主要微相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陆表海浑水环境发育三角洲相、潮坪相和陆棚相,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潮间坪的钙质坪和黏土坪微相,浅水陆棚亚相的钙质陆棚和黏土质陆棚微相,深水陆棚亚相的深水斜坡、深水平原和深水洼地微相,重力流沉积亚相的漫溢沉积微相均发育黑色页岩;(2)由近源端向盆地方向,页岩中粉砂纹层减少、泥纹层增加,颗粒粒度由以粗粉砂为主转变为以细粒泥为主,硅质含量由20%左右增加至大于55%,钙质和黏土矿物含量由大于40%降至10%左右,有机质类型由Ⅱ2型转变为Ⅱ1型和Ⅰ型;(3)物源和古地形控制页岩沉积微相类型与分布,物源供给充分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黏土坪、黏土质陆棚、漫溢沉积等微相页岩,物源供给不足区发育钙质坪和钙质陆棚微相页岩,3级地形坡折将深水陆棚亚相页岩沉积区细分为深水斜坡、深水平原和深水洼地3种微相类型;(4)陆表海不同沉积微相页岩的形成与相对活跃的构造背景、温暖潮湿的古气候及快速上升的海平面密切相关,相对活跃的构造背景造成陆源碎屑供给增加,从而形成浑水细粒沉积,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快速上升的海平面有利于黑色页岩大面积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陆表海 深水陆棚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