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为中国第一大诗人姬旦正名──从《豳风》看周公诗境
- 1
-
-
作者
方正己
-
机构
吉林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1-97,共7页
-
文摘
为中国第一大诗人姬旦正名──从《豳风》看周公诗境方正己(吉林师范学院)中国第一大诗人为谁?看过文学史的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屈原也。其实,屈原充其量只能算作中国第二大诗人,比屈原早七百余年的周公姬旦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大诗人。文学史上风骚并传,如果说“骚”...
-
关键词
《七月》
周公东征
《东山》
大诗人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农作物
奴隶主
政治家
寓言诗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动态美感的生命特征
- 2
-
-
作者
方正己
-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8年第3期62-65,共4页
-
文摘
自柏拉图以来的中外美学家所沦证的美大都是静态美,或叫美的静态。如柏氏《大希庇阿斯篇》所说,“美本身”无论加在什么事物上,那事物就会成为美。“美本身”显然是天赋的,固定的,静态的。亚里士多德在《美学》中说:“一个美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应有一定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亚氏这“一定的”事物,只是个定型化的审美客体,当然也是静态的。自两位大师分别成为唯心、唯物两派的领班以来,普罗丁的美是完善说,狄德罗的美是关系说,叔本华的美是意志的暂时休歇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体察的大都是客体的静态,或心灵的静态。特别是莱辛更断然指出美的根源在静穆。一般说来客体的静态便于观察,主体人也须进入静穆的欣赏态式,审美才能获取清晰意象。但这只是宏观上的主客体暂时对应的静态。由于美学在知识学科群中姗姗来迟,人们一时还来不及作微观探讨。但是美感毕竟是流动的,因为美感是流驶着的生命的录放磁带。生命在瞬息万变中运演,而且永不停息,美感也便永恒地飞翔着它的双翼。
-
关键词
生命特征
“美本身”
静态
大希庇阿斯篇
车尔尼雪夫斯基
亚里士多德
审美客体
柏拉图
美学
叔本华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美的本质是人
- 3
-
-
作者
方正己
-
机构
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7年第3期61-63,共3页
-
文摘
一、美学就其根本来说是人学。研究人的生理机制这一唯物的根本,不能说是唯心主义。 蔡仪同志在《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美既然有美的规律,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就在它的美的规律。必须了解规律是客观的,美的规律也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即是不以人的意识或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美的规律并不是因人类社会而有的,也不会是因没有人类社会而没有的。”并说这是按列宁的客观真理导出的结论。
-
关键词
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
蔡仪
人的生理
人类社会
物美
美丑
美的事物
审美经验
客观真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耜”、“犁”考辨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方正己
-
机构
吉林北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107-109,共3页
-
文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考察古代农业 ,首先要接触到的便是农业生产工具。耒耜是最古老的生产工具 ,它类似于现在的锹。耒耜可以用作耕地翻土 ,但上古时用于耕种的工具绝不是类似于锹之类的耒耜 ,而是用牲畜拉的木犁。只有使用木犁 ,才能进行大面积的耕作 ,史书上的许多记载才能得以解释。所以耜和犁都是中国古代农具 ,但作用不一 ,耜主挖 ,犁主趟 。
-
关键词
中国
来耜
木犁
农具
-
分类号
K875.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