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建光【书法作品】
1
作者 方建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374-377,共4页
关键词 方建光 书法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建光作品选
2
作者 方建光 《书画世界》 2000年第12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作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107
3
作者 方建光 匡世焕 +10 位作者 孙慧玲 孙耀 周诗赉 宋云利 崔毅 赵俊 杨琴芳 李锋 张爱君 王兴章 汤庭耀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8-31,共14页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量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滤食性附着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当栉孔扇贝壳高为3~4cm时,其养殖总容量为110亿粒左右,单位面积养殖...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量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滤食性附着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当栉孔扇贝壳高为3~4cm时,其养殖总容量为110亿粒左右,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估算值为90粒/m2;当壳高为4~5cm时,其养殖总容量降为75亿粒,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估算值为60粒/m2;当壳高为5~6cm时,其养殖总容量仅为40亿粒,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为30粒/m2左右,是实际单位面积养殖密度的3/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栉孔扇贝 养殖容量 初级生产力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海带养殖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69
4
作者 方建光 孙慧玲 +9 位作者 匡世焕 孙耀 周诗赉 宋云利 崔毅 赵俊 杨琴芳 李锋 王兴章 汤庭耀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7-17,共11页
首次对桑沟湾的海带养殖容量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了无机氮作为估算桑沟湾海带养殖容量的关键因子,通过无机氮的供需平衡估算海带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海底沉积物中释放的无机氮为该湾无机氮的主要来源,而由海水交换所带入的无机氮次... 首次对桑沟湾的海带养殖容量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了无机氮作为估算桑沟湾海带养殖容量的关键因子,通过无机氮的供需平衡估算海带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海底沉积物中释放的无机氮为该湾无机氮的主要来源,而由海水交换所带入的无机氮次之。海带生长期间海水交换周期为39d,比80年代中期延长了近1倍。桑沟湾在海带生长期间由海水交换、陆地径流、动物排泄和海底沉积物中释放所进入该湾的无机氮总供应量为1228t;而浮游植物、附着藻类的总无机氮需求量为582t。能够支持海带生长的无机氮总量为646t。因此,桑沟湾海带淡干养殖容量为54000t,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为600kg/1500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无机氮 桑沟湾 养殖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海水养殖现状评估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22
5
作者 方建光 孙慧玲 +10 位作者 匡世焕 孙耀 周诗赉 宋云利 崔毅 赵俊 杨琴芳 李锋 张爱君 王兴章 汤庭耀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95-102,共8页
桑沟湾湾内外海带现养殖总水面为7500hm2,平均养殖量为900kg/1500m2左右,平均养殖容量约为600kg/1500m2,养殖量高于养殖平均容量约50%。该湾栉孔扇贝现养殖总量为20亿粒,平均养殖密度为50粒... 桑沟湾湾内外海带现养殖总水面为7500hm2,平均养殖量为900kg/1500m2左右,平均养殖容量约为600kg/1500m2,养殖量高于养殖平均容量约50%。该湾栉孔扇贝现养殖总量为20亿粒,平均养殖密度为50粒/m2。与养殖容量相比,壳高3~4cm的栉孔扇贝的养殖密度尚未达到其养殖容量,有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的潜力;壳高4~5cm的中等大小的栉孔扇贝的养殖密度已基本达到其养殖容量,应保持现养殖密度;壳高5~6cm的栉孔扇贝的养殖量已超过其养殖容量,应将其养殖密度减少40%左右。本文以理论养殖容量为依据,从养殖密度、海流、附着生物、养殖品种结构、养殖布局规划及最佳养殖水层等6个方面对该湾的养殖现状及养殖模式优化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容量 桑沟湾 海带 栉孔扇贝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与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被引量:47
6
作者 唐启升 方建光 +2 位作者 张继红 蒋增杰 刘红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质量下降,如个体较大、营养层次较高、重要的底层经济种类被个体较小、营养层次较低、中上层及经济价值低的种类所替代。研究分析表明,在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受控于多因素作用的控制机制,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并难以甄别和管理。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是应对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显著变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文内论述了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科学基础,介绍了在黄海桑沟湾构建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及其效果,评估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碳收支与生态服务功能。最后,在结语中指出:展望未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特别予以关注,需要得到更多基础研究的支持。除了进一步加强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和区域生态学研究,还需要加强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动力学过程研究,关注海洋酸化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及其应采取的适应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生态系统 多重压力胁迫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 适应性管理对策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26
7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2 位作者 张继红 毛玉泽 王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1-305,共5页
对桑沟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Hg,As)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Hg含量分布特征... 对桑沟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Hg,As)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Hg含量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西南向的湾底向东北向的湾外逐渐减少的趋势;Cd在湾中部含量最低,并向四周呈辐射状增高的趋势;As表现为从湾外向湾内递增的趋势;6种重金属中,以Cd的污染程度最大,平均污染系数为0.81,其余元素的富集均较低,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Zn、Pb、Cu、As、Hg。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Hg>Pb>Cu>Zn,对桑沟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危害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超伦 张永山 +3 位作者 孙松 吴玉霖 方建光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28属92种(含变种和型),主要由硅藻类(74种)和甲藻类(11种)组成。优势度指数分析显示,硅藻是...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28属92种(含变种和型),主要由硅藻类(74种)和甲藻类(11种)组成。优势度指数分析显示,硅藻是绝对优势种。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全湾平均变化范围在1.91~2.74之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及其水平分布格局的季节变化较大,细胞密度冬季最高(平均为188.4×104cells/m3),春季(平均为63.0×104cells/m3)和秋季(平均为11.7×104cells/m3)次之,夏季最低(平均为9.2×104cells/m3),冬、夏季数量中心在湾内近岸浅水区,春、秋季在位于海湾中部的贝藻养殖区。与历史资料对比显示,经过20多年的养殖活动,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下降、优势种发生演变,湾内海水养殖品种、数量以及养殖模式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及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细胞密度 海水养殖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和饵料密度对栉孔扇贝稚贝滤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杜美荣 方建光 +4 位作者 葛长字 毛玉泽 于守团 燕敬平 李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78,共5页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恒定温度(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ml)、不同盐度(20、25、30和35)和恒定温度(24℃±0.5℃)、盐度30、不同饵料密度梯度(3.0×104、4.5×104和6.0×104cell/ml)对栉孔扇贝稚贝(壳长...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恒定温度(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ml)、不同盐度(20、25、30和35)和恒定温度(24℃±0.5℃)、盐度30、不同饵料密度梯度(3.0×104、4.5×104和6.0×104cell/ml)对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mm)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S)开始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30之间存在最大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与盐度(S)间的相关关系为FRS=-30.893S2+1691.5S-19610(r=0.847,以整体干重计算)或FRS=-0.022S2+1.2236S-14.522(r=0.928,以个体数量计),通过公式推算在盐度27.8时FRS达到最大值,为3.54L/g.dw.h(2.49×10-3L/h.ind);投饵密度(Q)对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Q)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FRQ=-0.0693Q2+0.6484Q-1.0835(r=0.722),其变化趋势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推算金藻密度为4.7×104cell/ml时滤水率最大,为0.43×10-3L/h.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稚贝 滤水率 盐度 饵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营养盐时空分布及营养盐限制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继红 蒋增杰 +7 位作者 王巍 邹建 薛素艳 方建光 连岩 张新军 刘新杰 周颖敏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25,共10页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共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的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桑沟湾营养盐潜在的限制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共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的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桑沟湾营养盐潜在的限制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桑沟湾DIN、PO43-、Si含量及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DIN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PO43-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Si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季DIN和PO43-的含量低于理论上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阈值的站位分别占44%和39%;夏季PO43-的潜在限制性较强,浓度低于营养盐阈值的站位占68%,受PO43-潜在限制的几率达79%,DIN和Si分别为5%和0;秋、冬季Si可能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讨论了海水养殖、陆源输入及外海交换对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影响。目前,桑沟湾营养盐浓度基本属于国家一类、二类水质。但是,长期变化趋势显示DIN有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分布 季节变化 营养盐限制因子 海水养殖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栉孔扇贝钙化、呼吸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明亮 邹健 +4 位作者 方建光 张继红 杜美荣 李斌 任黎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4,共7页
通过"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钙化率和呼吸率,发现栉孔扇贝的钙化和呼吸活动受酸化影响显著,均随着酸化的加剧出现了明显下降。当pH降低到7.9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 通过"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钙化率和呼吸率,发现栉孔扇贝的钙化和呼吸活动受酸化影响显著,均随着酸化的加剧出现了明显下降。当pH降低到7.9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会下降33%左右;当pH降到7.3左右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趋近于0,栉孔扇贝无法产生贝壳,而此时栉孔扇贝碳呼吸率(RC)与耗氧率(RO)也分别下降了14%和11%。随着酸化的加剧,栉孔扇贝的能量代谢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栉孔扇贝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栉孔扇贝 钙化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扩增力的估算 被引量:26
12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唐望 张继红 任黎华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1,共5页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着植物生物量较小,年平均约为21.2g/m2,固碳贡献约30gC/m2.yr;作为菲律宾蛤仔增殖场,来自蛤仔的固碳贡献约63.15gC/m2.yr,此外,参照已有研究的数据,将来自草床捕获颗粒的碳贡献等计算在内,桑沟湾大叶藻床扩增固碳量为1180gC/m2.yr,总量达290MgC/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海草床 大叶藻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两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性状和贝壳珍珠质颜色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顾志峰 王嫣 +4 位作者 石耀华 方建光 王清印 毛玉泽 王爱民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6,共8页
在"珍珠贝育种规划(Pearl Oyster Breeding scheme,POBs)"中,马氏珠母贝的两个地理种群——印度养殖种群和三亚野生种群正在作为两个基础群(Basic population)建立专门化品系,通过杂交获得杂种优势,构建杂交配套系以培育优良... 在"珍珠贝育种规划(Pearl Oyster Breeding scheme,POBs)"中,马氏珠母贝的两个地理种群——印度养殖种群和三亚野生种群正在作为两个基础群(Basic population)建立专门化品系,通过杂交获得杂种优势,构建杂交配套系以培育优良品种。从形态上看,印度养殖种群体个体大,而三亚野生种群体个体小;三亚野生种群的壳宽系数为0.18,大于印度养殖种群的0.15,三亚野生种群的贝体外形较凸,而印度养殖种群的贝体外形扁平。三亚野生种群的壳重指数(25.30)大于印度养殖群体(18.80)。通过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分析,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颜色特征值——三刺激值和颜色参数;比较两个种群颜色参数Lab时表明,三亚野生种群贝壳珍珠质颜色的明度(L)大于印度养殖种群,色品比印度养殖种群更偏向绿色(-a)和黄色(b),印度养殖种群色品偏向蓝色和红色。两个种群间贝壳珍珠质的色差(ΔEab)为10.69,属于大色差,感觉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地理种群 形态性状 珍珠质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子岛养殖海域氮、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继红 王巍 +4 位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王诗欢 臧有才 薛素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6,共9页
根据2005年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獐子岛养殖海区的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特性,重点分析了7月营养盐、叶绿素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了与底播养殖的可能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 根据2005年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獐子岛养殖海区的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特性,重点分析了7月营养盐、叶绿素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了与底播养殖的可能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较均匀,仅在7月,表底层的氨氮浓度及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氮磷摩尔比和浮游植物生长的阈值分析,在该海区氮、磷营养盐限制呈季节性交替变化,7月磷限制的潜在性较大,3月和5月氮限制的潜在性较大。尽管目前的养殖生产活动并未对该海区的营养盐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或压力,但是,3、5和7月底层水的无机氮以氨氮为主以及贝类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叶绿素浓度较低的现象,可能与养殖活动有关,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营养盐结构 叶绿素 獐子岛 底播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7
15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扩散通量 被引量:15
16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3 位作者 毛玉泽 王巍 施慧雄 焦海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13-2419,共7页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34--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7~11.73、0.01~121.43、0.06~3.79μmol·L-1和0.42~4.16μmol·L-1;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34--P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4.00~219.51、4.02~1250.41、0.45~8.70μmol·L-1和3.41~41.87μmol·L-1;DIN和PO34--P的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0.73μmol·m-2·d-1和22.33μmol·m-2·d-1,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每年向养殖系统中输入的DIN和PO34--P量分别约为9.87t和0.32t,表明沉积物是南沙港养殖水域水体氮磷营养盐,尤其是DIN的重要的输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间隙水 氮磷 扩散通量 南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贝藻养殖区附着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齐占会 方建光 +4 位作者 张继红 毛玉泽 蒋增杰 刘红梅 李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77,共6页
从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悬挂试网和直接从海区采集栉孔扇贝养殖笼样品两种方法,对桑沟湾贝藻养殖区的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季节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沟湾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本实验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23种,玻璃海鞘、... 从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悬挂试网和直接从海区采集栉孔扇贝养殖笼样品两种方法,对桑沟湾贝藻养殖区的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季节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沟湾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本实验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23种,玻璃海鞘、柄海鞘和紫贻贝是群落中的优势种。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试网上附着生物湿重与温度变化相关,生物量为0.003~1.21kg/m2,其中2月和8月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值。栉孔扇贝养殖笼的附着生物生物量9月为1.94kg/笼,之后随温度下降而减少,10月为0.99kg/笼,之后又有所上升,11月份为1.03kg/笼。生物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优势种的演替引起的,随温度下降海鞘类逐渐消退,贻贝等成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生物 污损生物 季节演替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5 位作者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6,共6页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x1.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伞径 碟状体 稚蜇 幼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研究:Ⅱ生态环境模拟与生源要素循环 被引量:12
19
作者 史洁 魏皓 +2 位作者 赵亮 方建光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2,共7页
运用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了桑沟湾浮游植物和无机氮营养盐的年变化规律、水平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无机氮营养盐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养殖活动的季节性增大了二者的季节变化幅度;桑沟湾浮游植物和... 运用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了桑沟湾浮游植物和无机氮营养盐的年变化规律、水平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无机氮营养盐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养殖活动的季节性增大了二者的季节变化幅度;桑沟湾浮游植物和无机氮营养盐的分布受大面积海带和贝类养殖的影响;外海营养盐补充是桑沟湾内无机氮营养盐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海带 浮游植物 无机氮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子岛养殖水域叶绿素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3 位作者 蒋增杰 王巍 王诗欢 孙松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28,共7页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117.0 mgC/m^2·d,平均值为76.6±41.9 mg C/m^2·d。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温、营养盐数据得知,水温和溶解性无机氮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獐子岛 叶绿素 初级生产力 虾夷扇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