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秉文 卢颖瑜 +2 位作者 杨惠霞 方咏红 罗文惠 《现代医院》 2018年第12期1798-1802,共5页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是否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选取的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断绝经后骨折疏松的18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型糖尿病合并...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是否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选取的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断绝经后骨折疏松的18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型糖尿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92名作为研究组,将无合并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92名作为对照组。随访2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骨转换率指标(N-MID、TRAP、P1NP)、骨密度的差异,通过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2年新发骨折风险,以新发骨折为因变量,新发骨折距离随访时间为时间变量,以糖尿病分组为自变量,对年龄、绝经年限、既往骨折史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1)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两组在年龄、绝经年限、BMI、ALT、CRE、ALP、Ca、P、N-MID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的TRAP、P1NP、BMD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对研究组血糖水平与骨转换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无论校正与否,均呈负相关关系。校正年龄、绝经年限后,血糖水平和骨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糖尿病病程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经年龄和绝经年限校正后显著性消失。(3)研究组在2年的观察期中发生新发骨折12例(13. 0%),高于对照组(4例,4. 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32)。COX回归分析显示研究组的总新发骨折风险高于对照组(HR=1. 786~2. 160,P=0. 034~0. 045)。以研究组新发骨折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BMI、ALT、CRE、ALP、Ca、P、NMID、TRAP、P1NP、BMD为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显示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BMD三者的OR均大于1,P <0. 05,与新发骨折发生呈正相关,可作为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是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高危因素之一,2型糖尿病的骨折高风险可能和骨转换水平受抑制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转化指标,可能早期发现骨折的高危患者,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及早实现骨折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折 影响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21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凌萍 方咏红 +5 位作者 卲红 黄玉娟 唐永哲 张秀妮 肖泽锋 陈建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早期DR的目的。方法对282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眼科检查,抽血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检验;测量血压;体重指数检查;询问病... 目的通过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早期DR的目的。方法对282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眼科检查,抽血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检验;测量血压;体重指数检查;询问病程。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DR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相关性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DR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脂、尿微量蛋白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尿微量蛋白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R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应重视并加强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防治,降低DR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碘营养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黄秉文 卢颖瑜 +1 位作者 方咏红 王运林 《现代医院》 2016年第8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碘营状态,探讨碘营养对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组),采用酸消化砷-铈接触法检测尿碘,以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激素。另收集来医院体检的...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碘营状态,探讨碘营养对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组),采用酸消化砷-铈接触法检测尿碘,以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激素。另收集来医院体检的正常健康人200例设为对照组。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尿碘中位数为179.2μg/L,严重碘缺乏、中度碘缺乏、轻度碘缺乏、碘适量、碘超足量、碘过量的构成比分别为:0.6%(3/520)、8.1%(42/520)、12.9%(67/520)、46.0%(239/520)、21.3%(111/520)、11.2%(58/520),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尿碘中位数及尿碘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为4.2%,高于对照组(2.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低T_3综合症患病率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TPO抗体阳性、碘过量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碘营养总体在适宜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较高,2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过量碘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碘营养 甲状腺功能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测及激光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凌萍 方咏红 +2 位作者 黄慧君 晏世刚 罗文惠 《临床眼科杂志》 2004年第5期455-456,共2页
目的 通过分析 85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检测阳性率及激光治疗疗效 ,讨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对 85例 (170只眼 )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的检... 目的 通过分析 85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检测阳性率及激光治疗疗效 ,讨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对 85例 (170只眼 )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的检眼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对有适应证者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85例 (170只眼 )检眼镜下确诊率为 2 0 .5 % (35只眼 )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测确诊率为 2 2 .9% (39只眼 ) ,39只眼中 ,DR 期 2 3只眼 ,DR 期 5只眼 ,DR 期 6只眼 ,DR 期 3只眼 ,DR 期 2只眼。嘱 85例患者积极按照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 ,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 ,对 DR 期 6只眼行格子样激光光凝治疗 ,DR 期 3只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DR 期 2只眼先行玻璃体切割术 ,术后两周内分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经 2 .5~ 3年随访观察 :39只眼激光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治疗有效阶段缺少症状 ,晚期能导致双眼不可逆性盲。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增多趋势 ,早期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能减少糖尿病性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 激光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光凝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确诊率 糖尿病患者 准确 镜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丹 方咏红 《内科》 2016年第6期871-872,90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睡眠质量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水平,探讨性激素水平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社区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80例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睡眠质量问卷调查,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选取睡眠质量... 目的比较不同睡眠质量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水平,探讨性激素水平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社区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80例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睡眠质量问卷调查,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选取睡眠质量较好的患者38例作为睡眠质量尚可组,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42例作为睡眠质量较差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睾酮(T)性激素的水平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睡眠质量尚可组患者E2、TSH及T水平显著高于睡眠质量较差组患者,LH和FSH水平显著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睡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2、FSH及LH水平是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 E2水平降低,FSH和LH水平异常升高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更年期 睡眠质量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布司他和别嘌呤醇在高尿酸痛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韦书向 方咏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1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非布司他和别嘌呤醇在高尿酸痛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高尿酸痛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别嘌呤醇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非布司他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 目的探讨分析非布司他和别嘌呤醇在高尿酸痛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高尿酸痛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别嘌呤醇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非布司他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 P=0.040<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15.7±43.0)μmol/L、(1.52±0.64)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3.6±45.8)μmol/L、(3.23±0.72)mg/L,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为(109.6±12.7)n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3±10.2)n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0.05)。结论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风患者的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别嘌呤醇,能够明显抑制体内炎症状态,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布司他 别嘌呤醇 高尿酸痛风 治疗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