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及其重大意义
1
作者
方兰欣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3,共9页
中华文明独树一帜、亘古不绝,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堪称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集中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生生不息的民族连续性、静水流深的文化连续性和亘古亘今的国家连续性上。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源于得...
中华文明独树一帜、亘古不绝,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堪称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集中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生生不息的民族连续性、静水流深的文化连续性和亘古亘今的国家连续性上。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周而复始的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守正创新的多元一体民族、连续稳定的血缘宗亲社会纽带、长期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和跨越时空的汉字符号。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坚韧的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培育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并必然走自己的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连续性
体现
成因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维度
被引量:
5
2
作者
方兰欣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57-59,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又有属于中国的样式和特色。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具有现代化的共同“本质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属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具有...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又有属于中国的样式和特色。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具有现代化的共同“本质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属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具有中国特殊的“空间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具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自我标识的“关系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超越突破的“文明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特征
中国特色
重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力量转移、结构转型、文明更新:中国总问题的哲学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方兰欣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3,共8页
社会历史是其主导性力量不断转移与结构要素转型变迁的发展史。力量转移的内在逻辑要求治国理政既要强化政治行政力量,也要善于运用经济、物质驱动力,特别要注重开挖思想的力量,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结构转型是...
社会历史是其主导性力量不断转移与结构要素转型变迁的发展史。力量转移的内在逻辑要求治国理政既要强化政治行政力量,也要善于运用经济、物质驱动力,特别要注重开挖思想的力量,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结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深层本质,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长期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局部改革与转型遇到瓶颈,需要对政治权力结构与运作方式进行调整,重建个体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普遍伦理、道义的原则下引领世界和平发展潮流,开启新的文明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问题
力量转移
结构转型
文明更新
哲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被引量:
3
4
作者
方兰欣
石榕森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7,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式”“成其所成”且走得通、行得稳的精神动因。从价值立场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把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从价...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式”“成其所成”且走得通、行得稳的精神动因。从价值立场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把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从价值原则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有为推动共同富裕。从价值目标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大公约数”,为中国式现代化整合价值共识、凝聚精神力量。从价值超越看,中国式现代化胸怀世界、立己达人,开创世界现代化新图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并引领构建人类新文明,致力于建设美好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立场
价值原则
价值目标
价值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
2
5
作者
方兰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51,共15页
坚持并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回答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怎样来结合的问题,也即相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推进”三个基本问题。从必要性角度来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马...
坚持并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回答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怎样来结合的问题,也即相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推进”三个基本问题。从必要性角度来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的原则所决定的,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也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现实要求。从可能性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有千秋、内在契合、彼此需要,从而能够“和而不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赢得崭新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与文化自信,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践着力点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博大精深而又自洽的体系,两者相结合涉及方方面面,要把握结合之实质、结合之主体、结合之点位,在“有机结合”“有力结合”和“有效结合”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必要性
可能性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文化
被引量:
18
6
作者
郑永扣
方兰欣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0,共6页
文化是普遍性本质规定与特殊性实存形态的统一,在冲突与融合中使人类走向更大的共同体。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弊端日益突出,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挑战现代西方文明。中国首倡携手同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新...
文化是普遍性本质规定与特殊性实存形态的统一,在冲突与融合中使人类走向更大的共同体。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弊端日益突出,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挑战现代西方文明。中国首倡携手同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新秩序建构与文明新发展做出了中国判断,提供了中国方案。绵延久远的中华文明积淀蕴含着深刻的共同体思想与生活智慧,能够有效平衡西方文化主导下的现代病。中华优秀文化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价值支撑,提供新思维,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学理阐释
被引量:
7
7
作者
方兰欣
郑永扣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3,共8页
资本主义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后,实现现代化就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从坚持老路、拒斥现代化,到师法欧美、仿效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再到以俄为师、移植苏式...
资本主义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后,实现现代化就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从坚持老路、拒斥现代化,到师法欧美、仿效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再到以俄为师、移植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经历了曲折而又艰辛的历程。改革开放后,“安下心来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现代化”属性、“中国式”内涵和“新道路”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成逻辑
丰富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及其重大意义
1
作者
方兰欣
机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3,共9页
基金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研究”(24&WZD1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中华文明独树一帜、亘古不绝,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堪称人类文明的一大奇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集中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生生不息的民族连续性、静水流深的文化连续性和亘古亘今的国家连续性上。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周而复始的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守正创新的多元一体民族、连续稳定的血缘宗亲社会纽带、长期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和跨越时空的汉字符号。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坚韧的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培育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并必然走自己的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关键词
中华文明
连续性
体现
成因
意义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维度
被引量:
5
2
作者
方兰欣
机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57-59,共3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YJC710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州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2021年招标项目资助。
文摘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又有属于中国的样式和特色。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具有现代化的共同“本质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属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具有中国特殊的“空间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具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自我标识的“关系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超越突破的“文明规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特征
中国特色
重大意义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力量转移、结构转型、文明更新:中国总问题的哲学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方兰欣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出处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3,共8页
文摘
社会历史是其主导性力量不断转移与结构要素转型变迁的发展史。力量转移的内在逻辑要求治国理政既要强化政治行政力量,也要善于运用经济、物质驱动力,特别要注重开挖思想的力量,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提高治国理政的水平。结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深层本质,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长期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局部改革与转型遇到瓶颈,需要对政治权力结构与运作方式进行调整,重建个体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普遍伦理、道义的原则下引领世界和平发展潮流,开启新的文明道路。
关键词
中国问题
力量转移
结构转型
文明更新
哲学分析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被引量:
3
4
作者
方兰欣
石榕森
机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及运行优化研究”(23BKS058)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2024GGJS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式”“成其所成”且走得通、行得稳的精神动因。从价值立场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本逻辑”,把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从价值原则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有为推动共同富裕。从价值目标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大公约数”,为中国式现代化整合价值共识、凝聚精神力量。从价值超越看,中国式现代化胸怀世界、立己达人,开创世界现代化新图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并引领构建人类新文明,致力于建设美好世界。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立场
价值原则
价值目标
价值超越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三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
2
5
作者
方兰欣
机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51,共1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及运行优化研究”(23BKS05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坚持并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回答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能结合、怎样来结合的问题,也即相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推进”三个基本问题。从必要性角度来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的原则所决定的,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是“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也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现实要求。从可能性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有千秋、内在契合、彼此需要,从而能够“和而不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赢得崭新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与文化自信,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践着力点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博大精深而又自洽的体系,两者相结合涉及方方面面,要把握结合之实质、结合之主体、结合之点位,在“有机结合”“有力结合”和“有效结合”上下功夫。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必要性
可能性
着力点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G122 [文化科学]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文化
被引量:
18
6
作者
郑永扣
方兰欣
机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0,共6页
文摘
文化是普遍性本质规定与特殊性实存形态的统一,在冲突与融合中使人类走向更大的共同体。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弊端日益突出,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挑战现代西方文明。中国首倡携手同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新秩序建构与文明新发展做出了中国判断,提供了中国方案。绵延久远的中华文明积淀蕴含着深刻的共同体思想与生活智慧,能够有效平衡西方文化主导下的现代病。中华优秀文化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价值支撑,提供新思维,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关键词
文化
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文化
Keywords
Culture
Community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学理阐释
被引量:
7
7
作者
方兰欣
郑永扣
机构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3,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研究”(20YJC710016)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重点项目“‘两个结合’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2022DWT026)
+2 种基金
郑州大学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2022ZZUJG126)
郑州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2021年招标项目
河南省高校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项课题“百年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2021-ZXJH-017)。
文摘
资本主义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后,实现现代化就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从坚持老路、拒斥现代化,到师法欧美、仿效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再到以俄为师、移植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经历了曲折而又艰辛的历程。改革开放后,“安下心来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现代化”属性、“中国式”内涵和“新道路”意蕴。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成逻辑
丰富内涵
Key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eneration Logic
Rich Connotation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及其重大意义
方兰欣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维度
方兰欣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力量转移、结构转型、文明更新:中国总问题的哲学分析
方兰欣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方兰欣
石榕森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三个基本问题
方兰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文化
郑永扣
方兰欣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学理阐释
方兰欣
郑永扣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