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裂区中小型AVM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文超勇 李学东 兰学军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侧裂区中小型AVM破裂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对怀疑有AVM的脑出血患者条件允许时在术前进行3D—CTA、MRA或DSA检查,可有助于了解AVM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翼点或标准大骨瓣入路,先在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 目的:探讨侧裂区中小型AVM破裂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对怀疑有AVM的脑出血患者条件允许时在术前进行3D—CTA、MRA或DSA检查,可有助于了解AVM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翼点或标准大骨瓣入路,先在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切开皮质前首先观察皮质表面是否有异常血管,避开重要功能区。清除血肿后查看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及异常血管团。中小型AVM由于容易再出血,术中尽可能予以全切除。亦可在清除血肿后沿大脑中动脉M2、M3逐步解剖,剪断进入AVM的血管,将其全部切除,但侧裂的引流静脉(深或浅大脑中静脉)必须保留。结果:本组17例患者术后1周内恢复清醒9例,术后8~14d恢复清醒5例,术后15~30d恢复清醒3例。术后1周复查头颅CT均未见血肿残留及复发,全部病例术后1个月内行DSA检查未发现AVM残留。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Ⅲ级15例,Ⅳ级2例。结论:侧裂区中小型AVM的破裂出血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急诊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将畸形血管切除,可避免颅内再次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第2次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出血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文超勇 《华夏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形成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及/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分次剪开硬脑膜,逐步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术中辅助过度换气,CO2cp维持在4.0~4.07kPa(30~35mmHg...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形成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及/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分次剪开硬脑膜,逐步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术中辅助过度换气,CO2cp维持在4.0~4.07kPa(30~35mmHg)。结果:本组83例,存活28例(33.7%),死亡55例(66.7%)。按GOS脑外伤结果分级标准,良好15例(53.6%),中残8例(28.6%),重残3例(10.3%),植物生存2例(7.1%)。结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及/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分次剪开硬脑膜,逐步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术中辅助过度换气,可以缓慢降低颅内压,避免脑血流量骤增,预防减压后再出血,减轻再灌注损伤,充分减压,保护脑组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膨出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巨大脑膜瘤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学东 郑捷敏 +4 位作者 黄河清 陈家康 文超勇 刘桂彪 薛建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4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膜瘤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肿瘤最大直径6.1-8.5 cm,均由多支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在术前5-7 d,对14例巨大脑膜瘤行DSA检查和微导管超选...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膜瘤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肿瘤最大直径6.1-8.5 cm,均由多支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在术前5-7 d,对14例巨大脑膜瘤行DSA检查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材料包括PVA颗粒、明胶海绵等。栓塞后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完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10例。术中出血量300-1000 ml。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巨大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前应用介入造影可了解肿瘤血运情况,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术前栓塞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桂彪 陈家康 +3 位作者 文超勇 李学东 陆建吾 郑捷敏 《华夏医学》 2005年第4期611-612,共2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死因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分析
5
作者 郑捷敏 陈家康 +3 位作者 黄河清 文超勇 陆建吾 兰学军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465-466,共2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均无复发,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术后3例3个月后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均无复发,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术后3例3个月后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再塑形联合三维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例
6
作者 李学东 陈家康 +3 位作者 文超勇 刘桂彪 陈宏谋 覃军 《华夏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再塑形联合三维电解可脱弹簧圈(3D-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3D-GDC对4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PcomA)3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其中3例动脉瘤瘤颈>4mm,1例颈体比... 目的:探讨球囊再塑形联合三维电解可脱弹簧圈(3D-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3D-GDC对4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PcomA)3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其中3例动脉瘤瘤颈>4mm,1例颈体比>0.7,而<1,均使用HyperForm球囊辅助3D-GDC、GDC治疗。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前1/3,再将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将瘤颈覆盖,再将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所有动脉瘤全部致密填塞,无任何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2年,经DSA复查,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球囊再塑形联合3D-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球囊再塑形技术 三维电解可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分析
7
作者 刘桂彪 陈家康 +4 位作者 黄河清 文超勇 陆建吾 李学东 郑捷敏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8
作者 兰学军 黄河清 +3 位作者 陈家康 文超勇 陆建吾 郑捷敏 《华夏医学》 2001年第1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手术 血肿排空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