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琦、余天爱作品
1
作者 文琦 余天爱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泾河流域植被NDVI变化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封建民 郭玲霞 +1 位作者 刘宇峰 文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6,共8页
[目的]了解近20多年来泾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探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NDVI、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 [目的]了解近20多年来泾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情况,探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为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NDVI、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泾河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1)2000-2021年,泾河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全区平均增速为0.059/10 a。(2)气温、降水与NDVI总体均呈正相关关系,气候变化有利于植被改善,且降水变化对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的影响。(3)人口密度变化与NDV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密度的减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改善。(4)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变化是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NDVI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关中平原耕地NDVI的减小,而NDVI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草地、林地以及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耕地NDVI的增加。[结论]研究时段内,气候变化对泾河流域植被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政策的实施是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3
作者 文琦 何彤慧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8,共4页
阐释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程。对流域、地区和城市的研究,从局部领域到生态、经济系统,继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直观的常规趋势法,发展到目前的定性与... 阐释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程。对流域、地区和城市的研究,从局部领域到生态、经济系统,继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直观的常规趋势法,发展到目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能对整个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多目标决策法。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未来研究趋势,认为它将更多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结合特殊区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向着广域和局部的两极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流域 地区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城市目标下的银川市水资源安全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文琦 何彤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1-214,共4页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终归宿,而水资源的约束是干旱区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银川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及未来城市水供求状况的详尽分析,提出了衡量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的安...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终归宿,而水资源的约束是干旱区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银川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及未来城市水供求状况的详尽分析,提出了衡量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的安全线、警戒线和维持线三种标准,分析了影响银川市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即黄河水的年际变化,城市用水出现的“二元结构”现象,区域水环境的恶化等都会给银川市水安全带来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生态城市 水资源供需平衡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风沙区雨水资源利用探析——以长沙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文琦 马明德 何彤慧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1-32,共2页
阐述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长沙河流域雨水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干旱风沙区雨水资源化的意义,估算了长沙河流域雨水资源化的潜力,分析了长沙河流域雨水利用的方式及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雨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长沙河流域 雨水资源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文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6-211,共6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生态压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子、资源与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农业生产压力与水资源压力的综合因子是影响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通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生态压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子、资源与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农业生产压力与水资源压力的综合因子是影响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通过线性回归模拟分析发现,1994~2005年,榆阳、神木、横山、府谷4县(区)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分别以-0.10/a、-0.06/a、-0.04/a、-0.01/a的速率下降,而靖边和定边1999年后出现扭转,分别以0.09/a、0.08/a的速率呈现上升态势;从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空间变化分析,榆阳区在12年中生态环境综合平均得分为1.32,属潜在脆弱区,靖边和横山平均得分0.61和0.43,为轻度脆弱区,神木平均得分为-0.26,属中度脆弱区,府谷和定边平均得分为-1.14和-1.01,属重度脆弱区。结合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靖边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而府谷生态环境状况逐步退化,且现状已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陕北农牧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文琦 李玲 林君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979-7980,7983,共3页
新农村建设旨在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但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从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旨在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但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从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案,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劳务输出,采用生态购买,建立生态特区,营造生态文化等一系列措施系统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并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建设 农村经济 系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宁南山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文琦 文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3151-3151,3154,共2页
生态农业是以发展生产与保护资源相协调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宁南山区进行农业转型的主要出路之一。分析宁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望能够实现宁南山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 生态农业是以发展生产与保护资源相协调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宁南山区进行农业转型的主要出路之一。分析宁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望能够实现宁南山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探究——以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文琦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2期176-180,187,共6页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变动关系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效益。运用集对分析理论和产业转换速度与方向系数,分析了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机理。结果显示:①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变大...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变动关系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效益。运用集对分析理论和产业转换速度与方向系数,分析了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机理。结果显示:①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平稳演进阶段、强烈震荡调整阶段、快速平稳演进阶段;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相似,也呈现类似的3个阶段。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其基数小,而二产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大,增长慢;③榆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2005年两者分别呈现“二、三、一”和“一、三、二”格局.从1991-2005年就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其结构正向合理方向演进;④1991—2005年榆林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较快,方向基本合理,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上升的趋势明显。总之,榆林市产业结构正处于从较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工业化过程中。图2,表2,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转换 集对分析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风沙区雨水资源利用探析——以长沙河流域为例
10
作者 文琦 马明德 何彤慧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阐述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长沙河流域雨水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干旱风沙区雨水资源化的意义,估算了长沙河流域雨水资源化的潜力,分析了长沙河流域雨水利用的方式及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雨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雨水资源 雨水资源利用 干旱风沙区 长沙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杆张拉整体结构二自由度并联调整平台
11
作者 孙建伟 文琦 许天阔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08-518,共11页
针对并联机构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应用中对高精度、强承载和高动态性能的需求,提出一种创新的四杆张拉整体结构二自由度并联调整平台机构。首先基于张拉整体结构,通过建立节点矩阵和轨迹规律确定机构构型,并利用移动副限制实现二自... 针对并联机构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应用中对高精度、强承载和高动态性能的需求,提出一种创新的四杆张拉整体结构二自由度并联调整平台机构。首先基于张拉整体结构,通过建立节点矩阵和轨迹规律确定机构构型,并利用移动副限制实现二自由度翻转,充分发挥其自平衡和自稳定优势;随后通过运动学求解和奇异性分析研究输入输出参数关系,避免奇异点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再通过工作空间求解和仿真分析验证了机构的运动性能和合理性;最后制作物理样机并进行驱动力和定心实验。结果表明,样机具有优异的柔顺性和自平衡、自稳定特性,实际翻转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验证了机构的可行性和设计合理性。此研究为并联机构的优化设计和实用化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张拉整体结构 结构设计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明霞 文琦 +1 位作者 马明德 王进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34-236,共3页
分析影响宁夏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促进宁夏农业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对策。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构建了宁夏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 分析影响宁夏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促进宁夏农业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对策。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构建了宁夏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农民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等因素是影响宁夏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措施,积极推动宁夏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影响因素 典型相关分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封建民 王黎 文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8-193,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因素,也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3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合理度、土地利用程度对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因素,也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3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合理度、土地利用程度对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合理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6年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加快,土地利用程度明显减弱,且减少最快的为耕地,增加最快的为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总体上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较低,属低度合理,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降低了2.85%,其中耕地和林地变化的合理性明显降低,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变化的合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工矿用地变化不大。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发生了由发展期到衰退期的转变。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实施上,既要控制退耕的合理规模,更要加大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力度以及采取措施使退耕的坡耕地及时恢复林草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府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合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文玉 苏玉萍 +3 位作者 苏祎 刘新 王海燕 文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1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评价1...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评价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提高(均P<0.01),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电子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电子生物反馈 步行能力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金梅 延军平 +3 位作者 文琦 李环娇 陈锋 孙亚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5,218,共7页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重建 可持续发展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学院发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文琦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26期173-173,共1页
独立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但一些问题也伴随着其发展受到社会的关注。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校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独立学院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建立正确发展... 独立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但一些问题也伴随着其发展受到社会的关注。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校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独立学院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建立正确发展的战略方向,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培养独立学院特色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管理提出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发展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分析
17
作者 郝永红 刘飞 +4 位作者 孙鸿安 李阔 林巧茂 文琦 苏玉萍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4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术后膝关节深感觉的影响。方法将38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保留残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保留残端重建ACL,对照组清理髁间窝后重建ACL;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被动关节... 目的观察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术后膝关节深感觉的影响。方法将38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保留残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保留残端重建ACL,对照组清理髁间窝后重建ACL;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被动关节位置重现测试。结果保残组偏差角度6.45°±2.11°,对照组7.07°±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残端重建ACL有利于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保留残端 康复训练 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效应 被引量:50
18
作者 郑永超 文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7-212,共6页
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是影响区域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开发不当会影响当地碳平衡。采用2000—2016年宁夏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及计算相关指数,对宁夏16年来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分... 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是影响区域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开发不当会影响当地碳平衡。采用2000—2016年宁夏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及计算相关指数,对宁夏16年来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宁夏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率达到了199.11%,但在2012年后增速变缓。(2)2000—2002年宁夏最大碳源是耕地,2002—2016年宁夏最大碳源是建设用地,宁夏最大的碳汇是林地,林地增加的碳吸收量小于建设用地增加的碳排放量,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3)土地利用碳排放风险指数呈每年增长的趋势,在2012年后增速变缓。碳排放压力指数在2012年达到峰值以后下降。说明宁夏在2012年以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效果显著,与生态的关系好转。(4)宁夏的减排重点在减少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碳排放的同时,加大林地与牧草地的覆盖率,提高其碳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源 碳汇 宁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 被引量:27
19
作者 林枫 王丽芳 文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58,共6页
量化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固存对生态修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转化,为区域生态修复、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地区有机碳变化相关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整合分析方法量化了有机碳固存对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 量化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固存对生态修复的动态响应及其碳汇价值转化,为区域生态修复、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地区有机碳变化相关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整合分析方法量化了有机碳固存对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树种、恢复阶段、气候、坡度、坡向的动态响应,并采用经济价值理论货币化碳汇价值。结果表明:与农田相比,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61.60%的碳固存,退耕还乔、灌、草分别增加88.20%,55.15%和43.18%。其中,常绿乔木优于落叶乔木,沙棘优于柠条,天然草地优于人工草地。3种植被类型(乔、灌、草)有机碳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8.87%~154.80%,21.59%~98.07%,32.80%~85.65%,恢复后期固碳最佳。气候条件、坡度、坡向对土壤固碳具有显著影响,在降雨量较高(>550 mm)的地区种植乔、灌,而在降雨量低(<450 mm)的地区以草地恢复为主。且阴坡、陡坡植被恢复能够有效增加有机碳含量。综合当前固碳价值以及未来固碳价值潜力,黄土高原0—20 cm, 0—100 cm土壤总固碳价值分别为3 601.5万元/年,9 089.5万元/年。退耕还林深刻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土壤碳固存,在植被管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植被类型、树种、恢复阶段、气候及立地因子的影响,并在碳交易及生态补偿中应将土壤固碳效益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生态修复 整合分析 碳汇价值 黄土高原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封建民 文琦 郭玲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4-308,共5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方法,分析了榆林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在对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修订的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5年...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方法,分析了榆林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在对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修订的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5年来,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草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特别是水域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造成了生态服务总价值尤其是废物处理、水源涵养、食物生产3项服务功能显著减少,生态服务总价值从133.84亿元减少到132.35亿元,减少了1.49亿元。水体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未来的土地利用中要特别注意对水体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