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
1
作者 王宾 林志东 +3 位作者 王爱珠 文宠佩 王勇 严阳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 目的观察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腹直肌鞘血肿(RSH)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和/或超声证实Ⅲ型RSH并接受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患者资料,分析RSH影像学表现,记录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观察12个月随访期间病变复发状况。结果16例Ⅲ型RSH临床均表现为腹痛,部分伴膀胱刺激症状;其中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活动性出血。共栓塞19支出血责任动脉,包括每例1支患侧或血肿较大侧腹壁下动脉及3例外伤侧髂内动脉主干各1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87.50%(14/16)。13例接受随访12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治疗Ⅲ型RSH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血肿 栓塞 治疗性 腹壁动脉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肝外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林志东 文宠佩 +1 位作者 符孔 王邦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07-60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外供血动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64层螺旋CT常规肝脏三期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技术,对89例原发性中晚期HCC肝内、外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走...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外供血动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64层螺旋CT常规肝脏三期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技术,对89例原发性中晚期HCC肝内、外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行三维重建,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肿瘤巨块型59例,发生肿瘤肝外供血33例;弥漫型21例,发生肝外供血4例;结节型9例,发生肝外供血1例。肿瘤肝外供血动脉有8条途经,共发现肿瘤肝外供血动脉44支,肝动脉起源变异19支。结论 HCC肝外供血动脉较为常见和多变,并与肿瘤类型和部位有关,64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达到血管造影效果,可减少血管造影次数,减少对比剂用量,减少医患辐射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肝脏肿瘤 肝外血管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林志东 文宠佩 +1 位作者 符孔 王邦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追踪重建显示胃右动脉的起源与肝动脉的关系,并与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追踪重建显示胃右动脉的起源与肝动脉的关系,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在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VR及MIP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者43例,显示率为59.8%。胃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19例,肝左动脉17例,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肝右动脉2例,肝总动脉1例。三维重建结果显示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多发自肝左动脉,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提供胃右动脉血管影像资料,对介入治疗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多层螺旋CT 胃右动脉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腹腔引流管损伤动脉出血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宾 林志东 +3 位作者 王爱珠 文宠佩 王勇 严阳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44,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反复腹痛腹胀伴腰背部疼痛1个月入院。查体示: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腹轻压痛及反跳痛,胆囊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入院完善相关检查示:白蛋白25.1 g/L,白/球比例0.6,直接胆红素9.6μmol/L;乙肝标志物阳性;上腹部C... 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反复腹痛腹胀伴腰背部疼痛1个月入院。查体示: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腹轻压痛及反跳痛,胆囊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入院完善相关检查示:白蛋白25.1 g/L,白/球比例0.6,直接胆红素9.6μmol/L;乙肝标志物阳性;上腹部CT增强及B超检查均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胆囊多发结石。既往乙肝病史20余年。入院诊断:(1)肝炎后肝硬化;(2)胆囊结石;(3)自发性腹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引流管 穿刺孔 腹腔内出血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 被引量:10
5
作者 林志东 文宠佩 +2 位作者 王宾 陈琼辉 曾军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的资料。14例均接受急诊介入栓塞止血,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微弹簧圈。结果 14例动脉期造影均未见明显对比...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的资料。14例均接受急诊介入栓塞止血,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微弹簧圈。结果 14例动脉期造影均未见明显对比剂染色或积聚,延迟期共发现34条小动脉中远端表现为少量对比剂轻度染色或积聚,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可见明显对比剂外溢。对34条出血小动脉均成功栓塞止血。术后2例患者因失血性休克、严重酸中毒及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对骨盆骨折小动脉损伤隐匿性出血患者,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是有效止血措施,延迟期造影有利于提高对小动脉损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动脉 隐匿性出血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与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效果评估的对比 被引量:9
6
作者 林志东 范龙 +1 位作者 文宠佩 王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5期107-110,共4页
目的比较MRI与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 目的比较MRI与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6个月行MRI、增强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将MRI、增强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MRI与增强CT检查对肝癌TACE术后效果评估的价值。结果 MRI检查对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χ~2=4.9306,P=0.0062);MRI检查对于发现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的灵敏度及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P<0.05)。MRI检查对术后肿瘤包膜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χ~2=6.3030,P=0.0121)。结论 MRI检查对肝癌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优于增强CT检查,并可较好地显示肿瘤包膜病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增强CT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胃左动脉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志东 文宠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 目的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胃动脉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