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岛礁鱼源产蛋白酶菌株热带芽孢杆菌BTZB2的特性研究
1
作者 胡晓娟 文国樑 +6 位作者 徐煜 苏浩昌 徐武杰 陈作志 张殿昌 王晶晶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深远海及南海岛礁海域较近海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微生物资源丰富。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是南海典型的珊瑚礁食肉鱼类之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为挖掘南海典型岛礁鱼类肠道微生物中可培养蛋... 深远海及南海岛礁海域较近海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微生物资源丰富。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是南海典型的珊瑚礁食肉鱼类之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为挖掘南海典型岛礁鱼类肠道微生物中可培养蛋白酶的菌株资源,从南海渚碧礁海域金带齿颌鲷肠道样品中富集筛选到产蛋白酶菌株BTZB2,其在酪蛋白平板上具有明显水解圈,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在第24小时达3.0。从分子水平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该菌株最优产蛋白酶条件为:pH 8、盐度15‰、温度30℃、培养时间48 h、初始菌量105 C F U·m L^(-1)。优化后该菌株发酵48 h后的蛋白酶活力可达319.48 U·mL^(-1),较筛选时菌株的酶活力(124.55 U·mL^(-1))提高了156.5%。在组合1(pH 7、盐度22‰、温度30℃、初始接种量105 CFU·mL^(-1))和组合2(pH 8、盐度15‰、温度30℃、初始接种量105 CFU·mL^(-1))2种优化条件下,发酵第24小时粗酶液的比活力分别达975.34和889.97 U·mg-1,第48小时粗酶液的比活力分别达1836.51和2400.83 U·mg-1。结果表明,热带芽孢杆菌BTZB2具有良好的产蛋白酶能力,可作为南海鱼源功能微生物菌剂资源的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芽孢杆菌 产蛋白酶菌株 酶活力 金带齿颌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2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铜绿微囊藻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钢 胡晓娟 +4 位作者 苏浩昌 徐武杰 徐煜 文国樑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 使用益生菌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细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方法之一。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可在机体内分泌抗菌物质,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增强抗毒抗病能力等功能。研究了不同氧环境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溶珊瑚弧菌(V.coral-liilyticus)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牛津杯法和液体培养法结合PCR荧光定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评价了嗜酸乳杆菌对上述弧菌的拮抗效果及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厌氧条件下,哈维氏弧菌的菌量显著高于在好氧环境培养后的菌量(P<0.05)。不同培养基配比对4种细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嗜酸乳杆菌对3种弧菌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嗜酸乳杆菌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处理组的弧菌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高菌量组的有益菌属均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对上述3种弧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对虾肠道菌群背景下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也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能够优化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弧菌 拮抗 凡纳滨对虾 肠道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文国樑 林黑着 +2 位作者 李卓佳 陆鑫 袁丰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3,共6页
试验选取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5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0.4%和0.8%],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初始体质量为(4.14&#... 试验选取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5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0.4%和0.8%],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初始体质量为(4.14±0.06)g]56 d,每组3个重复,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差异显著(P<0.05);0.2%组和0.8%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胰脏和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的肝蛋白酶和肝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1%组和0.4%组的肠蛋白酶和肠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2%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指标呈现先下降后增高的趋势,0.4%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适宜添加量为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凡纳滨对虾 生长 消化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细菌与芽孢杆菌协同净化养殖水体的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罗勇胜 李卓佳 +1 位作者 杨莺莺 文国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06-210,共5页
以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在一定条件下降解水体CODMn(CODMn=15mg.L-1)的能力为标准,尝试运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协同作用时的最佳配比和用量。结果显示,在CODMn=15mg.L-1时,单独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的最佳用量分别是1... 以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在一定条件下降解水体CODMn(CODMn=15mg.L-1)的能力为标准,尝试运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协同作用时的最佳配比和用量。结果显示,在CODMn=15mg.L-1时,单独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的最佳用量分别是1.75×104和6×104CFU.mL-1,CODMn4d,降解率分别为36.25%和32.14%;2种菌混合时最佳配比用量为1.75×104CFU.mL-16∶.2×104CFU.mL-1,CODMn4d降解率为40.13%。同时,水质净化实验表明,光合细菌对NH4-N有明显降解效果,7d平均相对降解率为17.71%;芽孢杆菌对NO2-N有明显降解效果,7d平均相对降解率为49.88%。而2种细菌混合时对NH4-N和NO2-N的7d平均相对降解率分别达到35.38%和81.05%。这揭示了光合细菌和芽胞杆菌协同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芽孢杆菌 响应面设计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度养殖池塘常见浮游微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及优势种群变动 被引量:38
6
作者 刘孝竹 李卓佳 +1 位作者 曹煜成 文国樑 《南方水产》 CAS 2009年第1期9-16,共8页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在广东珠海地区对低盐度养殖虾池水体的浮游微藻进行全程周期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5门31属49种,其中绿藻13属22种,蓝藻9属16种,硅藻6属8种,裸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优势种有13种,主要是蓝藻,有铜...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在广东珠海地区对低盐度养殖虾池水体的浮游微藻进行全程周期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5门31属49种,其中绿藻13属22种,蓝藻9属16种,硅藻6属8种,裸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优势种有13种,主要是蓝藻,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圆胞束球藻(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卷曲螺旋藻(Spirulina spirulinoides)、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粘连色球藻(Chroococcus cohaerens)、点状平裂藻(Mer-ismopedia punctata)和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其次是绿藻和硅藻,有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多粒衣藻(Chlamydomonas.multgranulis)、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低盐度虾池养殖周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0.1×107~209.2×107ind.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5~3.2。浮游藻类的种类数、数量及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低盐度养殖池 微藻 优势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养殖水体细菌变动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卓佳 李烁寒 +3 位作者 杨莺莺 文国樑 李奕雯 杨宇峰 《南方水产》 CAS 2010年第4期6-12,共7页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细菌、弧菌(Vibrio)和芽孢杆菌(Bacillus)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异养细菌波动范围1.35×104~1.39×106cfu.mL-1,平均4.73×105cfu.mL-1;弧菌波动范围1.05×103~5.20×104cfu.mL-1,平均1.80×104cfu.mL-1;芽孢杆菌波动范围0.11×103~4.30×103cfu.mL-1,平均6.6×102cfu.mL-1;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大多在1.0×102cfu.L-1以内,平均0.97×102cfu.L-1,远低于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细菌与理化因子的单因子分析显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弧菌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多因子偏相关分析显示,异养细菌和弧菌与DO、pH、COD、TP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该养殖池塘是安全、基本健康的系统,水环境中细菌数量受养殖系统中生物、环境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数量动态 凡纳滨对虾 高位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河口区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微藻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彭聪聪 李卓佳 +3 位作者 曹煜成 文国樑 刘孝竹 胡晓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19-2030,共12页
2009年5月至1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对6口罗非鱼河口养殖池塘的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进行定期采样分析,共检出微藻7门157种,其中绿藻67种,蓝藻34种,硅藻18种,甲藻5种,隐藻3种,裸藻28种,金藻2种。各池微藻优势种种类丰富,但不同门... 2009年5月至1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对6口罗非鱼河口养殖池塘的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进行定期采样分析,共检出微藻7门157种,其中绿藻67种,蓝藻34种,硅藻18种,甲藻5种,隐藻3种,裸藻28种,金藻2种。各池微藻优势种种类丰富,但不同门类优势种单胞体积差异较大,其中:数量优势种多为蓝藻类的威利颤藻、点形平裂藻、褐色念珠藻、圆胞束球藻、坚实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和绿藻类的蛋白核小球藻、镰形纤维藻、空星藻等;生物量优势种多为裸藻类的鱼形裸藻、秋鳞孔藻、琵鹭扁裸藻、扭曲扁裸藻、糙膜陀螺藻和甲藻类的加顿多甲藻、多纹膝沟藻以及隐藻类的啮蚀隐藻、具尾蓝隐藻等;卷曲螺旋藻既是数量优势种又是生物量优势种。微藻数量和生物量在养殖前中期增加较快,物种多样性丰富,后期多呈较低水平,物种多样性也逐渐下降。养殖前中期各池微藻数量范围为(0.59~72.85)×107ind·L-1,生物量范围为1.12~114.14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98;养殖后期微藻数量范围为(16.29~67.37)×107ind·L-1,生物量范围为6.57~67.76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78。各池微藻数量或生物量多与COD、DIN等营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罗非鱼也可通过滤食作用有效影响池塘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珠江河口区 养殖池塘 浮游微藻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低盐度虾池秋冬季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孝竹 李卓佳 +2 位作者 曹煜成 文国樑 李奕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0-1018,共9页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4口凡纳滨对虾低养殖池塘水体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连续采样,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微藻113种,其中绿藻55种,蓝藻21种,硅藻和裸藻各15种,隐藻和甲藻各3种,金藻1种。优势种有8...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4口凡纳滨对虾低养殖池塘水体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连续采样,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微藻113种,其中绿藻55种,蓝藻21种,硅藻和裸藻各15种,隐藻和甲藻各3种,金藻1种。优势种有8种,主要为蓝藻门种类,有圆胞束球藻(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卷曲螺旋藻(Spirulina spirulinoides)、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和粘连色球藻(Chroococcus cohaerens),其次还有硅藻门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养殖早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7.9×105~6.2×107ind·L-1之间,生物量0.05~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2~2.68;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37.2×107~2.1×109ind·L-1之间,生物量11.6~50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3.36。浮游藻类的种类、个体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度虾池 微藻 优势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精养池塘碳、氮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罗亮 李卓佳 +3 位作者 张家松 曹煜成 文国樑 杨莺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5期24-29,共6页
文章调查了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中不同形式的碳(C)、氮(N)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C和N对异养细菌的影响,以期为养殖过程合理调控水质环境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池塘中不同形式的ρ(C)在养殖前、中期逐渐升高并达... 文章调查了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中不同形式的碳(C)、氮(N)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C和N对异养细菌的影响,以期为养殖过程合理调控水质环境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池塘中不同形式的ρ(C)在养殖前、中期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中、后期缓慢下降趋于稳定,ρ(N)在养殖前、中期较低,后期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异养细菌数在养殖中期的第56天和养殖后期的第98天出现2个高峰,养殖第70天出现低谷。异养细菌数与总无机碳(TIC)和总碳(TC)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养殖中、后期异养细菌数与C/N(TOC/T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养殖中、后期水体中C(主要是有机碳)成为影响异养细菌繁殖的限制性因素,适当添加C源可以促进异养细菌繁殖,吸收转化无机氮,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无机氮浓度、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精细养殖 异养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海水高位池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与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卓佳 李奕雯 +2 位作者 曹煜成 文国樑 刘孝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25-2032,共8页
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汕尾红海湾对虾海水高位池高密度养殖基地对养殖全程池塘水体进行周期性连续采样测试。结果显示,养殖过程水温、盐度和溶解氧波动较大,pH值从8.95~9.37下降至7.21~7.27,透明度从38~78 cm下降至20 cm;COD在养殖前... 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汕尾红海湾对虾海水高位池高密度养殖基地对养殖全程池塘水体进行周期性连续采样测试。结果显示,养殖过程水温、盐度和溶解氧波动较大,pH值从8.95~9.37下降至7.21~7.27,透明度从38~78 cm下降至20 cm;COD在养殖前中期即达到较高的水平,在10 mg.L-1左右波动;氨氮和亚硝氮在养殖中期积累增加,养殖后期急剧上升。养殖水体营养状况经历了贫营养-磷限制中度营养-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的变化,活性磷酸盐先于无机氮在养殖中期积累增加,但无机氮在养殖后期积累更加快速。结果表明,水质因子的波动和水体营养的不平衡明显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养殖过程要加强环境营养调控和微生物调控手段,养殖前期适当提高水体营养水平,养殖中后期强化代谢产物降解转化,减轻富营养化程度,同时要密切监控和及时调控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氮的变化,营造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高密度养殖 水体理化因子 水体营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对碳源代谢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曹煜成 李卓佳 +4 位作者 文国樑 袁翠霖 杨莺莺 胡晓娟 林小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177,共6页
为摸清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物质的代谢性能,跟踪研究了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动,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脂肪、代谢中间产物等四类共31种不同碳源的... 为摸清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物质的代谢性能,跟踪研究了罗非鱼主养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动,并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分析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脂肪、代谢中间产物等四类共31种不同碳源的代谢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5月至10月的整个养殖季中,水体的异养细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均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剧烈变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25种碳源物质的利用较平稳,有9种碳源的利用值高于其他22种碳源,包括糖类中的D-甘露醇、N-乙酰-D-葡萄糖氨和D-纤维二糖,氨基酸类的L-天门冬酰胺和L-丝氨酸,脂肪类的吐温40、吐温80、丙酮酸甲酯,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中的腐胺等。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季中,池塘水体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对碳源的代谢水平总体均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但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种类的碳源选择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碳源 代谢 动态 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天气干扰条件下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细菌群落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晓娟 李卓佳 +4 位作者 曹煜成 杨莺莺 文国樑 袁翠霖 罗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59,共8页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cfu.mL-1间波动,弧菌(V...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cfu.mL-1间波动,弧菌(Vibrio sp.)数量在养殖初期高达105cfu.mL-1,虾池301#和404#自6月18日开始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微生态制剂后,其弧菌数量维持在104cfu.mL-1以下,403#和305#波动较大且多次超过105cfu.mL-1;4口虾池水体弧菌与异养细菌的数量比值在养殖初期均超过20%,之后301#和404#保持在12%以下,403#和305#在养殖后期分别达到21%和33%。底泥异养细菌先升高后稳定,弧菌数量除305#较稳定外,其他虾池波动较大(103~107cfu.g-1)。施用微生态制剂池塘301#和404#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前期降低,305#和403#较前期升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群落的丰富度、常见种的优势度和群落均度较前期有所降低。结果表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可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对稳定,抑制弧菌滋生,降低微生态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细菌 弧菌 多样性指数 虾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变化与其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华军 李卓佳 +4 位作者 张家松 郭志勋 文国樑 曹煜成 吴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6-361,共6页
选择两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土池(305#、301#池),每隔14 d定期采集一次养殖对虾和水样,检测对虾血清、肝胰脏和肌肉组织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和抗菌活力(Ua)... 选择两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土池(305#、301#池),每隔14 d定期采集一次养殖对虾和水样,检测对虾血清、肝胰脏和肌肉组织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和抗菌活力(Ua)等免疫指标,以及水温、溶解氧(DO)等环境因子,探讨了养殖对虾免疫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免疫指标随亚硝酸盐氮、总氨氮等浓度的转变有很明显变化,301#池塘水体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由高于305#池转变为低于305#池,其养殖对虾体内各组织的免疫指标由低于305#池转变为高于305#池。表明在检测的养殖池塘理化因子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影响养殖对虾免疫指标最主要的因子,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加以严格控制,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免疫指标 土池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梁伟峰 李卓佳 +2 位作者 陈素文 文国樑 曹煜成 《南方水产》 CAS 2007年第5期33-39,共7页
分别于2005年秋、2006年春对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对虾集约化养殖池(高位池)、半集约化养殖池(土塘)及其引水渠中水体的微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对虾池塘中共检出微藻47种,其中春季检出微藻28种,秋季检... 分别于2005年秋、2006年春对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对虾集约化养殖池(高位池)、半集约化养殖池(土塘)及其引水渠中水体的微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对虾池塘中共检出微藻47种,其中春季检出微藻28种,秋季检出微藻21种。主要优势种是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Ehr.)。微藻的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春季东南土塘2.29,东南高位池1.42,东山土塘1.12;秋季东南高位池2.14,东山土塘1.62,而2季节引水渠则处于0.92—3.72之间。对虾池塘微藻平均密度秋季高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 微藻 群落 优势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虾池养殖后期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孝竹 曹煜成 +2 位作者 李卓佳 文国樑 李奕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91,共8页
2008年7月1~15日,在广东省红海湾对虾养殖区域选取3口养殖84~98 d的高位池,对养殖水体浮游微藻和常规水质因子进行每天1次采样分析。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25种,其中绿藻10种,硅藻两种,甲藻7种,裸藻4种,蓝藻1种,金藻1种。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介... 2008年7月1~15日,在广东省红海湾对虾养殖区域选取3口养殖84~98 d的高位池,对养殖水体浮游微藻和常规水质因子进行每天1次采样分析。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25种,其中绿藻10种,硅藻两种,甲藻7种,裸藻4种,蓝藻1种,金藻1种。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介于5.13×108~4.01×109ind/L,生物量为42.92~181.73 mg/L,数量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1~1.30,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3~2.27。优势种主要是蛋白核小球藻和绿色颤藻,二者的优势度之和高达90%,控制着浮游微藻总数量的变动趋势。从各门藻类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多少来看,对虾高位池养殖后期是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优势类群而组成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高位池 浮游微藻 优势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文国樑 于明超 +3 位作者 李卓佳 李色东 曹煜成 张家松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14-116,119,共4页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低毒性、无抗药性、多功能性等优点,其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介绍了中草药的特点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中草药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草药 饲料添加剂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颤藻浓度和水温对凡纳滨对虾响应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煜 徐武杰 +5 位作者 文国樑 胡晓娟 苏浩昌 杨铿 李卓佳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m L^(-1)... 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m L^(-1)的颤藻细胞及其粗提液可导致93.72%以上的对虾死亡,藻细胞培养液对对虾无致死效应。用湿藻质量浓度高于2.52 mg·m L^(-1)的粗提液注射对虾,对虾死亡率超过86.67%,随质量浓度低至0.504 mg·m L^(-1),对虾死亡率降至2.22%,差异显著(P<0.05);水温显著影响了粗提液对对虾的致死效应(P<0.05),湿藻质量浓度为2.52 mg·m L^(-1)的粗提液在22℃水温条件下可引起20.0%对虾死亡,当温度升至34℃,对虾死亡率增加至97.8%;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MC-RR/YR/LR)作标准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颤藻粗提液毒素,结果在粗提液中均未检出RR、YR、LR等3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结果表明,绿色颤藻可致对虾急性死亡,其主要有害成分是颤藻粗提液所含的非MC-RR/YR/LR等藻毒素,对虾对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响应与颤藻浓度和水温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颤藻 粗提液 颤藻浓度 水温 凡纳滨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对斑节对虾生长、饲料利用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卓佳 林黑着 +2 位作者 郭志勋 冯娟 文国樑 《南方水产》 2007年第2期20-24,共5页
研究了中草药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初始体重0.30g.尾-1)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6种实验饲料(按顺序分别为1,2,3,4,5和6)中中草药的添加量分别为0,0.5,1.0,2.0,4.0和8.0g·kg-1饲料。除了饲料2之外... 研究了中草药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初始体重0.30g.尾-1)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6种实验饲料(按顺序分别为1,2,3,4,5和6)中中草药的添加量分别为0,0.5,1.0,2.0,4.0和8.0g·kg-1饲料。除了饲料2之外,斑节对虾的成活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都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饲料1)。投喂饲料3的斑节对虾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虽然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投喂添加中草药的饲料对斑节对虾肌肉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脂肪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中草药能够促进生长、显著提高成活率和降低饲料系数,并改变斑节对虾肌肉中脂肪含量和氨基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斑节对虾 生长 饲料利用 肌肉营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草药的筛选及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WSSV致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志勋 李卓佳 +2 位作者 管淑玉 冯娟 文国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29-131,共3页
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比较了11种中草药水提取物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致病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取物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对WSSV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11种中草药提取液中,仅有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WSSV有显著的杀灭作... 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比较了11种中草药水提取物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致病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取物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对WSSV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11种中草药提取液中,仅有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WSSV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处理时间超过12 h可使WSSV失活,消毒效果与药物和病毒的相对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 水提取物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