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铁路货运需求结构的VAR模型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文书生 叶怀珍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共5页
在建立铁路货运量、国民经济、铁路网扩展的协整VAR模型基础上,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铁路货运量随国民经济增长呈缓慢增长趋势,而随铁路网扩展呈较快增长趋势。在短期中,国民经济是铁路货运量... 在建立铁路货运量、国民经济、铁路网扩展的协整VAR模型基础上,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铁路货运量随国民经济增长呈缓慢增长趋势,而随铁路网扩展呈较快增长趋势。在短期中,国民经济是铁路货运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铁路货运量和铁路网扩展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铁路货运量是铁路网扩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国民经济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运量 国民生产总值 铁路网 均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苗大鹏 贾瑞瑞 +3 位作者 李胜皓 席烁 朱葛 文书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2-912,共11页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等非中柱鞘组织产生的根,不定根发生困难是诸多木本植物无性繁殖和工厂化育苗的瓶颈问题,然而相关机制尚不明晰。目前,对于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1)根原基的形成是不定根发生的关键,利用...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等非中柱鞘组织产生的根,不定根发生困难是诸多木本植物无性繁殖和工厂化育苗的瓶颈问题,然而相关机制尚不明晰。目前,对于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1)根原基的形成是不定根发生的关键,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根原基的形成时间和部位进行观察,同时依据组织形态观察结果将不定根发生过程划分为3个主要时期。(2)不定根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内源激素含量和生根关联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此外,营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多胺等物质也被认为是影响不定根发生的重要因素。(3)探究了部分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代谢通路,并挖掘出多个调控不定根发生的基因,鉴定出诸多参与不定根发生的转录因子和非编码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综上,本研究系统概述了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的组织学、生理学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可行性研究方向。表1参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不定根 解剖观察 生理指标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午’牡丹微繁殖技术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文书生 成仿云 钟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8-78,共11页
【目的】牡丹微繁殖技术已在20多个品种中建立,但污染率高、增殖系数低、生根难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并制约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开展微繁殖技术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正午’牡丹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外植... 【目的】牡丹微繁殖技术已在20多个品种中建立,但污染率高、增殖系数低、生根难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并制约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开展微繁殖技术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正午’牡丹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外植体启动培养效果比较、增殖培养阶段LED(发光二级管)光源应用以及生根方式改进等试验,对微繁殖技术体系进行优化改进。【结果】启动培养阶段,黄化嫩茎外植体优于鳞芽外植体,其污染率较低(19.59%),存活率较高(80.41%),且基本不褐化。增殖培养阶段,与荧光灯光源相比,LED光源(光质配比70%红光+30%蓝光,光照强度50μmol·m^(-2)s^(-1))可以显著促进试管苗的增殖和生长,增殖系数3.79,且试管苗生长健壮。生根培养阶段,基于维生素B2(VB2)在黑暗条件下可以和IBA共存、但在光照条件下分解IBA的特性,将试管苗先在附加IBA 1.0 mg·L^(-1)和VB21.0~5.0 mg·L^(-1)的培养基中暗培养30天诱导根原基,再转至光照培养20天,利用VB2加速IBA分解、消除IBA对根原基伸长生长的抑制,可以实现试管苗一步生根,其生根率(71.07%~74.23%)和根数(3.17~3.34条)与两步生根无显著差异。与两步生根法获得的生根苗相比,一步生根法获得的生根苗基部愈伤组织较少,生根苗质量更佳,其一级苗占比为75.00%,移栽成活率为85.00%。【结论】在‘正午’牡丹微繁殖中,黄化嫩茎是一种优于鳞芽的外植体来源,其污染率较低、诱导成活率较高;光质配比70%红光+30%蓝光、光照强度50μmol·m^(-2)s^(-1)的LED光照培养,可以显著促进试管苗增殖和生长;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B_(2),结合光照条件控制(暗培养30天后转至光照培养20天),可实现试管苗的一步生根,其操作流程简单、生根成本低、试管苗质量佳、移栽成活率高。本研究所建立和优化的‘正午’牡丹微繁殖技术体系,不仅可以促进该品种快繁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还可为其他牡丹品种微繁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微繁殖 外植体 增殖 LED VB_(2) 一步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中的物流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文书生 叶怀珍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5-47,共3页
运用物流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产品质量保证中的零部件存储、运输、配送、替换及产品更换等决策问题。针对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中的维修服务需求,确定物流战略及其运作,通过在产品保证过程中运用物流原理解决产品质量保证服务的效率和低... 运用物流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产品质量保证中的零部件存储、运输、配送、替换及产品更换等决策问题。针对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中的维修服务需求,确定物流战略及其运作,通过在产品保证过程中运用物流原理解决产品质量保证服务的效率和低成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质量保证 物流 维修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牡丹鳞芽离体培养与快繁技术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新 成仿云 +3 位作者 钟原 文书生 李刘泽木 黄弄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目的】研究建立凤丹牡丹离体快繁技术体系,为油用牡丹优良单株无性快繁与新品种培育开拓新途径。【方法】早春从不同单株采集鳞芽外植体,置于WPM+6-BA 0.5 mg·L^(-1)+GA_3 0.2 mg·L^(-1)培养基中离体培养,根据启动诱导率及... 【目的】研究建立凤丹牡丹离体快繁技术体系,为油用牡丹优良单株无性快繁与新品种培育开拓新途径。【方法】早春从不同单株采集鳞芽外植体,置于WPM+6-BA 0.5 mg·L^(-1)+GA_3 0.2 mg·L^(-1)培养基中离体培养,根据启动诱导率及增殖系数,筛选适宜离体培养的单株,并对最优单株展开深入研究;在增殖阶段,采用单因子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WPM培养基中Ca(NO_3)_2浓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6-BA,GA_3,NAA,KT及TDZ)配比对增殖的影响,获得最佳增殖培养基及其PGRs组合;在诱导生根阶段,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冷处理时间和IBA浓度对生根率及生根质量的影响,获得最佳生根培养方案;根据生根质量划分生根苗等级,并观察移栽成活率。【结果】1)凤丹牡丹启动培养存在基因型差别,供试的17个高结实单株中有7个诱导率≥50%、增殖系数≥2.50,适宜进行离体培养,其中单株FD10表现最佳(诱导率100%、增殖系数4.58),被用于研究建立离体快繁技术体系;2)对培养基中Ca_2+浓度与PGRs对增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增殖培养基及其PGRs组合为WPM[Ca(NO_3)21 544 mg·L^(-1)]+6-BA 0.5 mg·L^(-1)+GA_3 0.2 mg·L^(-1),以40天为继代周期,增殖系数为3.87,共继代6次;3)对冷处理天数与IBA浓度对生根影响的研究表明,无根苗先在根诱导培养基(1/2 MS+IBA 2.0 mg·L^(-1)+腐胺1.0 mg·L^(-1))上培养30天(其中前8天进行4℃冷处理),再转入生根培养基[1/2 MS(CaCl_2加倍)+活性炭4.0 g·L-1]培养20天后生根率达56.67%;4)把生根苗按生根质量分为1~3级,其中1级苗占比84%,2级和3级苗占比分别为12.5%和3.5%,移栽至基质泥炭土+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1∶1)中,60天后发现愈伤组织少的1级苗成活率达66.67%,而愈伤组织发达的2级和3级苗则死亡,表明生根质量对移栽成活至关重要。【结论】凤丹牡丹离体快繁技术必须建立在基因型选择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建立优株FD10的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确定其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Ca(NO_3)_2 1544 mg·L^(-1)]+6-BA 0.5 mg·L^(-1)+GA3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方案为1/2 MS+IBA 2.0 mg·L^(-1)+腐胺1.0 mg·L^(-1),诱导初期冷处理8天;1级生根苗移栽60天后成活率达6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丹牡丹 基因型 硝酸钙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根 驯化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文书生 何绒绒 +1 位作者 郑佳康 田如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3-155,共13页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药用和油用植物,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加速其育种和繁殖的重要基础。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历经约半个世纪的研究,主要进展包括以下3个方面:1)器官组织培养再生:牡丹器官组织培养再生主要包括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药用和油用植物,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加速其育种和繁殖的重要基础。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历经约半个世纪的研究,主要进展包括以下3个方面:1)器官组织培养再生:牡丹器官组织培养再生主要包括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和无菌短枝扦插这3条途径。(1)牡丹器官发生途径包括愈伤组织和分生结节培养,牡丹的各种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皆可作为外植体诱导得到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器官难度较大,且尚未得到完整再生植株;牡丹分生结节培养以黄化嫩茎和叶柄薄层为外植体,前人已初步建立了紫斑牡丹和牡丹芍药组间杂种——伊藤的分生结节发生体系,并实现了不定芽和叶状体的分化,但分化率极低,且未能获得再生植株,还发现牡丹分生结节中含有丰富的芍药苷和丹皮酚,这证实了其在药用成分生产中的应用潜力。(2)牡丹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包括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前人通过筛选基因型、培养基和发育时期等实现了多个牡丹品种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但体细胞胚萌发率低,且再生成苗困难;间接发生途径以叶柄为外植体,已诱导得到愈伤组织并获得体细胞胚,但体细胞胚发生率极低。(3)牡丹无菌短枝扦插技术历经约30年的研究,完善的启动、增殖、生根和驯化移栽技术体系已经建立,但该技术仍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主要原因在于试管苗的顶芽休眠、两步生根成本高以及移栽成活率低。2)胚珠和胚离体培养成苗:分别以完成器官分化的胚珠(花后60天)和成熟胚(花后90天)为外植体,前人通过筛选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了紫斑牡丹和杨山牡丹的胚珠和胚离体培养体系,并获得了组培苗,但组培苗在驯化移栽阶段死亡。3)花药(花粉)离体培养成苗:以处于第1次分裂期的花粉为外植体可诱导得到花粉胚,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状态的花粉胚表现出不同的器官分化能力,其中聚集成簇的花粉胚无法分化出芽和根,而独立生长的花粉胚可分化出根系,但无法分化出芽。综上,牡丹组织培养研究目前仍处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后期研究一方面需要针对褐化、器官间接发生困难以及试管苗的生根和移栽问题进行技术优化,另一方面亟需从生理甚至是分子的层面对组织培养中的褐化、器官发生和顶芽休眠机理等展开研究,从而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组织培养 器官发生 体细胞胚 无菌短枝扦插 胚珠培养 胚培养 花药(花粉)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