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热点及演变路径分析
1
作者
高绿路
刘天星
拉兹洛·瓦伊达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44,453,共13页
为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2个中外文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分析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上述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在发文数量上,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英文文献出现得较早,且发文量相对中文...
为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2个中外文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分析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上述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在发文数量上,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英文文献出现得较早,且发文量相对中文文献在持续增长,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中文文献出现得较晚,发文量在2008年陡增至峰值,之后随着赛事结束发文量有所下降;2)在发文国家和机构上,美国发文量最多,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二,欧洲国家学者占据奥林匹克运动理论研究高地,中东国家学者异军突起;3)在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路径上,中文文献聚焦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及其相关理念、奥运会、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本土体育实践的联系,而英文文献从全球视角展开多方位探讨,研究主题体现了多学科化和研究多向性;4)在研究前沿上,中英文文献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基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从理论建构、学术实践和政策转化层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演化路径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与中国道路
被引量:
2
2
作者
左伟
杜海松
+3 位作者
梁芳
石伟东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坛议题进行综述,梳理了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学界关注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之后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肩负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教育
中国道路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奥运遗产探析:基于个人视角
被引量:
6
3
作者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翻译)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9-353,共5页
奥运遗产通常是指有形遗产,例如:新建的体育场馆、多功能设施(例如会展场所)、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的规划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铁路、机场等)。在探讨某届奥运会的遗产时,通常会聚焦于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的基础设施在后奥运时...
奥运遗产通常是指有形遗产,例如:新建的体育场馆、多功能设施(例如会展场所)、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的规划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铁路、机场等)。在探讨某届奥运会的遗产时,通常会聚焦于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的基础设施在后奥运时期对主办城市在诸多方面产生的长期影响。毋庸置疑,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夏残奥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都产生了一系列上述这样的遗产。这些奥运遗产是显而易见的、有形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容易被公众所理解的。而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居民产生的影响而言,有些奥运遗产时常被忽视,即无形遗产和在奥运会前就已开始产生显著影响的奥运遗产。由此,分析了北京奥运遗产:无形遗产包括增强民族自豪感、志愿服务、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以及与残奥会密切相关的包容性发展。赛前遗产包括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到奥运会开幕前大约7年期间的直接投资、就业机会、宣传奥运会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奥运遗产
有形遗产
无形遗产
民族自豪感
志愿服务
包容性
人力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热点及演变路径分析
1
作者
高绿路
刘天星
拉兹洛·瓦伊达
机构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出处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44,453,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342)。
文摘
为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2个中外文文献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分析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上述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在发文数量上,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英文文献出现得较早,且发文量相对中文文献在持续增长,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中文文献出现得较晚,发文量在2008年陡增至峰值,之后随着赛事结束发文量有所下降;2)在发文国家和机构上,美国发文量最多,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二,欧洲国家学者占据奥林匹克运动理论研究高地,中东国家学者异军突起;3)在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路径上,中文文献聚焦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及其相关理念、奥运会、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本土体育实践的联系,而英文文献从全球视角展开多方位探讨,研究主题体现了多学科化和研究多向性;4)在研究前沿上,中英文文献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基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从理论建构、学术实践和政策转化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演化路径
文献计量分析
Keywords
olympic movement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research hotspots
evolutionary path
bibliometric analysis
分类号
G80-05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与中国道路
被引量:
2
2
作者
左伟
杜海松
梁芳
石伟东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
机构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出处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文摘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坛议题进行综述,梳理了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学界关注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之后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肩负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奥林匹克教育
中国道路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趋势
Keywords
Olympic education
Chinese pa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iji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
trend
分类号
G811.21 [文化科学—体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奥运遗产探析:基于个人视角
被引量:
6
3
作者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翻译)
机构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
出处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9-353,共5页
文摘
奥运遗产通常是指有形遗产,例如:新建的体育场馆、多功能设施(例如会展场所)、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的规划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铁路、机场等)。在探讨某届奥运会的遗产时,通常会聚焦于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的基础设施在后奥运时期对主办城市在诸多方面产生的长期影响。毋庸置疑,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夏残奥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都产生了一系列上述这样的遗产。这些奥运遗产是显而易见的、有形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容易被公众所理解的。而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居民产生的影响而言,有些奥运遗产时常被忽视,即无形遗产和在奥运会前就已开始产生显著影响的奥运遗产。由此,分析了北京奥运遗产:无形遗产包括增强民族自豪感、志愿服务、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以及与残奥会密切相关的包容性发展。赛前遗产包括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到奥运会开幕前大约7年期间的直接投资、就业机会、宣传奥运会的活动。
关键词
北京
奥运遗产
有形遗产
无形遗产
民族自豪感
志愿服务
包容性
人力资源
Keywords
Beijing
Olympic legacy
tangible legacy
intangible legacy
national pride
volunteering
inclusiveness
workforce
分类号
G811.21 [文化科学—体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热点及演变路径分析
高绿路
刘天星
拉兹洛·瓦伊达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与中国道路
左伟
杜海松
梁芳
石伟东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京奥运遗产探析:基于个人视角
拉兹洛·瓦伊达
茹秀英(翻译)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