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郑萍 刘彦红 +3 位作者 买淑霞 姚婉霞 李娟 戴贵东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10期803-808,共6页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背部手术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随机分为创面对照组,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背部手术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随机分为创面对照组,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1)。以制备创面次日为第0天,分别于第3,5,7,9,11,14天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碱明显抑制创面组织中炎症反应,促进新生肉芽组织、毛细血管以及新生纤维胶原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低剂量组在第5天,中、高剂量组在第9天显著提高小鼠皮肤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氧化苦参碱低剂量组在第9,11天,中剂量组在第3,5,7,9,11天,以及高剂量组在第7,9天均使创面组织中的Ⅲ型胶原蛋白显著增加(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能促进小鼠皮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创面愈合 Ⅲ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重构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郑萍 张伟 +3 位作者 买淑霞 姚婉霞 郑捷 戴贵东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12期979-984,共6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致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衰竭的干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ISO(5 mg·kg-1·d-1,连续7 d)建立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同时观察苦参碱低(25 mg·...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致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衰竭的干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ISO(5 mg·kg-1·d-1,连续7 d)建立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同时观察苦参碱低(25 mg·kg-1·d-1,连续7 d)、中(50 mg·kg-1·d-1,连续7 d)、高(100 mg·kg-1·d-1,连续7 d)剂量组对模型大鼠体重、心脏质量、心肌组织形态学结构、ODC/SSAT系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各实验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肥厚指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酶显著增加,提示模型组大鼠具有显著性心肌肥厚并伴随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直径(CD)和横截面积(CSA)显著增加,表明大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显著性肥大或增殖,心室发生重构。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心肌肥厚指数(全心湿质量/体质量、左心室湿质量/体质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苦参碱可显著减轻大鼠肥厚性心肌组织病理结构的异常改变即抑制心肌细胞肥大;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内ODC、SSAT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可下调模型大鼠心肌组织ODC蛋白的表达,但对SSAT含量显著升高无影响。结论:苦参碱对ISO致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室重构及心功能衰竭具有保护作用,与下调心肌组织中ODC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组织内多胺的生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心室重构 异丙肾上腺素 鸟氨酸脱羧酶/精胺乙酰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使用《药理学》案例版教材的实践与体会
3
作者 王锐 李娟 +3 位作者 郑萍 郑婕 周茹 戴贵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6期145-147,共3页
出于教学改革的目的,在药理学教学中探索试用案例版教材,教师备课不仅温习旧讲稿,且添加新案例,补充新鲜成分,更新教案,优化备课模式,推进教师对本学科理论的拓展和深化,锻炼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 出于教学改革的目的,在药理学教学中探索试用案例版教材,教师备课不仅温习旧讲稿,且添加新案例,补充新鲜成分,更新教案,优化备课模式,推进教师对本学科理论的拓展和深化,锻炼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CBT),采用讲授和讨论两种案例使用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感触近年和未来职业的鲜活场景,避免所学知识条块分割,使其呈现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该探索是对传统教材编写和教学法的积极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案例版教材 案例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特征的64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兰莲君 舒健 +3 位作者 唐光才 涂国建 韩福刚 戴贵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门静脉期成像,分析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5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5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的CT门静脉期图像,观察其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52例...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门静脉期成像,分析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5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5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的CT门静脉期图像,观察其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孤立性脾静脉阻塞(ISVO)21例,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NISVO)31例,两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P>0.05)。侧支循环通路的主要途径为I型28例、Ⅱ型2例、Ⅲ型22例,Ⅰ、Ⅲ型侧支循环通路均显著多于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胃网膜静脉曲张48例高于其他静脉曲张的发生率(P<0.001),发生胃底静脉曲张11例、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P<0.01)。NISVO患者中胃底静脉和结肠右上静脉曲张发生率明显大于ISVO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44,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显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胰腺肿瘤 胰腺炎 侧支循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自动去骨与减影技术对头部血管成像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胡鑫 刘倩 +1 位作者 戴贵东 兰永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036-1038,10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8例行头颅DS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分别用减影法和去骨法进行处理分析。对两种方法得到的VR图像进行由两名医师进行评分,对其合格率和优秀率评分采用x^2检验;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左侧颈内动... 目的探讨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8例行头颅DS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分别用减影法和去骨法进行处理分析。对两种方法得到的VR图像进行由两名医师进行评分,对其合格率和优秀率评分采用x^2检验;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岩段血管直径。对获得的血管直径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减影法和去骨法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减影法优秀率高于去骨法有统计学差异(x^2=77.487、P<0.05);通过血管分析减影法测得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直径(3.527±1.027)、岩段直径(3.980±1.119),去骨法测定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直径(3.901±0.848)、岩段直径(4.308±0.731),减影法测出左侧海绵窦段及岩段直径均小于去骨法左侧海绵窦段差异(t=-4.054,P<0.05)、左侧岩段差异(t=-3.260,P=0.002)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应当根据临床需要及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骨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