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狼疮鼠B淋巴细胞AKT/GSK3β信号通路影响的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韩艳芳 曾凡钦 +3 位作者 谭国珍 熊慧 戴淑文 郭庆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MRL/lpr狼疮鼠B淋巴细胞活化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培养BM-MSC,用不同剂量的BM-MSC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4周后免疫磁珠分选出B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MRL/lpr狼疮鼠B淋巴细胞活化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培养BM-MSC,用不同剂量的BM-MSC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4周后免疫磁珠分选出B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狼疮鼠B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S期比例明显增多,中、高剂量BM-MSC移植治疗能降低刺激后的狼疮鼠B淋巴细胞S期比例,并增加细胞周期蛋白p27Kip1的表达。BM-MSC移植治疗能抑制B淋巴细胞phospho-AKTThr308及phospho-GSK3βSer9的表达。结论:中、高剂量BM-MSC移植治疗能抑制狼疮鼠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并抑制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B淋巴细胞 细胞周期 AKT GSK3β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亚群及25-羟维生素-D3的检测及意义
2
作者 戴淑文 郭庆 曾凡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72-275,279,共5页
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UCT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49例UCTD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采... 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UCT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49例UCTD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采集UCT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3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mDCs的水平。结果:49例UCTD患者临床表现中出现光敏感/颧部红斑30例(61.2%)、关节痛/关节炎28例(57.2%)、雷诺现象15例(30.6%);实验室指标异常者中ANA阳性45例(91.2%)、抗SSA阳性31例(63.3%)、白细胞减少15例(30.6%)。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0.22±0.01)%]与对照组[(0.14±0.01)%]相比升高;mDCs水平[(0.14±0.01)%)]较对照组[(0.09±0.01)%]相比升高;UCT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41.99±1.91)nmol/L]较对照组[(56.38±2.72)n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48、4.61,P值均<0.01)。相关分析表明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1)。结论:UCTD患者临床表现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关节痛/关节炎及雷诺现象;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最高为抗ANA阳性,其次为抗SSA阳性及血液学异常。pDCs、mDCs、25-OH-D3可能参与UCTD的发病过程,25-OH-D3可能通过促进p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树突状细胞 25-羟基维生素-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68例甲真菌病患儿临床表现及致病菌分布情况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戴淑文 张良 杜德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7期126-129,共4页
目的 探究某院68例甲真菌病患儿临床表现及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甲真菌病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病甲进行真菌镜检及病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分析患儿临床特征、致病菌分布情况以及抗真菌药物对甲真菌病病原菌耐药性。结... 目的 探究某院68例甲真菌病患儿临床表现及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甲真菌病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病甲进行真菌镜检及病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分析患儿临床特征、致病菌分布情况以及抗真菌药物对甲真菌病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68例患儿中主要为男性(60.29%),患儿主要在夏季(30.88%)与秋季(35.29%)发病,大部分患儿病甲部位在趾甲(66.18%);吮吸指甲习惯的患儿占7.35%,甲外伤史的患儿占19.12%,手足癣史的患儿占14.71%,甲真菌感染家族史的患儿占83.82%;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占比分别为55.88%、27.94%、11.76%、4.41%;66.18%患儿采用抗丝状真菌药物治疗, 33.82%患儿采用抗假丝酵母菌药物治疗。在1个疗程治疗后, 67.65%的患儿治愈, 20.59%的患儿治疗显效,7.35%的患儿好转, 4.41%的患儿治疗无效,其中治疗无效患儿中2例为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1例为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患儿持续接受特比萘芬治疗3个月后痊愈,浅表白甲型甲真菌病患儿在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2个月,伊曲康唑治疗1个月后痊愈。68例患儿收集指甲或趾甲屑标本共培养出菌株56株,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占比分别为78.57%、17.86%、3.57%,其中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64.29%)与须癣毛癣菌(10.71%)为主,酵母菌以克柔念珠菌(8.93%)、光滑念珠菌(3.57%)为主,霉菌包括曲霉(1.79%)、青霉(1.79%)。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对特比萘芬、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几何均数均较低,紫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MIC几何均数均较高;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及曲霉、青霉对特比萘芬、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MIC几何均数均较低。结论 甲真菌病患儿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有其独有特点,紫色毛癣菌对使用抗真菌药物耐药,需要采用其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临床表现 致病菌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应用在脓疱型银屑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戴淑文 高香 杜德荣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14期27-28,共2页
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脓疱型银屑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治疗;研究组给予阿维A+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 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脓疱型银屑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治疗;研究组给予阿维A+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退热时间、皮损完全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见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燥脱屑、血脂升高、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确切,见效快、复发率低,患者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用药方法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阿维A 脓疱型银屑病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如何加强QC小组活动成果评价工作
5
作者 戴淑文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1992年第6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QC小组活动 成果 评价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