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问题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戴志钧
-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州学刊》
1987年第3期90-94,共5页
-
文摘
金开诚先生的《〈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解》一文,发表在《文学遗产》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下引金文皆出此篇)。文章“联系《离骚》的创作旨意、全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阐述了他对“求女、问卜、降神”这些古今众说纷纭问题的看法。读过之后很受启发,觉得可备一说。不过,我对文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都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现在把它写出来,以求教于金先生和楚辞研究者。
-
关键词
《离骚》
“求女”
降神
抒情主人公
形象体系
大段
整体结构
长诗
象征性形象
主题旋律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离骚》艺术辯证法三题
- 2
-
-
作者
戴志钧
-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5年第2期111-118,共8页
-
文摘
善恶美丑对立统一《离骚》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抒情诗。它以浪漫主义方式,自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为之奋斗过程和失败的结局。诗人的理想是做为楚国现实政治对立物提出来的。它是产生于现实,又是理想化了的。说它理想化,是指它带有浓厚的超现实的理想色彩;说它产生于现实,是指它主要是战国中期社会大变革中楚国新旧两种对抗社会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产物。
-
关键词
抒情主人公
离骚
对立统一
党人
艺术辩证法
楚国
中国艺术
理想色彩
君臣关系
美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朱熹在楚辞研究中的开拓性贡献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戴志钧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9-83,共5页
-
文摘
朱熹最早彻底地以文学眼光看待楚辞,他自觉抛弃了楚辞研究中的经学标准,抓住了楚辞抒发情感、表现忧患意识的总体特征。朱嘉又最早比较彻底地从整体上把握楚辞的意象,深刻正确地揭示了作品的意蕴。朱熹在楚辞研究中的巨大贡献,与他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关。
-
关键词
楚辞研究
朱熹
楚辞章句
开拓性贡献
意象
忧患意识
离骚
楚辞学史
整体把握
王逸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惜往日》在屈赋中的地位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戴志钧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1年第3期99-106,共8页
-
文摘
本文要旨在论述《惜往日》在屈赋中的地位,尤其是它在屈原研究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这是被古今屈原研究者程度不同忽略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加以论述的必要。在论述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碰到了一大障碍,即现代许多屈原研究者否认《惜往日》为屈作,有的虽未明确否认,却采取了置而勿论的态度,把它排斥在屈原研究之外。这都给深入研究屈原增加了困难。对此,本文就不能不从《惜往日》是否为屈作这一具有争论的问题谈起。《惜往日》
-
关键词
屈原作品
屈原研究
屈赋
政治思想
离骚
政治改革思想
司马迁
艺术成就
怀沙
哲学思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说“非是故相反驳”
- 5
-
-
作者
戴志钧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81-82,共2页
-
文摘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这是赵壹《刺世嫉邪赋》开篇四句。《刺世嫉邪赋》,是东汉末年抒情小赋中思想性最强的一篇。开篇四句在全篇中地位非常重要。对它理解得正确与否,对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影响颇大。而对它能否正确理解,关键又在对“非是”的训释上。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在解释“非是”句时说:“
-
关键词
自然变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正确理解
反驳
否定副词
抒情小赋
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
形容词
思想性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屈原的法家革新思想
被引量:2
- 6
-
-
作者
戴志钧
-
出处
《文史哲》
1975年第3期72-77,共6页
-
文摘
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正是新兴的封建制度取代腐朽的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屈原以一个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文学家的战斗姿态参加了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他的政治理想的基本倾向,表现了“尊法反儒”的革新精神。一屈原始终不渝地坚持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革新理想,并为此奋斗一生。在《九章·橘颂》里,他以炽烈的热情抒发了自己青年时期的远大政治抱负。他登上政治舞台。
-
关键词
地主阶级
阶级斗争
变革时期
奴隶主贵族
奴隶制度
政治理想
政治家
儒家
法家思想
封建制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