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型布局锯齿唇口进气道的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与隐身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日升 戚开南 +2 位作者 张庆兵 肖志河 刘恒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471-2478,共8页
针对"X"型布局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与隐身性能一体化设计研究,采用标准k-ωSST湍流模型和多层快速多极子(MLFMA)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锯齿进气道唇口飞行器流动机理和散射机理,获得了有/无进气道唇口的气动性能和飞... 针对"X"型布局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与隐身性能一体化设计研究,采用标准k-ωSST湍流模型和多层快速多极子(MLFMA)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锯齿进气道唇口飞行器流动机理和散射机理,获得了有/无进气道唇口的气动性能和飞行器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研究结果表明:在入射频率15GHz时,采用锯齿外形进气道唇口的飞行器在垂直极化(VV)和水平极化方式(HH)时能够降低飞行器的RCS;在锯齿区域附近出现大量的小尺度激波和涡流结构,扰乱了进气道正常流动;无锯齿时,进气道流量系数较大,其次是锯齿角度为90°外形,锯齿角度为45°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相对最小,主要是因为锯齿角度45°时的进气道进口泄漏量相对较小;得到了无锯齿时进气道的总压损失最小,同时,无锯齿进气道唇口飞行器的阻力系数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身 雷达散射截面 气动外形 高分辨一维距离像 流量系数 总压恢复系数 阻力系数 超声速飞行器 进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遗传算法对Jaumann吸波结构材料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日升 张庆兵 +2 位作者 刘恒军 肖志河 戚开南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3,共6页
以频率带宽为优化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针对3层Jaumann吸波结构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了不同介电常数,不同隔离层层数,不同隔离层厚度以及不同电阻参数对吸波材料反射率的影响;在吸波结构材料反射率T<-15 d B条件下,获得了较宽的... 以频率带宽为优化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针对3层Jaumann吸波结构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了不同介电常数,不同隔离层层数,不同隔离层厚度以及不同电阻参数对吸波材料反射率的影响;在吸波结构材料反射率T<-15 d B条件下,获得了较宽的频率带宽,并得到了该频率带宽内相应介电常数,隔离层厚度和电阻的优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隐身 雷达吸波结构 遗传算法 反射率 阻抗匹配 频率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源可调微波吸收体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戚开南 汪勇峰 +1 位作者 侯新宇 陈军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3-1858,共6页
为解决无源雷达吸波材料带宽有限的问题,基于传输线理论设计了一种有源可调微波吸收体.该吸收体是在Salisbury屏的拓扑结构基础上,用基于PIN二极管可控的有源频率选择表面(FSS)代替传统的电阻层.反射率测量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二... 为解决无源雷达吸波材料带宽有限的问题,基于传输线理论设计了一种有源可调微波吸收体.该吸收体是在Salisbury屏的拓扑结构基础上,用基于PIN二极管可控的有源频率选择表面(FSS)代替传统的电阻层.反射率测量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二极管的偏置电流可以动态调节吸收体的最佳吸波频率;当偏置电流在0~0.5mA之间变化时,吸收体的最佳吸波频率在7~12.5GHz频率范围内动态调整.基于遗传算法,优化设计了一种具有双极化吸波特性的十字型可调微波吸收体,仿真结果表明该吸收体在5.6~17.6GHz范围内实现了最佳吸波频率的可控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理论 微波吸收体 频率选择表面(FSS) 偏置电流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频段室外型400W功率放大器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少波 戚开南 《无线电工程》 2017年第3期51-53,共3页
基于在执行航天测控X频段TT&C任务时上行链路需配备功率放大器的需要,给出了X频段室外型400 W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大功率整机合成技术和高效散热技术,明确了功放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结合系统测试给出了功放的测试数... 基于在执行航天测控X频段TT&C任务时上行链路需配备功率放大器的需要,给出了X频段室外型400 W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大功率整机合成技术和高效散热技术,明确了功放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结合系统测试给出了功放的测试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利用该方法设计的X频段室外型400 W功率放大器已成功应用在实际工程中。测试结果表明,功放的性能指标满足系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频段 测控任务 室外型 功率放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体前缘圆孔凹槽有/无喷射流机理研究
5
作者 郑日升 张庆兵 +2 位作者 肖志河 刘恒军 戚开南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49,5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圆孔凹槽直径及有/无喷射流流动机理,采用标准的k-w SST湍流模型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流体经过圆孔凹槽时,在圆孔凹槽边缘会形成膨胀波和压缩波,在圆孔凹槽内可能会形成涡流结构,并保持低速流体。当圆孔凹槽... 为了研究不同圆孔凹槽直径及有/无喷射流流动机理,采用标准的k-w SST湍流模型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流体经过圆孔凹槽时,在圆孔凹槽边缘会形成膨胀波和压缩波,在圆孔凹槽内可能会形成涡流结构,并保持低速流体。当圆孔凹槽直径逐渐增加时,引起弹体壁面声速径向距离增加。同时,随着攻角的增大,圆孔凹槽内的静压逐渐降低;圆孔凹槽喷流速度的增加导致凹槽出口会出现激波现象,当喷流速度达到600 m/s时,凹槽出口激波强度明显增加,圆孔凹槽内静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孔凹槽 喷射流 湍流模型 附面层 激波 涡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