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技术在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5 位作者 刘飞 邓新恒 王朝鲁 崔书克 李永耀 闫威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量每例患者的尺偏角、桡骨高度、掌倾角、关节内台阶、关节内间隙等,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分为复位组、非复位组。随后将数据依次导入人机交互智能软件,由1名低年资骨科医师识别分析,并测量出同人工测量同样的指标,依据同样标准分组后发现与人工测量信息一致(均复位组6例、非复位组8例,且组内数据两者一致)。继续在软件中对非复位数据行骨骼分割、骨折识别等处理,并生成包含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8份。最后针对需要复位的6例数据,由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分别在院内影像系统和软件中识别分析,分别判断出每例数据中需要复位的骨折块,由另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核实两者所识别的骨块一致后,再进行骨块位移信息测量;两者在各自系统中分别测量出每1骨块在X轴(内外)、Z轴(前后)、Y轴(上下)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信息,同时软件组对数据进行骨折识别,并生成包含所有骨块位移信息、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6份。两者分别将各自数据录入数据表中。结果: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两组均得出6例复位、8例非复位数据,且分组数据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人工和软件测量14例数据的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内台阶、掌倾角、关节内间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识别方面,软件识别出10例C型骨折,4例数据识别为B型;6例复位数据,每例数据两种测量方式均分割出2个骨块,每组12个骨块,经判定发现所识别骨块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人工和软件测量骨块X、Y、Z轴位移、旋转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软件在测量C1型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学参数方面效能与人工测量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人机交互 计算机断层扫描 AI识别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光耀 成永忠 +4 位作者 刘峘 姜俊杰 李永耀 陈洋 姚宇翔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66-80,共15页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3年6月30日。纳入研究参照Cochrane手册(Version6.3,2022)进行信息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检验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影像学解剖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旋转、尺桡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治疗情况比较(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及相关量表。结果:(1)共纳入28项研究,患者共计2192例,包括1096例钢板内固定组和1096例外固定架组。(2)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组的手术出血量[MD=-37.93,95%CI(-48.54,-27.31),P<0.00001]、手术时间[MD=-31.58,95%CI(-48.96,-14.20),P=0.0004]、住院时间[MD=-4.58,95%CI(-5.44,-3.71),P<0.0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88,95%CI(-1.35,-0.41),P=0.0002]均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3)两组的掌倾角[MD=-0.17,95%CI(-0.95,0.61),P=0.68]、尺偏角[MD=0.22,95%CI(-0.73,1.17),P=0.65]、桡骨高度[MD=-0.24,95%CI(-1.15,0.67),P=0.60],屈伸[MD=-5.63,95%CI(-11.85,0.58),P=0.08]、旋转[MD=-5.80,95%CI(-12.77,1.17),P=0.10]、尺桡偏[MD=-2.86,95%CI(-10.87,5.15),P=0.48],并发症发生率[RR=0.96,95%CI(0.63,1.46),P=0.83],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MD=0.13,95%CI(-0.80,1.06),P=0.78]、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优良率[RR=0.93,95%CI(0.87,1.01),P=0.08]、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RR=0.99,95%CI(0.62,1.59),P=0.98]、腕关节DASH评分[MD=-4.67,95%CI(-14.96,5.62),P=0.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外固定架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其影像学解剖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和腕关节功能评分两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架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接骨架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伏敏睿 史长龙 +6 位作者 成永忠 马明明 牛正麟 孙海翔 高景华 吴钟凯 徐一鸣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CO接骨架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37~56(52.6±11.3)岁;车祸伤7例,跌伤18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0例;采用闭合复位CO接骨支架治疗。内固定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41~59(53.3±13.7)岁;车祸伤8例,摔伤15例;闭合性骨折23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缩略版(QuickDASH)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范围及握力评估、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关节面台阶、关节内间隙)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0~24(16.0±3.8)个月。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比较,CO接骨架组受伤至手术时间[(2.4±3.3)dvs(7.4±3.7)d]短,手术时间[(56.27±15.23)min vs(74.10±5.26)min]短、失血量[(14.52±6.54)ml vs(32.32±10.03)ml]少、住院时间[(14.04±3.24)d vs(16.45±3.05)d]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QuickDASH评分比较[(9.21±1.64)分vs(7.04±3.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1、3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活动范围及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内固定组影像学比较,CO接骨架组掌倾角[(17.90±2.18)°vs(19.87±3.21)°]更小、关节面台阶[(0.11±0.03)mm vs(0.17±0.02)mm]更少、桡骨长度[(8.16±1.11)mm vs(9.59±1.02)mm]更短(P<0.05);两组尺偏角度数、关节内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接骨架组(25例中的23例)和内固定组(23例中的21例)存在允许范围内的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接骨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疗法,且接骨支架术从受伤至手术的等待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耗时更短;钢板内固定术控制桡骨短缩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型 CO接骨架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支撑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峻玮 侯金永 +8 位作者 李朝辉 马振元 高祥 毕宏政 陈玲玲 王海涛 聂伟志 成永忠 奚小冰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撑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119例,其中男39例,女80例,年龄48~74(60.58±6.7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3(5.29...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撑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119例,其中男39例,女80例,年龄48~74(60.58±6.7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3(5.29±2.52)d,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克氏针固定组(克氏针组)及接骨板内固定组(接骨板组)。克氏针组68例,男21例,女47例;年龄49~74(61.15±6.24)岁;左侧41例,右侧27例。接骨板组51例,男18例,女33例;年龄48~72(59.78±5.71)岁;左侧31例,右侧20例。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桡骨远端影像学参数(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术后3、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19(13.32±2.02)个月。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少于接骨板组[27.91(13.00,42.00)min vs 67.52(29.72,105.32)min,Z=-8.74,P=0.00;3.24(1.08,5.40)ml vs 21.91(17.38,26.44)ml,Z=-9.31,P=0.00;(8.38±2.63)d vs(11.40±2.78)d,t=-3.12,P=0.00;10111.29(6738.98,13483.60)元vs 15871.11(11690.40,20051.82)元,Z=-5.62,P=0.00]。克氏针组并发症2例,接骨板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克氏针组桡骨高度小于接骨板组[(11.45±1.69)mm vs(12.11±1.78)mm,t=-2.061,P=0.04],尺偏角及掌倾角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克氏针组DASH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较接骨板组高[(19.10±9.89)分vs(13.47±3.51)分,t=4.34,P=0.00;(11.15±3.61)分vs(6.41±2.75)分,t=8.13,P=0.00];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闭合复位克氏针支撑固定虽然对桡骨高度的恢复稍差,但术后12个月两组患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花费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COLLES骨折 克氏针 微创固定 接骨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规范化与智能化探索
5
作者 尹晓冬 成永忠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5-9,共5页
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是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和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研究学会(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AO)原则、生物学固定(bioloigical osteosynthesis,BO)理... 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是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和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研究学会(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AO)原则、生物学固定(bioloigical osteosynthesis,BO)理念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骨折治疗体系[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中西医结合 规范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负重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6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8 位作者 陈洋 王朝鲁 刘广伟 史长龙 黄晓宇 陈奕历 陈泓颖 汪雄伟 赵继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96-1201,共6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后负重稳定性。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模型(右侧)6个及踝关节尸体标本4对(8只),根据Ruedi-Allgower Pilon骨折分型设计截骨线,采用摆据依据预先设定的截骨线制备Pilon骨折模型;用微创截骨器对尸体标本行骨折...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后负重稳定性。方法:选取踝关节骨模型(右侧)6个及踝关节尸体标本4对(8只),根据Ruedi-Allgower Pilon骨折分型设计截骨线,采用摆据依据预先设定的截骨线制备Pilon骨折模型;用微创截骨器对尸体标本行骨折造模,制备Pilon骨折尸体模型。使用外固定架固定踝关节骨模型和尸体标本模型后,在力学加载机上进行轴向载荷力学加载。对踝关节骨模型分别施加150、300、450N的轴向载荷,用动态捕捉仪记录腓骨骨折块、胫骨外侧骨折块、胫骨内侧骨折块在三维空间(X、Y、Z轴)上的位移。对外固定架固定后的踝关节尸体标本模型分别施加300、600、900N的轴向载荷,拍摄不同载荷条件下外固定架固定下的Pilon骨折尸体模型X线片,用digimizer软件中测量不同载荷下胫骨前侧角、胫骨踝穴角、距骨移位值、距骨倾斜角度、外踝侧方移位值、内踝侧方移位值、内踝分离移位值、关节面台阶位移值。结果:对外固定架固定的Pilon骨折骨模型分别施加150、300、450N轴向载荷后,未出现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局部固定骨折端的克氏针也未出现松动、断裂及不可逆的塑性形变。腓骨骨折块在X轴(左右)位移值分别为0.032(-0.022,0.269)、0.061(-0.002,0.427)、0.212(-0.016,1.223) mm,Y轴(上下)位移值分别为0.002(-0.031,0.103)、0.051(-1.133,0.376)、0.128(-1.394,0.516) mm,Z轴(前后)位移值分别为-0.003(-0.130,0.171)、0.137(-0.076,0.433)、0.030(-0.487,0.478) mm;胫骨外侧骨折块在X轴上的位移值分别为0.000(-0.108,0.027)、0.083(-0.364,0.050)、-0.121(-0.289,0.165) mm,Y轴上的位移值分别为-0.009(-0.200,0.025)、-0.179(-0.710,0.084)、-0.257 (-0.799,0.027) mm,Z轴位移值分别为0.112 (-0.024,0.256)、0.157 (-0.068,0.293)、-0.210(-0.035,0.430) mm;胫骨内侧骨折块在X轴上的位移值分别为-0.010(-0.060,0.013)、-0.165(-0.289,0.056)、-0.181(-0.395,0.013) mm,Y轴位移值分别为-0.036(-0.156,0.007)、-0.104(-0.269,0.178)、-0.245(-0.380,-0.011) mm,Z轴位移值分别为-0.005(-0.372,0.189)、-0.012(-1.774,0.380)、0.200(-1.963,-0.540) mm。对外固定架固定的Pilon骨折尸体模型分别施加300、600、900 N轴向载荷后,胫骨前侧角、胫骨踝穴角、距骨倾斜角、关节面骨折台阶、距骨移位、外踝侧方移位、内踝侧方移位、内踝分离移位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数值与未加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负重外固定架能维持骨折端及踝关节稳定,负重量最大不超过300 N,临床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植入物的材料特性和骨折类型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架 PILON骨折 负重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被引量:26
7
作者 成永忠 温建民 +6 位作者 马少云 桑志成 赵勇 徐颖鹏 蒋科卫 张崇辉 王雷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8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并总结与三踝骨折的独特移位规律相对应的独立分型,改进其复位与固定方法。方法:根据4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术前X线片,根据其有无距骨移位和移位方向以及有无下胫腓分离进行分型,并与传统分型进行比较。结果:三踝骨折可分为稳定型... 目的:探讨并总结与三踝骨折的独特移位规律相对应的独立分型,改进其复位与固定方法。方法:根据4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术前X线片,根据其有无距骨移位和移位方向以及有无下胫腓分离进行分型,并与传统分型进行比较。结果:三踝骨折可分为稳定型(12例)和非稳定型(30例)。非稳定型又分为3型:Ⅰ型(距骨外脱位型)16例,其中,Ⅰa型(无下胫腓分离的距骨外脱位型)5例;Ⅰ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距骨外脱位型)11例;Ⅱ型(距骨外后脱位型)8例,其中,Ⅱb型(无下胫腓分离的外后脱位型)5例,Ⅱ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外后脱位型)3例;Ⅲ型(距骨后脱位型)6例,其中,Ⅲa型(无下胫腓分离的后脱位型)2例,Ⅲ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后脱位型)4例。结论:根据X线片可对三踝骨折进行独立分型。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突出了距骨脱位和下胫腓分离两个反映踝关节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深化了对三踝骨折移位规律的认识,并对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预后判断、手术顺序的安排等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分类法 距骨脱位 下胫腓分离 分型 移位规律 脱位型 手术适应证 稳定型 Ⅱb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接骨学骨折微创与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实践与智能化思考 被引量:6
8
作者 成永忠 白金广 +2 位作者 王朝鲁 温建民 连智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9期795-797,共3页
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一词源于尚天裕教授主编的《中国接骨学》[1]。CO学派是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理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的发展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的源泉[2]。赵勇等[2]通过文献研究,总结... 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一词源于尚天裕教授主编的《中国接骨学》[1]。CO学派是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理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的发展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的源泉[2]。赵勇等[2]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中国接骨学在治疗骨折方面有独特优势,取得了明显效果。基于中国接骨学的微创与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临床证据,克服了骨折手术治疗周期长、方法单一的弊端,使骨折愈合后的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工智能与骨科学的融合发展呈蓬勃态势,未来中国接骨学的徒手骨折复位技术是否可以实现智能化,智能化是否是中国接骨学的未来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接骨学 外固定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新型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6
9
作者 成永忠 赵继阳 +4 位作者 赵丽君 陈彦飞 温建民 桑志成 常德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6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外固定架的临床疗效。结果 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外固定架的临床疗效。结果 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骨折治疗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优19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达91.2%。结论手法配合新型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三期治疗对骨生长因子FGF-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孙永生 温建民 +6 位作者 吴林生 李莉 韩凤岳 徐颖鹏 桑志成 胡海威 成永忠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4期222-226,共5页
目的 :观察骨折三期治疗对FGF 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16 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 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余SD大鼠双胫骨上 1/ 3段前部的中点造成 2mm× 1 5mm的缺损。术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一期治疗组和三期治疗... 目的 :观察骨折三期治疗对FGF 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16 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 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余SD大鼠双胫骨上 1/ 3段前部的中点造成 2mm× 1 5mm的缺损。术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一期治疗组和三期治疗组 ,每组于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处死 6只 ,取材 ,常规组织学检查 ,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的FGF 2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缺损区内血肿细胞、炎性细胞、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新形成骨细胞FGF 2表达呈强阳性 ,成熟骨细胞阴性或微弱阳性 ;②骨折后三组FGF 2表达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即明显增高 ,但是 ,中药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 (P <0 0 5 ) ,三期治疗组有高于一期治疗组的趋势 ,FGF 2表达高峰出现时间中药治疗组显著早于模型组 ,三期治疗组较一期治疗组提前了 80 %。结论 :中药治疗能显著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FGF 2的表达 ,三期治疗明显强于一期治疗 ,因此对骨折进行分期辨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三期治疗 骨生长因子 FGF-2 实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骨折分期治疗对骨折愈合作用的X线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温建民 徐颖鹏 +9 位作者 孙永生 雷仲民 徐海斌 桑志成 胡海威 成永忠 佟云 孙卫东 韩凤岳 李莉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10期604-607,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骨折分期治疗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探讨中药治疗骨折的最佳分期方法.方法:于SD大鼠双侧胫骨上1/3段前部的中点,造成2 mm×1.5 mm骨质缺损,作为骨折愈合模型.222只雄性SD大鼠,首先随机取出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他216只... 目的:研究中医骨折分期治疗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探讨中药治疗骨折的最佳分期方法.方法:于SD大鼠双侧胫骨上1/3段前部的中点,造成2 mm×1.5 mm骨质缺损,作为骨折愈合模型.222只雄性SD大鼠,首先随机取出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他216只于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三期治疗组、二期治疗组、一期治疗组以及模型对照组,每组54只.分别给予中药三期、二期、一期治疗以及等量生理盐水治疗.分别于术后1、3、5、7、9、12、15、21、28 d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右侧胫骨标本作为观察对象,通过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几种分期治疗方法对骨缺损愈合的作用.结果:X线片肉眼观察示:模型对照组自术后7 d起,各时间点评分均低于或等于用药组,部分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二期治疗组总平均评分最高,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X线片图像分析显示:术后9~28 d,模型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骨痂填充率均低于各用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各中药治疗组骨折愈合较模型对照组提前约1周.二期治疗组平均骨痂填充率最高,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组织学观察示:模型对照组在术后大部分时间点组织学评分低于各用药组,部分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二期治疗组在术后5~15 d大部分时间点组织学评分有高于一期治疗组和三期治疗组的趋势.二期治疗组平均评分最高,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结论:对骨折分期辨证治疗是必要的,二期治疗可能是骨折治疗的最佳分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中医疗法 放射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家兔骨折骨膜组织中VEGF及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徐颖鹏 温建民 +5 位作者 董建文 潘贵超 孙永生 桑志成 胡海威 成永忠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研究中医骨折三期治则对家兔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内外骨膜及骨髓组织VEGF及VEG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骨折的分期治疗的合理性。方法:14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无菌状态下手术,在家兔双侧桡骨下1/3段,造成3mm完全骨质缺损的骨折... 目的:研究中医骨折三期治则对家兔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内外骨膜及骨髓组织VEGF及VEG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骨折的分期治疗的合理性。方法:14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无菌状态下手术,在家兔双侧桡骨下1/3段,造成3mm完全骨质缺损的骨折愈合模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家兔随机均分为4组:中药三期治疗组、中药一期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三期治疗、一期治疗、阳性药物治疗以及等量蒸馏水。于术后3、6、9、14、28、42、56d每组随机处死5只家兔,取左侧桡骨标本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查外骨膜、内骨膜和骨髓组织中VEGF及VEGFmRNA表达,通过图像分析测量各种组织中VEGF及VEGFmRNA表达强度。结果:各中药治疗组对于术后骨折端外骨膜、内骨膜和骨髓组织VEGF和VEGFmRNA表达均有促进作用,三期治疗组有高于其他三组的趋势(P<0.05)。结论:中药分期治疗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膜、内骨膜和骨髓组织VEGF及VEGF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骨折分期治疗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足与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与跖骨头下压力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温建民 桑志成 +3 位作者 钟红刚 徐颖鹏 胡海威 成永忠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1期641-643,共3页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外翻足承重比例及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正常组(160足)、轻中度(足母)外翻组(100足)、重度(足母)外翻组(56足)三组,运用我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外翻足承重比例及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正常组(160足)、轻中度(足母)外翻组(100足)、重度(足母)外翻组(56足)三组,运用我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轻中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较正常足增加,重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介于正常足与轻中度(足母)外翻足之间。(足母)外翻足存在着前足压力外移的趋势,这种改变和畸形的程度相关。结论 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足母)外翻前足承重比例及各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随(足母)外翻畸形程度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前足 横弓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筋束骨理论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彦飞 鲁超 +5 位作者 赵勇 成永忠 乔锋 侯成志 辛颖 刘广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在筋束骨理论指导下,基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机制,阐释铍针松解术改变髌骨运行轨迹及降低髌股关节压力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获取1名正常男性(年龄29岁,身高171 cm,体重58 kg)膝关... 目的:在筋束骨理论指导下,基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改善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机制,阐释铍针松解术改变髌骨运行轨迹及降低髌股关节压力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获取1名正常男性(年龄29岁,身高171 cm,体重58 kg)膝关节CT资料,从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入手,经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以及加载分析等步骤,建立筋、骨结构完整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加载条件设置为膝关节垂直加载500 N负荷,股四头肌腱承受平均值约为200 N的牵张应力,分别在有限元模型屈膝30°位和屈膝90°位状态,模拟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对比研究不同屈膝状态下铍针干预对髌股关节应力集中的改善情况。结果: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后髌股关节和胫股关节的应力峰值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分别为:(1)屈膝30°位,髌骨软骨下降0.498 MPa(下降9.06%),股骨滑车下降0.886 MPa(下降16.27%)。(2)屈膝90°位,髌骨软骨下降0.558 MPa(下降8.6%),股骨滑车下降0.607 MPa(下降9.94%)。结论:铍针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可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的应力集中并降低局部应力峰值,有利于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并使应力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 有限元分析 铍针 髌骨外侧支持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动态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仿真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彦飞 鲁超 +5 位作者 赵勇 成永忠 乔锋 秦伟凯 侯成志 刘广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基于CT影像资料构建动态性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和初步的有限元分析,为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仿真模型和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膝关节CT资料,借助Mimics 19.0和Hypermesh 12.0等软件,从膝关节的三... 目的:基于CT影像资料构建动态性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和初步的有限元分析,为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仿真模型和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膝关节CT资料,借助Mimics 19.0和Hypermesh 12.0等软件,从膝关节的三维模型构建入手,经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定性等步骤,建立高仿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确定边界条件和扭矩加载产生动态性的屈膝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予有限元模型施加近似屈膝活动时所承受的载荷(500 N),研究分析不同屈膝角度下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基于CT影像并结合解剖特性建立了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骨、韧带、软骨、半月板和髌骨支持带等三维单元,在确立边界条件后施加不同扭矩产生了不同屈膝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根据等同工况(屈膝30°,股四头肌腱受200N牵张)加载显示髌骨的应力峰值为2.209 MPa,平均Mises应力为1.132 MPa;股骨滑车的应力峰值为1.405 MPa,平均Mises应力0.936 MPa,与既往研究比较差异性在1%~13.5%,证明模型的有效性。动态性的模型加载发现:胫股关节的Mises应力随屈膝角度增加而下降;而髌股关节的Mises应力与屈膝角度正相关,不同屈膝角度下各软骨应力面的Mises应力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结构更趋完整,可有效模拟动态性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膝关节进一步的仿真力学研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有限元分析 仿真力学 屈膝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9
16
作者 温建民 成永忠 +4 位作者 赵勇 桑志成 蒋科卫 张连仁 刘庆生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5期305-306,共2页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器 三踝骨折 关节内骨折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术后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管宜可 成永忠 +6 位作者 侯汪洋 陈诚 赵继阳 陈彦飞 程灏 温建民 蔡静怡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4期95-98,共4页
目的: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三踝骨折外固定术后患者,探讨其在骨折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望京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月应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患者44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试验组术后予以功能... 目的: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三踝骨折外固定术后患者,探讨其在骨折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望京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月应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患者44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试验组术后予以功能锻炼配合中药熏洗,对照组则为单纯功能锻炼。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以探讨各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半年AOFAS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0.91%,对照组为81.82%;术后1年AOFAS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5.45%,对照组为90.91%。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骨折术后的局部疼痛,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对患肢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功能锻炼 三踝骨折 中药熏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科卫 温建民 +1 位作者 成永忠 桑志成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7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总结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复位手法经验。方法 :对 18例三踝骨折采用手法复位、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采用Leeds分级 ,18例中除 1例于外固定器固定 3周后 ,因内踝的骨折间隙大于 2mm改切开... 目的 :总结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复位手法经验。方法 :对 18例三踝骨折采用手法复位、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进行治疗。结果 :采用Leeds分级 ,18例中除 1例于外固定器固定 3周后 ,因内踝的骨折间隙大于 2mm改切开复位内固定外 ,余 17例均外固定器治疗成功。随访 8个月~ 3年 ,17例中优 11例 ,良 5例 ,差 1例。总优良率 88 9%。结论 :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复位手法是建立在一般踝关节骨折复位手法基础上借助器械的一套复合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外固定器 治疗 三踝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保守疗法治疗踝创伤性关节炎 被引量:1
19
作者 桑志成 温建民 +3 位作者 赵勇 成永忠 徐颖鹏 闫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玻璃酸钠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
20
作者 桑志成 温建民 +4 位作者 赵勇 成永忠 蒋科卫 闫安 张宽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6期460-461,共2页
胫骨中下1/3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自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29例,取得良好疗效,同时也获得了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外固定器 正骨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