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破裂继发腹腔脓肿腰椎气肿性骨髓炎1例
1
作者 段琳言 戎冬冬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76-176,共1页
患者男,76岁。因腰腹部疼痛1周入院。既往高血压史20余年。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4 g/L,白细胞计数14.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3.0%,降钙素原31.46 ng/ml。血培养、腹腔血肿穿刺液培养肠炎沙门菌肠炎亚种阳性。术前CT显示腰4~5... 患者男,76岁。因腰腹部疼痛1周入院。既往高血压史20余年。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4 g/L,白细胞计数14.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3.0%,降钙素原31.46 ng/ml。血培养、腹腔血肿穿刺液培养肠炎沙门菌肠炎亚种阳性。术前CT显示腰4~5椎体、椎旁及椎间盘内多发气体影,腰1水平以下左侧椎旁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肿性骨髓炎 腹腔脓肿 腹主动脉瘤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病变的64层MSCT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戎冬冬 李坤成 +1 位作者 杜祥颖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病变的影像学改变与常规肺功能检查(PF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患者(男29例,女10例)及正常对照组(男34例,女11例)进行高分辨率CT(HRCT)和常规肺功能检查。CT扫描分别于深吸气末和深...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病变的影像学改变与常规肺功能检查(PF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患者(男29例,女10例)及正常对照组(男34例,女11例)进行高分辨率CT(HRCT)和常规肺功能检查。CT扫描分别于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进行。观察COPD小气道异常的主要HRCT征象:马赛克灌注、呼气末空气潴留征、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分析气道异常与PFT检查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①HRCT所见COPD与对照组的气道异常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COPD患者HRCT显示小气道异常与PFT检查结果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灌注、呼气末空气潴留征与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和最大呼气流率(MEF)相关(P值均<0.05),支气管扩张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残气容积/肺总量(RV/TLC)相关(P<0.05),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与残气容积相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获取HRCT可用于COPD气道病变的诊断,HRCT显示COPD的气道异常征象与PFT指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 气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戎冬冬 王佩佩 +6 位作者 张苗 郑莎莎 马青峰 曹燕翔 赵志莲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6期893-896,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研究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关系,并随访观察受损纤维束的功能重组与代偿情况,探讨DTT技术对预测患者运动功能转归的价值。方法选择左侧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19例,分别于发病<7、30、90天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分析脑梗死灶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DTT显示19例左侧内囊周围区梗死患者,根据患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3型,I型5例,皮质脊髓束位于梗死灶外,FM评分96.46±7.68;II型6例,皮质脊髓束部分位于梗死灶内,但受侵范围<1/3;或受压、迂曲、推移改变,FM评分94.20±6.84;III型8例,皮质脊髓束>1/3位于梗死灶内,FM评分82.37±22.14。19例患者发病<7天,皮质脊髓束损伤分型与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0,P=0.033)。DTT对患者皮质脊髓束的动态观察显示,8例III型患者中4例90天皮质脊髓束显示良好,患者运动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皮质脊髓束自身发生再生修复,90天后仅遗留部分运动功能障碍;2例未发现纤维再生修复,90天仍遗留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DTT能够直观显示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价其运动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脑梗死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律加工脑机制的fMRI研究
4
作者 戎冬冬 王晓怡 +4 位作者 徐国庆 曹燕翔 舒华 卢洁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7期983-985,共3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考察大脑在韵律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RI检查,年龄21~27岁,选择音高模式变化相似程度较高的成对材料,进...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考察大脑在韵律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RI检查,年龄21~27岁,选择音高模式变化相似程度较高的成对材料,进行主动的音高模式的匹配判断,并采用AFNI软件进行分析。结果fMRI研究结果显示,除基本听觉区外,两侧大脑半球可见脑区激活,主要激活区域包括双侧颞上回、右侧额下回、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区等脑区。结论颞上回与韵律加工密切相关,fMRI对理解韵律加工脑机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律加工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梗死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苗 卢洁 +6 位作者 林起湘 戎冬冬 赵志莲 马青峰 舒妮 贺永 李坤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梗死区下方的延髓、上方的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中央前后回皮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病例组各时间点梗死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各部位FA值的差异,计算FA比值(rFA),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脑桥梗死灶同侧的延髓、大脑脚、内囊后肢以及中央前后回皮质F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种降低的趋势在发病15 d时最为显著,180 d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发病15d时的rFA与90d、180d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能够早期检测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的Wallerian变性。发病早期病灶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的程度可预示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WALLER变性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郑莎莎 张苗 +6 位作者 卢洁 李坤成 戎冬冬 赵志莲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5-678,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 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脑梗死区rFA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20例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梗死灶rFA持续降低,3个月后开始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发病早期(<7 d)病灶的rFA(F=6.410,P=0.000);与发病7 d内比较,1、3个月时梗死灶rFA的降低程度与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503,P<0.05;r=-0.517,P<0.05)。DTT显示,皮质脊髓束中断、移位、纡曲等改变,皮质脊髓束的受累程度与脑梗死后3个月Fugl-Meyer量表评分预后呈负相关(r=-0.71 6,P<0.05)。结论脑梗死区rFA随病程呈动态变化;rFA的降低程度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均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早期评价脑梗死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运动障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梗死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随访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苗 卢洁 +4 位作者 戎冬冬 赵志莲 单艺 马青峰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rFA值的变化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结果 2例患者运动功能受累较轻,恢复良好,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轻度降低,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表现;1例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明显降低,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中断、纤维束数量减少。结论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以及继发逆行性变性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受累和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磁共振序列在腰丛神经根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爽 孙峥 +4 位作者 孙思远 戎冬冬 张苗 李坤成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548-1552,共5页
目的探讨在结合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序列提供显示神经根纤维束的对比研究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序列的腰丛神经根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用以定性评价图像质量;多平面重组(MPR)用以充分... 目的探讨在结合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序列提供显示神经根纤维束的对比研究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序列的腰丛神经根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用以定性评价图像质量;多平面重组(MPR)用以充分显示神经根结构,定量测量两序列图像质量参数SNR,CNR以及CR。结果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两种序列均能不同程度清晰显示腰丛神经根。3D MEDIC WE对比3D SPACE STIR序列,影像评级占优(60 vs.55,P<0.05);3D SPACE STIR对比3D MEDIC WE序列,SNR(58.37±11.81 vs.10.71±0.80),CNR(28.05±7.85 vs.2.79±0.40),CR(6.75±0.63 vs.1.31±0.05)(P<0.05)占优。两序列联合诊断敏感性92.7%,特异性97.3%,准确率为92.7%。结论3D MEDIC WE和3D SPACE STIR序列应用于神经根成像效果显著,可不同程度不同重点直观清晰显示腰丛神经根走行及局部解剖细节,影像技术操作应考量图像可读性并结合图像技术参数为临床提供影像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丛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全脑灰质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志莲 韩璎 +5 位作者 卢洁 贾秀琴 李坤成 张苗 戎冬冬 贾建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481-484,共4页
目的:利用优化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CI)和正常老年人的脑灰质体积变化。方法:选取a MCl患者20例和正常老年对照18例,MRI排除脑内其他病... 目的:利用优化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CI)和正常老年人的脑灰质体积变化。方法:选取a MCl患者20例和正常老年对照18例,MRI排除脑内其他病变,然后行高分辨率三维T1WI扫描。应用优化VBM方法处理数据,将脑组织分割成灰质、白质和脑脊液,最后应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被试灰质体积改变。结果:VBM结果显示与正常老年对照组比较,a MCI患者组双侧额颞叶出现广泛的灰质体积减少,具体脑区为右侧海马钩回、双侧额下回、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双颞叶额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上回、右侧顶上小叶、左侧枕中回等结构灰质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BM方法可显示a MCl患者全脑灰质萎缩情况,对临床早期诊断a MCl患者有重要价值,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下脑梗死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MRI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燕翔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张苗 戎冬冬 赵志莲 赵澄 马青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体积测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脑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苗 卢洁 +5 位作者 戎冬冬 赵志莲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李坤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观察梗死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分析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随访观察恢复过程中受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Ⅰ级4例,Ⅱ级3例和Ⅲ级10例.患者一侧肢体肌力明显减退或伴有头晕、言语不利等表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与患者发病90 d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98,P<0.05).其中7例皮质脊髓束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梗死后90~180 d神经纤维发生不同方式的重组和修复.结论 DTT能够评价脑桥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其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能够显示运动传导通路纤维束的重组和再生,为研究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的脑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运动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打印介质对CT肺内小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志莲 李坤成 +1 位作者 张苗 戎冬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8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探讨纸质打印片及干式激光打印胶片对CT上肺内小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及影像上确诊为肺内多发结节型转移瘤的病例20例,从中选取散在肺内小转移瘤267个,按直径大小分组,其中1~2cm,36个;0.5~1.0cm,46个;〈0.5cm,18... 目的:探讨纸质打印片及干式激光打印胶片对CT上肺内小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及影像上确诊为肺内多发结节型转移瘤的病例20例,从中选取散在肺内小转移瘤267个,按直径大小分组,其中1~2cm,36个;0.5~1.0cm,46个;〈0.5cm,185个。分别采用LOCUS纸质打印机及KONICA DRYPRO 752干式激光打印机进行打印。由2位(具有10年工作经验医师)放射科医师分别对267个肺内小结节进行读片。读片分两次进行,两次读片间隔3周。每次读片分别采用其中的一种打印形式进行读片。读片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对于1~2cm小结节,两位医师两种打印介质检查率均为100%;对于0.5~1.0cm小结节,两位医师两种打印介质检出率均为100%;对于〈0.5cm的小结节,两位医师纸介打印片诊断检出率分别为89.7%、83.2%,两位医师干式激光打印片检出率分别为90.8%、92.9%。对小0.5cm的小结节的诊断准确性进行差异性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结论:对于CT上小于2cm的肺内小结节,干式激光打印胶片诊断准确率与纸质打印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质打印 肺转移瘤 孤立肺小结节 干式激光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脑梗死患者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学初步研究
13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5 位作者 张苗 王晓怡 曹燕翔 马青峰 赵志莲 戎冬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8期1125-1128,共4页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桥脑梗死患者各期病灶体积,应用VBM方法测量脑白质密度,比较患者梗死灶体积以及全脑白质密度的改变。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桥脑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发病1月后病灶体积与发病初期比较显著减小(P<0.05)。发病3月后与发病3~7天比较,梗死灶对侧内囊后肢、对侧小脑半球白质密度显著降低(P<0.05)。桥脑梗死灶周围白质密度逐渐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VBM方法能够显示桥脑梗死后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密度改变,为研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梗死 白质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认知障碍的内侧颞叶癫痫静息态脑网络的功能MRI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宏宇 张超 +2 位作者 戎冬冬 陈楠 李坤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探究伴有认知障碍的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RSNs)的改变及意义。方法纳入24例伴有认知...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探究伴有认知障碍的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RSNs)的改变及意义。方法纳入24例伴有认知障碍的mTLE患者(蒙特利尔评分<26分)和18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所有被试的rs-fMRI数据并提取RSNs后,比较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RSNs间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强度的差异以及分析有组间差异的RSNs与MoC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与内侧视觉网络(medial visual network,m VN)间的FC减低;ECN与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ECN与左额顶网络(left frontoparietal network,l FPN)间的FC均增加,且增加FC的与MoCA总分及语言、抽象、注意力分数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伴有认知障碍的mTLE患者出现以ECN为主的多个RSNs的异常改变,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mTLE患者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颞叶癫痫 认知障碍 静息态脑网络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沟神经鞘瘤1例
15
作者 李丹阳 戎冬冬 +2 位作者 赵志莲 王玮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4期705-707,共3页
患者 女,28岁。因“间断感冒1年,嗅觉下降半年,嗅觉丧失2月”就诊。查体神清语利,对答切题,查体配合,嗅觉完全丧失。颅底CT平扫:前颅窝底-右筛窦-右侧鼻腔内见颅内外沟通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密度均匀,平均CT值约24HU,邻近结构受压... 患者 女,28岁。因“间断感冒1年,嗅觉下降半年,嗅觉丧失2月”就诊。查体神清语利,对答切题,查体配合,嗅觉完全丧失。颅底CT平扫:前颅窝底-右筛窦-右侧鼻腔内见颅内外沟通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密度均匀,平均CT值约24HU,邻近结构受压,右眼眶内壁及内直肌移位;前、中颅窝底局部骨质呈压迫性骨质吸收改变,边缘可见斑点状、斑片状残存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沟 神经鞘瘤 鼻腔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压裂对沿空留巷的泄压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戎冬冬 华明国 《煤》 2020年第6期11-15,共5页
以潞安集团余吾煤矿的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同时建立2D和3D模型,分析水力压裂技术对留巷围岩应力分布及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煤层顶板采用水力压裂后,压裂区域周围煤岩体采动应力重新分布,留巷围岩应力大... 以潞安集团余吾煤矿的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同时建立2D和3D模型,分析水力压裂技术对留巷围岩应力分布及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煤层顶板采用水力压裂后,压裂区域周围煤岩体采动应力重新分布,留巷围岩应力大小及位移明显降低。将煤柱上方顶板压裂至30 m时,随着煤柱上顶板压裂范围的增加,煤柱承担的压力逐渐减少,煤柱平均应力从未压裂时的27.2 MPa减小到26.5 MPa;同时留巷围岩位移逐渐减小,从未压裂时的108.6 mm降低到101.3 mm,泄压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沿空留巷 应力分布 位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隅角瓦斯移动式抽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戎冬冬 华明国 《煤炭科技》 2019年第2期68-71,共4页
针对山西余吾煤矿煤层瓦斯含量高、渗透率低、上隅角瓦斯积聚等特点,为解决N1206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分别从抽采位置、抽采管径的确定,固定与拖动装置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上隅角瓦斯移动式抽采技术,确定了拖管抽采的最佳... 针对山西余吾煤矿煤层瓦斯含量高、渗透率低、上隅角瓦斯积聚等特点,为解决N1206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分别从抽采位置、抽采管径的确定,固定与拖动装置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上隅角瓦斯移动式抽采技术,确定了拖管抽采的最佳抽采位置为:距离煤层底板高为2. 4 m,沿走向深入采空区17. 4 m处,拖管抽采管径为150 mm。对解决高瓦斯矿井低渗透煤层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难题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 上隅角 移动式抽采 拖管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松软破碎顶板煤巷注浆联合锚索支护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戎冬冬 《江西煤炭科技》 2016年第3期119-122,共4页
针对厚松软破碎顶板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遇水强度弱化及变形难以控制等问题,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改进厚松软破碎顶板支护方式,提出"局部注浆+浅部围岩锚杆、锚索、金属网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针对厚松软破碎顶板强度低、节理裂隙发育、遇水强度弱化及变形难以控制等问题,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改进厚松软破碎顶板支护方式,提出"局部注浆+浅部围岩锚杆、锚索、金属网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围岩塑性区面积显著减小,锚杆、锚索发挥承载作用;现场试验表明,淋水区域的巷道顶板下沉量仅为107 mm,且围岩松动破碎范围大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破碎顶板 注浆 锚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棱凹槽螺旋钻杆在余吾煤业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戎冬冬 《煤》 2019年第12期41-42,62,共3页
余吾煤业南五采区属于松软煤层,在使用麻花钻杆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夹钻、塌孔情况,导致钻孔深度远小于设计孔深。为此,引进三棱凹槽螺旋钻杆用于改善打钻困难问题,三棱凹槽螺旋钻杆具有顺畅的排渣通道和较强的排渣能力,同时利用“二次... 余吾煤业南五采区属于松软煤层,在使用麻花钻杆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夹钻、塌孔情况,导致钻孔深度远小于设计孔深。为此,引进三棱凹槽螺旋钻杆用于改善打钻困难问题,三棱凹槽螺旋钻杆具有顺畅的排渣通道和较强的排渣能力,同时利用“二次破煤”特点,能够有效减小煤渣颗粒的粒径,大大降低钻孔发生夹钻概率。通过分析三棱凹槽螺旋钻杆施工钻孔成孔深度、煤渣形态及抽采效果,得出三棱凹槽螺旋钻杆能够有效解决余吾煤业松软煤层打钻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煤层 三棱凹槽螺旋钻杆 抽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206工作面安全通过断层构造带技术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戎冬冬 郗泽松 《山东煤炭科技》 2017年第6期55-57,共3页
余吾矿S1206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需要穿过F77断层构造带,通过采用KDZ1114-6A30矿井地质探测仪对断层产状进行现场勘探,在掘巷期间通过钻孔窥视仪对断层构造区附近巷道顶板进行观测,通过布置测点对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 余吾矿S1206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需要穿过F77断层构造带,通过采用KDZ1114-6A30矿井地质探测仪对断层产状进行现场勘探,在掘巷期间通过钻孔窥视仪对断层构造区附近巷道顶板进行观测,通过布置测点对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取锚网索和钢筋梯子梁联合加强支护的方法来控制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断层构造区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出了一种新的监测和防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钻孔 窥视 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